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我所与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签订的关于对虾养成期间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试验的技术合同要求,1990年我们在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开展了该海洋联合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亦是我省虾病防治研究的试点之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已达到了合同的预期要求,对虾的单产及经济效益都创该场历年的首位。现将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的对虾病毒病,使我国对虾养殖陷入困境。为了战胜虾病,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奋斗在养虾第一线,对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刻苦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对于尽快战胜虾瘟,重振我国对虾养殖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虾病防治情况,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虾病防治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重的虾病问题,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用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因地制宜,改单一养虾为虾、贝、鱼、参等的同池立体综合养殖,形成配置合理的新的人工养殖生态,给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采用优质配合饵料,才是解决虾病滋生和蔓延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对虾养殖发展迅速,已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虾大国,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的推广,加上管理不善、投饵不当、养殖生态环境不良,病害种类相应增多,而且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影响对虾养殖的稳产和高产,威胁着养虾业发展。因此开展虾病调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措施,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报导我省1988~1991年中国对虾养成期的病害情况和预防措施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害。以前报导的多是单养虾塘的防治技术。随着虾、贝混养技术日益提高,混养面积逐年增加,我们筛选出几种对虾、贝无毒害或较小毒性的防治聚缩虫病的药物,并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主要报导硫酸铜、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三种药物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7.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8.
今年最大的一次对虾病害袭击了天津市沿海地区,其来势猛、发展快、死亡率高。汉沽区近20000亩精养虾池从1993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病害,相继在全区蔓延,到7月上旬,全区已有2000亩虾死亡。天津市汉沽区德安水产养殖技术开发部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的防治对虾病害的新药——“虾康一号”在汉沽区部分虾池进行了中试获得成功。7月上旬,海沿虾场和盐场养虾场对虾发病,现场检查发现病虾有黑鳃、黄鳃、红腿、红体、空胃、肝胰腺肿大、糜烂、萎缩和不振食等病症。试验者检查了沿海虾场3号(25亩)、5号(12亩)、…  相似文献   

9.
9月上旬,在江苏省水产局受农业部技术推广总站委托组织的“全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江苏宋庄示范区”验收中,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沿海地区严重受挫的养虾业复兴有望。 江苏省赣榆县宋庄乡是全国闻名的对虾养殖乡。该乡对虾养殖场500亩虾塘被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确定为“全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虾病泛滥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已充分证实,疾病泛滥正在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虾疾病及其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很长时间里整个对虾养殖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下面根据一些资料和我国虾病暴发的特点及作者的研究工作,就对虾疾病的总体情况作一概括性探讨,以抛砖引玉。l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l.血病因研究近年来,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性病因(病原体)仍然是被关注的重点。而各种病原体中,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属对虾病毒。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的对虾病…  相似文献   

11.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12.
继1993年全国对虾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病之后,1994年由于北方沿海提前进入高温期,刚进入6月其各地的养殖虾又相继发病。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的调查表明:截止1994年7月20日全海区(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1402400亩的养殖总面积,发病558580亩,绝产232990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38%和16.61%。其中,辽宁的丹东和山东的东营等地区最为严重,其养殖虾发病面积分别占总面  相似文献   

13.
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皓  于占国 《海洋科学》1996,20(1):39-45
1991年6月至9月对大连地区3个虾场养殖的中国对虾及虾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虾池浮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分布、演替特征及其与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优势种单一,多为赤潮生物种类,有些种类原本为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时间短,变化快;养殖对虾发病症状为红腿和黄鳃,严重出现死亡。浮游植物的总量尤其是赤潮种类的总量与对虾的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群  相似文献   

14.
对虾组织蛋白质和同工酶表型及其在病虾中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龟泳对中国对虾四和中组织的蛋白质、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表型、肝胰脏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说明肝胰脏内蛋白质代谢有明显的紊乱现象。肝胰脏和肌肉的组织蛋白、肝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作为虾病早期  相似文献   

15.
于1996年5月,在青岛市红岛镇后阳育苗场,采用饲养实验的方法对患肠道疾病的中国对虾仔虾的康复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仔虾的某些肠道疾病的康复与蜕 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肠道杆菌病对虾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危害极大,患病个体死亡率为100%,而患病率的仔虾幼体较高的存活率(32%),存活者多数为病症出现时已处蜕皮前期的个体,而在蜕皮间期开始患病的个体极少能发育至蜕皮变态。肠道堵塞是仔虾期纪体的幼体  相似文献   

16.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亲虾越冬系统的外蓄水池、预热池水、虾池水、亲虾用饵料、虾体及其病患作细菌分析,发现从外蓄水至虾体这五个环节存有细菌等微生物富集过程。稳定的环境、过多的营养、残饵、污物、病虾等是亲虾池细菌富集的要因;不健康亲虾富集并扩散病原微生物。对虾病病因、种类、亲虾成活率等的分析,发现至少31%的疾病与细菌等微生物有关。亲虾成活率与环境微生物一些参数,如几丁质降解菌含量、C/H%和V/H%间有很好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监测亲虾越冬期各类细菌消涨势态,防治病害等是提高亲虾质量数量乃至育苗成功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厚余、研究员施奠族带领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对虾养成期系列预混料配方”,可有效控制对虾弧菌病。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养虾单位和虾农急需要能使对虾生长快、防病效果好、投饵系数低、价格适宜的高质量配合饵料。为此,该课题组于1989年受中国饵料工业  相似文献   

19.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腿病是中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时间长、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大,前些年,由于红腿病的严重困扰,使对虾产量丰歉不定,经济效益忽高忽低,有时则严重亏损.因此,加强对对虾红腿病的研究进而寻求防治措施,对于确保养虾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