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探讨了天然电场选频法在岩溶水灾害勘查中的地质效果和异常成因。在四川古叙煤田观文煤矿选定4处试验点,共敷设选频法测线11条,通过对各测线上采集结果的处理和分析,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推测各点地下充水溶洞的分布情况。根据选频法的解释结果与矿山前期地勘成果及后期运输巷道实际开挖情况的对比来看,该方法的解释结果是准确的,可在今后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地下水灾害勘查,以便为矿山排水巷道、排水措施设计和地下水的安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对均匀谐变电磁场中低阻水平圆柱体的感应场进行理论推导和模拟计算,通过感应二次电场水平分量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曲线的对比,说明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异常成因主要是由二次感应电场所致。   相似文献   

2.
缺水地区需要寻找地下水,旅游开发有时需要寻找温泉,地球物理勘探也因此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天然电场选频法在某地温泉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和异常成因的理论分析,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应用可知,地下含水构造体在地表会引起选频法明显的相对低电位异常和指针摆动信息,将该方法应用于湖南浏阳某地的温泉勘查中,当其它物探方法受场地环境限制的情况下,选频法在含水破碎带上方获得了明显的异常,钻孔验证结果也证明了天然电场选频法的有效性。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通过对均匀谐变电磁场中低阻水平圆柱体的感应场进行理论推导和模拟计算,说明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异常成因主要是由二次感应电场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践应用、理论推导和模拟计算,说明天然电场选频法在浅层地下水勘探中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异常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天然一次场场源分量。将选频法应用于广西农村找水打井项目中,依据其勘探成果共钻井131口,出水量大于1 m3/h的井共114口,约占钻井总量的87%。实践表明选频法在浅层地下水勘探中是实用可行的。在实践应用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均匀半空间内球形充水岩溶的简单模型,以便解析求解并计算分析地表主剖面上二次电场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水平交变磁场产生的二次电场是一个相对高电位异常,而水平交变电场才产生相对低电位异常,由此推断天然电场选频法在地下水勘探中异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天然交变电场分量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选频法是音频大地电场法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本文通过实践应用说明选频法在浅层地下水勘探中的有效性,并对选频法测深极距(MN)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开展对比分析和初步理论研究。首先,采用水平交变电场、交变磁场共同作用下的均匀半空间中低阻导电球体简化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选频法测深曲线开展正演计算;然后,对选频法在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用中的131口钻井出水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中98口钻井的钻探情况开展详细列表统计分析,对比研究测深曲线异常处MN极距大小与实际钻探出水深度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表明,选频法在浅层地下水勘探中效果明显,是一种确定浅层地下水井位的有效方法;同时,实践统计结果表明,选频法测深法异常曲线处MN极距的大小与实际钻探出水深度之间存在1∶1的近似关系,验证了理论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浅层(<200 m)天然电磁法勘探中,天然电场观测值的大小除了与大地的电阻率、信号的频率有关外,还与电极距大小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在花岗岩地区地下水井位的快速定位问题,结合工程实践,采用三极电阻率测深法和天然电场选频法开展综合探测研究。首先实施三极电阻率测深剖面工作,对采集结果进行二维有限元反演研究,获得二维测深断面上低阻导电体的分布规律;在测深剖面上进一步开展天然电场选频法剖面勘探工作,得到低阻含水构造的水平精确位置,并进一步开展选频测深法的实践。后期的成井结果表明:三极电测深勘探成果的剖面异常比较直观,选频法则在异常体的地表水平定位方面比较精确,施工非常方便,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地下水进行综合勘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静态效应是频率域电磁法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通过校正方法进行压制或消除。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利用天然电磁法的静态效应进行浅部电性异常体勘探的新思路,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FSM)能够测量天然交变电磁场在地表所产生的几个不同频率的水平电场分量来研究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首先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FSM开展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近地表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地表沿测线方向的水平电场分量曲线与FSM实测曲线形态相同,在低阻体的上方出现十分明显的低电位异常;当计算的频率点增多时,电场分量剖面曲线及其拟断面图会出现静态偏移现象,发现FSM异常实质上主要是静态效应所致。FSM实践应用成果及钻井验证结果表明,当有地下水存在时,FSM实测的剖面曲线及拟断面图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现象,且与CSAMT的勘探成果一致。通过理论与实践可知,直接利用天然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开展浅部电性异常体的勘探具有可行性,今后也可利用频率域电磁法的静态效应现象开展浅层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3)
当前国内生产天然电场选频仪的厂家在宣传天然电场法找水时有夸大效果和缺乏实事求是的倾向,作者在进行大量地野外应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首先简要介绍天然电磁场的场源及特征,指出天然电场法的利弊。对选频法中的多频测深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在理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肯定三频剖面法的应用效果,也指出单纯应用该法找水存在的不确定性。首次提出三频测深的曲线绘制和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天然电场法找水的成井率。  相似文献   

8.
