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Ⅱ)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  范昌福 《第四纪研究》2005,25(2):14-156
作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年代测定的一种重要手段,14C测年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样品的年代测定。但对于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在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421个由其他研究者获得的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并讨论了百年、千年与万年尺度的14C数据校正效果。结果表明,直接测定值与系统校正值之间的差值常有数百年至两千年的差别。经统一校正的14C年龄,最大限度地接近样品太阳历纪年的“真实”年龄,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重建该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年代史,并可与考古纪年及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绝对年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2.
王宏 《华北地质》2005,28(1):31-31
环渤海海岸带^210Pb/^137Cs数据库^210Pb/^137Cs同位素示踪与测年是测定现代沉积物年龄、研究现代沉积速率的重要方法。1980年代在锦州湾(中科院地质所夏明等,1983)、黄河三角洲进行的。^210Pb示踪与测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渝光领导的研究小组,1987、1991、1992等),是该类研究在环渤海岸海岸带的最早尝试,显示出利用该方法确定现代沉积速率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沙珊瑚砂屑灰岩的ESR年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3个西沙群岛珊瑚样品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并通过与~(14)C年龄的对比,对数据的可靠性及误差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目前的实验误差在±30%范围,在此范围内ESR年龄与~(14)C年龄基本上符合,它表明珊瑚样品是十分适合于ESR年龄测定的材料。ESR方法为研究第四纪珊瑚礁的发育历史,海岸地貌演化及新构造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用的年代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2006年4月北京降尘进行了^10Be,^14C和δ^13C等项分析,初步结果显示:降尘^10Be浓度与黄土比较接近,降尘中黑炭的δ^13C数值与黄土有机质接近;降尘中黑炭的^14C年龄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特征区间,反映了降尘物质有两大源区。本工作在刘东生先生指导下完成,谨以此文祝贺刘先生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5.
李瑞杰  魏波  赵勇 《中国地质》2021,48(S2):90-99
北京庞各庄幅( J50E003010)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集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燕山―太行山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实验测试(古地磁、14C、微体古生物)等多种方法采集地质信息数据,形成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25条地质调查路线数据(239个地质点),1个钻孔基本信息表(2眼钻孔)、2个钻孔古地磁极性柱状图,2个钻孔岩性柱状图,2个钻孔测井曲线图,1个钻孔微体鉴定结果,1个年龄数据表。该数据集可用于研究北京南部平原区浅表沉积物分布、组成,第四纪地质结构特征,建立区域地层格架,揭示古沉积环境等。可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对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和保障城市地质安全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债权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的2800cal 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而面向开放海湾的潮坪上部则达到约2-3cm/a。研究区近1个世纪以来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是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香港地处中国的东南端,是东南亚的发达城市,矿物燃料有大量消耗。最近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启动,探测和研究环境^14C水平有利于环境监测。我们采集了香港不同地区生长的一年生陆地草本植物,海洋植物和大气中的CO2进行^14C测定,并与近年来中国广西地区采集的桂皮油样品测定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香港地区的环境^14C水平同广西地区几乎没有差别,但都明显高于预示的平均值。目前数据作为监察基础,尚没有观察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地下水^14C年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娟  周训 《地质论评》2006,52(2):283-288
应用同位素方法初步分析北京郊区永定河流域地下水的演化特点。沿永定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动方向布置取样剖面,共有取样点14个,对采集的水样进行^14C和氚含量分析,并确定地下水同位素年龄。浅层孔隙水的^14C年龄的变化范围为730~4900a,深层孔隙水为13420-22480a;^14C年龄在垂直方向上由浅部至深部逐渐增大,最大变化幅度为从3010a增至22480a;浅层孔隙水的氚含量都在14.99~30.56TU之间,深层孔隙水大部分在0.51~4.71TU之间。运用地下水^14C和氚年龄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变化的结果,验证了地下水的流向并计算了地下水的流速变化范围为5.02~62.63m/a,从山前至平原浅层地下水径流速度逐渐变小,反映了地下水水平径流强度逐渐减弱,地下水交替逐渐变差,浅层孔隙水以垂向交替为主,深层孔隙水以水平径流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大兴凸起南部PGZ05孔(孔深255 m)全孔岩心进行了磁性地层、岩石地层、AMS14C测年研究,在系统性的古地磁样品采集(440块岩样)、处理和测试基础上,分析认为255 m的岩心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极性亚时、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和高斯正极性时(Gauss)。在此磁性年代框架上,结合AMS14C测年及岩性特征,对PGZ05钻孔剖面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确定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年代,将更新统的底界(Q/N)定位于181. 35 m处,亦为一重要岩性(棕红色半固结黏土)界限,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的底界分别定位于75. 60 m、57. 20 m、17. 35 m处。研究成果为大兴凸起南部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区域地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学框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乃昂  孙德浩  隆浩  刘啸  王孝理  陆晨遨  李卓仑  刘江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07-2022072007
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周期较长的水石流或稀性泥石流堆积。其下伏第四纪沉积物OSL埋藏年龄和AMS14C年龄可作为砾石堆积堤形成时代的最老约束参考年龄,当地村民迁居此地的历史可作为最小约束参考年代。OSL测年结果为2. 1~2. 3 ka BP,AMS14C测年结果为951~1522 cal AD,证明砾石堆积堤为数百年前形成的历史泥石流痕迹。  相似文献   

