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 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必要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勘查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带来的实际价值,量化生态环境影响,构建金属矿床类型-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的勘查开发前景评估体系,不仅能够促进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而且也是推动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当前金属矿床勘查开发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国家资源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金属矿床勘查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方法以及生态破坏成本评估。通过指标提取和筛选,初步建立了一个金属矿床勘查开发前景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为实现全面定量分析待开发矿床的生态损害和矿床价值奠定了基础。并从矿床所在的区域、矿床类型以及多学科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武城县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得出武城县人均生态足迹是1.66hm^2/人,可利用的全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4hm^2/人,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1.12hm^2/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生态赤字最多的是草地,然后依次是化石燃料用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这表明武城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化石燃料消耗和耕地占用的急剧增加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安宝晟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13,35(5):1292-1300
青藏铁路的开通, 在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 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运用生态足迹法, 从铁路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 计算2006-2011年青藏铁路开通带给西藏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趋势, 探讨了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 铁路客运产生的生态足迹主要体现在旅游生态足迹方面, 主要包括铁路入藏游客的住宿、餐饮和购物产生的生态足迹;货运方面主要包括货物运入和运出两个方面. 结果表明: 铁路客运产生的旅游生态足迹中, 住宿比重最高, 购物次之, 餐饮最少. 总体铁路输入的旅游生态足迹仅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1%左右;而铁路货物运入的生态承载力逐年上升, 且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比重较大, 最大达到51%, 对西藏生态足迹产生重要影响;铁路开通输入的生态足迹远远小于铁路为西藏增加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煤炭资源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又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如何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视角出发,从地质勘查工作入手,分析阐述了煤炭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与影响,建立了矿区开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并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分类和煤炭矿区建设生产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而又统一的2个方面,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又给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污染与破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更为突出的石羊河流域,此问题更加严峻。选择生态足迹作为表征环境压力的指标,计算了1978—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情况,利用STIRPAT模型拟合人均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岭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别计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1978—2012年民勤县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逐渐严重,35年间增加了719.62%;②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中人均GDP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次之,人口数和放牧量增加影响较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减缓作用;③耦合度在0.2759~0.4987之间,协调度在0.1263~0.3090之间,经济增长为粗放型,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负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友宁  乔冈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25-2130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开发及战略基地,但同时又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由于以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高原植被生态影响严重,高山草甸植被保护与修复成为青藏高原矿山最主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基于寒冷、缺氧、少土、交通不便等制约性自然因素,提出了源头优先保护生态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提高青藏高原矿山准入条件、构建基于源头生态保护的机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基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矿山布局、建立勘查及合理开发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建立矿山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网、推广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等,为政府科学决策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球可比的、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评介了生态足迹方法模型的优缺点,综述了国际上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前沿,指出了国内围绕生态足迹研究应该尽快开展的工作:①生态足迹方法模型的改进及应用研究;②丰富生态足迹方法模型携带的信息量和政策内涵;③社会经济系统新陈代谢以及人类对初级生产力的占用研究;④消费模式与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的关系;⑤物质流核算帐户研究和生态包袱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清华 《安徽地质》2003,13(1):48-53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主要矿种煤、铁、铜、硫及部分非金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严重生态破坏问题。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经济评价分析,提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及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方法.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用旅游生态足迹定量反映出来.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以湖南娄底市为实证对象,对2005-2012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2年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都逐年增加,但二者增幅差异大,2010年是旅游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的拐点,当前娄底市旅游发展以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状态. 从旅游消费结构看,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的7项分足迹中,以交通和餐饮生态足迹相对较大,而住宿、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实现娄底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低碳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旅游生态足迹的需求;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控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江苏生态省建设中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江苏省人大《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进入实施阶段后,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省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因而在生态省建设中矿产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对全省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矿产资源开发诱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和措施的论述,就如何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省建设之间的矛盾,提出对生态省建设影响最小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即合理规划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实施生态矿业、建立矿产资源工业园和矿业循环经济链、保护矿山环境,挖掘、开发旅游等资源,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省建设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张源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28-1235
矿产勘查活动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如何评估这些影响是当前矿产勘查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广东省金矿资源最为集中的粤西金矿带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环境价值,结合植被恢复时间和矿产资源潜力,量化评估粤西金矿带内的四个主要已知矿区勘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进一步推测量化评估金矿带内其他具有类似成矿地质条件的预测单元勘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表明:(1)粤西金矿带勘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成本较低,相对于其矿产资源潜力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言,微乎其微;(2)广东省粤西金矿带下一步勘查工作方向仍应重点集中在金牛A类预测区、新洲A类预测区与高村A类预测区等资源潜力大、单位资源量生态环境成本低的区域;(3)本研究提出的勘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量化评估方法具有易操作、适用性广等特点,可用于其他地理环境下的勘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重要位置。20世纪人类物质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矿产品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0%,矿产品及矿产品加工制品的贸易约占世界贸易额的30%。我国是矿产资源、能源生产及矿产品生产大国。矿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如空气和水体污染、森林资源减少和土地荒漠化。在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这些都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在21世纪,地球科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或口号)是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政府在确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应该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程序的民主化,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多种矿产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年的建设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相对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的煤炭生产和转化来说,其环境压力巨大,暴露出的矿产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已影响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加强多种矿产并存区的综合地质勘探、评价和规划,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生产矿井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资源采收率;开展矿区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深化《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推广实施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及治理工作;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东平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历史、资源保有现状、勘查开发及矿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探讨了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问题。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必然会造成矿产资源衰竭和矿山生态环境恶化,使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17.
王惠芬 《城市地质》2008,3(3):10-13
开发矿产资源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通过分析了北京首钢铁矿“三废”防治、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了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煤炭开发战略是国家总体开发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煤炭资源依据开发制约的主要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资源约束型、环境约束型、区位约束型。晋陕蒙(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具有三大特征和两大瓶颈,即煤炭资源优势、生态环境劣势、区位中势之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运输能力之瓶颈。研究并总结了该区域煤炭资源开发所特有的规律,即:资源禀赋对开发规模的约束规律;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对岩层体、水体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规律;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规律;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规律。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近期与长期兼顾的总方针。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保障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相统一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产能东稳西增、开发布局时空有序、生态缀块差异管理、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稀缺煤类保护等五项具体战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西火烧坪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岩溶化作用十分强烈的岩溶山区,当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匹配较好时,同样存在着一些极其有利于农业、林业发展的特殊生态环境。在这些地区,结合当地植物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通过农作物类型的调整,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当地摆脱贫穷的面貌。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特别关注当地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做到适度开发,稳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