<正>JK系列天然电场选频仪简单·轻便·用人少·快捷·有效本公司韩荣波副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国内提出并研究成功天然电场选频法,经过四十多年的野外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天然电场选频法找水找矿的勘探模式,可快速解决地下水(矿)的位置、埋深等问题。本公司根据天然电场选频法原理自主研发的JK系列天然电场选频仪,广泛适用于城市、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区,寻找各种类型的地下水及各种类型的矿床(特别是石英脉型  相似文献   

9.
甚低频(VTF)法是利用甚低频电台发射的电磁波作为场源的电磁勘探方法。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良导或磁性感应体时,将其极化、而产生二次电流,从而引起感应二次场。二次场与一次场合成后的总场与一次场的振幅、方向和相位均不同,即引起一次场的畸变。通过测量某些参数的畸变,即可发现地下良导或磁性感应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瞬变电磁信息获取方式大多采用空芯线圈和磁芯线圈形式,用以测量磁场随时间变化率,但是晚期信号往往较弱,不利于分辨异常。笔者开展了直接测量瞬变电磁法磁场参数的模拟和实测效果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B场和d B/dt参数的响应特性分析,认为B场参数在晚期探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分别采用澳大利亚产SM24瞬变电磁系统(磁通门磁探头,直接测量B场)和GDP-32仪器(感应线圈,测量感应电压)进行了实测数据的对比,在同样瞬变电磁观测装置情况下,发现采用磁通门传感器所测量B场数据比采用感应线圈测量的二次感应电压数据效果较好,即:磁通门传感器的特征频率相对较低(往往小于1 k Hz),衰减速度慢,磁场B数据与磁场变化率d B/dt场数据的幅值范围较大,受低阻覆盖层影响程度小,有利于晚期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和使用磁通门传感器是解决瞬变电磁精细探测的突破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重力场定义的澄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华霖  万天丰 《地学前缘》2004,11(4):595-599
《朗曼现代英文词典》(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 ChineseDictionary)、《韦氏词典》(Merriam Webster’sNewCollegiateDictionary)、作为地球物理专业词汇定义源的《勘探地球物理百科词典》(EncyclopedicDictionaryofExplorationGeo physics)以及中国的一些重力教科书、专著及词典 ,把重力场定义为重力或重力作用存在的空间 ,重力效应可以测量的空间 ,即 :力或重力存在的空间。这个定义不同于国外英文地球物理教科书、专著及中、英、俄文场论教科书对重力场的定义 :空间中的重力。定义重力场为重力存在的空间 ,混淆了“场”本身及“场域”的概念 ,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物理或地球物理定义 ,是一种误导。物理场是空间中存在的一种物理作用或效应 ,分布于引起它的场源体周围。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每个物体引起的引力场给予另一个物体。重力场可以定义如下 :地球内部及其附近空间一点处存在的重力作用 ,或单位质量受到的重力。重力场是一种力或力场 ,存在于地球表面及其附近的空间。重力场不是空间 ,重力场的测量应当是在重力场存在的空间或场域中 ,而不是在重力场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曾华霖 《地学前缘》2011,18(1):231-235
文中指出权威英文词典在物理场定义上的误导并加以澄清.<朗文现代高级词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朗文当代高级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  相似文献   

13.