11.
英峰岭红土-火山岩序列古地磁年代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年表。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1)根据古代天象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根据考古提供的系列样品作^14c年龄测定,转换成误差较小的、有考古内涵的历法年。天文推算可以得出年龄定点,^14C测年可以覆盖全面,建立起夏商周的年龄框架。两者结果互证,再同历史文献、考古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制订出夏商周三代年表。同过去相比,这应当是最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位于辽西海岸带第四系地层的剖面测制、14C及OSL测年、地质环境综合样分析研究,将辽西海岸带分布的一套黄色—桔红色松散沉积物及其上部的一套灰白色含砾粉砂-粉砂-粘土质沉积物,按形成时代归入全新统中—上部,建立第四系全新统六股河组和大凌河组。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渤海泥质海岸带近30年来获得的600余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年代地层序列。但是,对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应用14C数据解释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年代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文章对作者自己所采集和由国内外有关实验室测定的126个14C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主要步骤包括分馏效应、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及大气14C含量变化校正等。建议以-2.68‰PDB作为环渤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半咸水和开放浅海区(潮间带与潮下带上部)贝壳的地区性δ13C平均值。另外,讨论了在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值获得之前的1990年代,以MARINE93与INTCAL93程序的平均校正年龄近似地视作该地区贝壳的校正值,以抵消这一类地区小型水体与大气迅速进行14CO2交换而对年龄值的影响。CALIB4.4校正结果表明,前述近似校正是可行的,其结果仍可沿用。文章经统一校正的年龄,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太阳历纪年的"真实"年龄,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重建该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年代史,并可与考古纪年及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绝对年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因地热水位动态资料不足而导致的水量计算结果偏离实际的状况,以天津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层为例,建立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资料进行地热水量计算的有限混合网络模型,并利用1998—2001年的水位、水量及^14C资料进行了模型的识别,得到了有效孔隙度和弹性释水率等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了地热水的储存量及补给量。研究表明,地热水的开采主要是消耗弹性储量。  相似文献   

15.
用14C确定地下水年龄需要进行多种校正。在系统测定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14C含量的基础上,应用TDIC(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即总溶解无机碳)校正地下水14C年龄。将补给区地下水样的14C和TDIC含量作为"初始14C活度"和"初始TDIC"含量,对其他样品进行"初始TDIC"的14C活度校正,并用CAL-IB5.0分别计算了样品校正年龄(14C校)和TDIC校正后的校正年龄(14CTDIC校)。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14C校正年龄变化比例达-27.5%~44.4%,TDIC校正对14C年龄影响明显,地下水样品进行14C定年时需要先进行TDIC校正。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14C校正年龄和Cl-含量分布,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受到明显的海水入侵的影响,衡水—河间—任丘一线西侧地下水14C校正年龄代表了其真实年龄,而衡水—献县—天津一线东侧地下水14C校正年龄不能代表其真实年龄,只是海水和地下水混合后的表观年龄。  相似文献   

16.
杨会  蓝高勇  唐伟  吴夏  应启和  王华 《中国岩溶》2018,37(1):154-158
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海洋学和古气候等学科。常规14C测年,是采用β衰变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仪记录一定时间间隔内一定量样品中14C原子衰变数目的方法,由于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在不受样品量限制的情况下,测试的精度能够满足测年的要求。14C测年液闪法样品制样前处理系统主要在真空玻璃系统中完成,但真空玻璃系统容易出现破碎、断裂,每个实验室需要配备专门的玻璃焊接师傅维护和维修真空玻璃系统,制约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文章探讨了常规14C制样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了一套金属系统、不用玻璃焊接,无油污染、安装方便、拆卸灵活的常规14C测年样品制备系统,该套系统解决了常规14C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得常规14C测年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第四系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野外实测剖面研究,室内古生物化石鉴定,~(14)C年代测定,古地磁极性变化测试等手段,对滇西北第四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确定本区第四纪下限为距今248万年,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三者的下限,分别为距今73万年、3万—4万年和1.35万年;滇西北第四纪重要冰期(大理冰期)则距今1.8—2.0万年。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14)C年代法在冰川冻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14)C的天然存在是由W.F.利贝发现的,1948年正式用于年代测定。此后~(14)C年代法发展很快。由于它能用来测定五六万年以来含碳样品的年龄,而这正是第四纪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因此能在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古气候、考古学以及冰川冻土研究等方面得到应用。早在五十年代国外就对冰川冰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冰川沉积物的测定更为普遍。近几年来对冰雪和地下水的测定技术也有了发展。冻土研究中测定冻土~(14)C年龄同样也是可行的。在第八、九、十、十一次国际碳十四会议上,冰的~(14)C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论文占有相当比重。我所近几年来已经用~(14)C年代法为冰期划分及冻土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些数据。  相似文献   

19.
系列^14C样品贝叶斯法日历年龄校正研究已成为当前^14C年代学中一个热点,系统综述了时序已知、时序间隔已知和时序间隔近似已知系列^14C样品日历年龄校正研究的历史、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在树轮、泥炭、地层等领域上应用进展,对影响系列样品贝叶斯分析获得^14C日历年龄区间的主要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归纳。大量事例研究结果表明系列样品贝叶斯分析的实质在于贝叶斯方法从统计的角度灵活地把地层信息以概率方式加入到^14C日历年龄校正过程中,获得比单个^14C年代校正精度更高的日历年龄。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 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 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