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813年至公元1985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45次,其中8级地震19)次。这些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相继发生了9次7级以上地震,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在9大地震中共死亡近30万人。因此,实现地震预报,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成了地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3.
“你们觉得唐山大地震很突然,其实,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过的8级以上地震就有9次,7至7.9级的有10余次!”安局长一边说,一边给我们摊开了一张“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上那些密密的大小圆圈,记录着这片古老大地曾发生过的一次次震动.标志唐山地震的橙黄色小圆圈,若不是留意查找,一点儿也不起眼.“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是欧亚(从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地震带.我们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汇点,因此地震就特别多.”安局长补充说,我国发生的地震不但次数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尤其是1995 ̄1996年地震预报取得的进展;地震高潮把握正确;年度中期预报水平两年保持40%的高水平;孟连7.3级及巴塘5.5级两次中强以上地震短临预报成功;多次6级以上地震之后趋势判断迅速、正确,应急措施施取得实效,国际之间震情应急处置的成功范例等。这些进展大大鼓舞了我国科技人员沿着中国独自的研究思路深入探索地震预报的信心,同时对国际地震预报科学的发展也将作  相似文献   

5.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已经整整过去10年了.虽然已经过去了10年,巨大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恐怕还会令许多人记忆犹新.人们可能要问,能不能对地震作出预报,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呢?今天我们发表的几篇文章,目的是要让大家对地震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实际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每一次地震作出准确预报.地震预报也是世界上各国致力于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便开展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长趋势地震预报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开始了地震的短期预报工作.并着重于地震观测系统的建立及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每个省区都曾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有记载的等于或大于8级的大地震多达23次,其中1900年以来发生的就有9次。 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惨痛的情景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这次地震破坏特别严重的原因何在呢?一方面由于唐山地震是发生在城市区;另一方面还由于唐山市位于平原  相似文献   

7.
7月的北京,天气炎热.敏感的人一想起唐山地震,就会不寒而栗.在新盖起的全国地震预报中心大楼,我们见到了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副司长陈章立.从他那始终严肃的表情,我体察到折磨地震工作者整整10年的沉重心情.“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从未中断,”陈章立告诉记者,“当时唐山地震没有预报,是人们对地震成因还不全知造成的.”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余震未断,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三次视察灾区,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从那以后,国家从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测绘局等单位抽出人力,组建了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8.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9.
“如果明天,我国某地发生10年前唐山那样的大地震,能不能作出准确的预报?”这是一个假设,但是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国家地震局,一连串发人深思的数字在国家地震局一间会议室里,分析预报中心第一研究室主任高旭给我念了一长串令人震惊的数字.“从1977年到1985年,全世界发生了155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加上今年上半年的5次(也是7级以上),9年中共160次.不过,迄今没有一个国家的地震部门作出过短临预报.”所谓短临预报,是指对几个月内(短期)和几天内(临震)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的预报.显然,对于防震来说,短临预报是至关重要的.接着,他谈起我国近几年的地震情  相似文献   

10.
7级以上地震是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威胁极大的地震.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十二五”地震预报规划中指出:“1950年以来造成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均为7级以上地震.因此,从减轻地震灾害的角度,今后5-10年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开展7级以上地震的长中短临预测预报探索、并在能够达到的科学认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和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1.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我们认识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研究场所.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以邢台地震现场为摇篮,从那里诞生,又在其它现场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发展,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我们建立了460个地震台站;培养锻炼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队伍;积累了数十次震例资料和预报经验,并在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前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轻灾害的实效.当然,20年中也有不少挫折,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及大震后强余震预报中的多次挫折.由于中国的地震分布广、类型多、各地的条件不同,地震前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对地震规律尚缺乏认识的的条件下,个别成功、大量挫折的情形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正常发展过程.认识了这个必然过程,就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成功而过分乐观,也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挫折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近年来多次强震的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印象——地震前兆特征的个性很强,例如,同样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前兆特征差异甚大。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上,我们不无意外地发现,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十年以上、有较多观测点的国家,对如何搞地震预报具有相近的思路,其中包括对强震前兆基本特  相似文献   

13.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料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也.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到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  相似文献   

15.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一、充分认识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意义。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我国陆续发生了1969年渤海7.4级,1970年通海7.4级,1973年炉霍7.9级、西藏7.1级,1974年昭通7.1级,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龙陵7.5、7.6级、唐山7.8、7.1级、松潘7.1、72级等强烈地震。从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性。做好中长期预报很重要,而做好短临预报则是取得防震抗震胜利的关键。今年和林格尔(6.3级),唐山地震都是没有发现前震的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对这类型地震是不适用的。没有发现前震,大震就发生了,人们感到突然,甚至怀疑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由于对地震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说到底是“不可知论”的流毒没有肃清,既使没有前震的地震,它也是地壳  相似文献   

17.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下水化学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林颐耀 《地震学报》1981,3(1):55-60
我国利用水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已有十年实践历史,通过多次强震的检验,说明地下水化学方法是一种可用的中短期预报手段.本文以华北地区三次大地震为重点,试图通过总结我国近期几次七级以上强地震的水化学前兆反映特征,探讨地下水化学在地震预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化学预报地震的前兆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展览大厅里,一组触目惊心的唐山劫难照片映入眼帘,令观者驻足.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区地裂山崩,墙倒屋塌,数秒之中,百年唐山夷为墟土,24万余居民殁于瓦砾,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400颗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释放能量总和,它惊动了我国1/3国土面积上的居民.人们会问: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作出正确预报?国家地震局的科研人员说,人类目前还未能科学地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7级以上的地震,世界上每年平均仅10几次,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地区.同时,不同构造环境下发生的地  相似文献   

20.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