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笔者关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系统综述了裂隙岩体渗流一温度耦合的研究情况,阐明了裂隙岩体三种渗流模型的特点、适用范围及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模型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一温度耦合作用研究及工程应用。最后,提出基于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渗流温度耦合分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并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笔者关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系统综述了裂隙岩体渗流-温度耦合的研究情况,阐明了裂隙岩体三种渗流模型的特点、适用范围及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模型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温度耦合作用研究及工程应用。最后,提出基于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渗流温度耦合分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并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孔祥兵  赵淑萍  穆彦虎  罗飞 《冰川冻土》2014,36(5):1205-1212
冻土路基土体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季节, 路基内的变形场和应力场会相应发生变化. 为了说明路基内变形场和应力场的季节性差异, 以青藏铁路某断面为例, 对冻土路基在有、无列车荷载两种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 系统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路基内的变形场和应力场特点. 结果表明: 路基修筑后, 在自重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瞬时变形; 由于路基内温度场随时间变化, 路基内各点的位移也随时间发生变化, 且位移时程曲线与温度时程曲线大体呈负相关. 在有、无列车两种工况下路基竖向位移分布都是由道砟中心向路基内部逐渐减小, 但数值明显不同; 由列车荷载引起的最大竖向附加变形发生在路基顶面中心点, 在10月15日、1月15日、4月15日, 变形量分别为-4.94 mm、-3.24 mm、-2.56 mm. 对于路基底面中心点和地基浅层中心点, 由列车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在10月15日最大、1月15日次之、4月15日最小, 附加应力最大达到19.48 kPa; 列车荷载主要影响路基上部土体应力分布, 对下部土体应力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The La Primavera caldera lies close to the triple junction of the Tepic-Zacoalco, Colima, and Chapala rift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Mexican Volcanic Belt. It is a promising geothermal field with 13 deep wells already drilled. We calculated solute geothermometric temperatures (Na–K, Na–Li, and SiO2) from the chemistry of geothermal water samples; determined values are generally between 99°C and 202°C for springs and between 131°C and 298°C for wells. Thermal modelling is an important geophysical tool as documented in the study of this and other Mexican geothermal areas. Using the computer program TCHEMSYS, we report new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dimensional (3-D) thermal modelling of the magma chamber underlying this caldera through its entire eruptive history. Equations (quadratic fit) describing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s as a function of the age, volume and depth of the magma chamber are first presented; these indicate that both the depth and the age of the magma chamber are more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n its volume. A comparison of 3-D modelling of the La Primavera and Los Humeros calderas also shows that the depth of the magma chamb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ts volume. The best model for the La Primavera caldera has 0.15 million years as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 magma chamber, its top at a depth of 4 km, and its volume as 600 km3. Fresh magma recharge events with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agma chamber were also considered at 0.095, 0.075, and 0.040 M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valuated in the light of actually measured and solute geothermometric temperatures in five geothermal wells. Future work should involve a smaller mesh size of 0.050 or 0.10 km on each side (instead of 0.25 km currently used)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topography of the area and all petrogenetic processes of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ssimilation, and magma mixing as well as heat generation from natural radioactiv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7.
张艳  祖树正 《世界地质》1999,18(4):64-68
阐述了流场分析法在查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的水力性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中的应用。并以蔚县矿区为例,对大抽水前后的天然流场和人工流场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介的水质,强径流速年位置及岩溶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18.
A vectorial modelling of observed macroseismic intensity aimed at the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picentre is proposed here. Th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a plane system of vectors which characterises the macroseismic intensity distribution. The epicentre of each seismic event considered is determined as the centre of this vector system by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which is independent from all possible directions of seismic energy propag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s carried out by a new model called a macroseismic plan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known as macroseismic field, formed by a set of small areas built around the observed intensity points; hence its name.With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some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Italy and eastern Sicily are analysed calculating their epicentres, also for distributions of observed intensity which are particularly complex.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左右两岸地下水中SO42-含量的差异,尤其是左岸SO24-含量普遍高于右岸的特征,通过岩矿和水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地下水中SO42-与其他离子成分的相关性,并结合水岩相互作用及水化学场、水温场、水动力场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坝址区地下水中SO42-的来源主要与地层中的黄铁矿有关,左右两岸地下水中SO42-含量的差异主要由于二岸地下水循环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做了评述,介绍了当前地质体中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和渗流参数反演方法,并从温度示踪方法的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和工程地下水渗漏探测(以堤坝为例),说明地下水温度示踪的应用研究.在地质体中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模型方面,裂隙介质、非饱和带、复杂边界条件和非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