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优化城乡格局提出了新要求。中心村镇是连接城市和散乱村庄建设的纽带,通过推进一定乡村地域的组织、产业和空间"三整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中心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决策也亟需相关理论支撑。以乡村地理学、乡村规划学和乡村社会学等领域为背景,着眼于空间、时间和主体3个维度,对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这些理论在我国中心村镇建设与规划中的应用,认为中心村镇建设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分类指导我国中心村镇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市猎德复建房社区为案例,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改造后村民市民化进程问题;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质性分析方法,从经济融合、社会文化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4个维度探讨村民的市民化水平。结果表明,由于村社共同体这一特定场域的延续,村民经济资本转化不畅,村民的社会、文化和象征性资本相对匮乏以及村民既有惯习的固化和自我改变动力的缺失,尽管村民在改造后经济状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村民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在经济融合层面就业难题尚未解决,在社会文化适应层面老一辈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固化,在结构融合层面社会网络拓展受阻,在身份认同层面对市民角色的认识不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村社共同体转型,并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视作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提升村民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促进村民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3.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  相似文献   

4.
邹连香  隆少秋 《热带地理》1999,19(2):166-170
大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通过对广州市边缘区有代表性的小城镇社会发展状况的实地调查,以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学、规划学、社会学、城郊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运用比较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系统论、综合平衡论、计算机处理等方法,分析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广州市边缘区小城镇社会发展特征,得出了广州市边缘区小城镇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中存在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跟不上、抓经济建设时忽视社会发展、没有合理组织城市化、管理上薄弱等问题的结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提出了必须硬性加强教育投入,发展社会福利型产业,社会服务产业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抓社会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文瑞  田璐  唐琼  邓小永 《地理研究》2018,37(4):772-782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生态质量改善后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对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冲击的现象,此即生态系统反服务(EDS)。以西秦岭西汉水上游林区边缘的部分村庄为研究区,以“猪进人退”为案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博弈论模型分析,试图揭示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反服务给当地居民生存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各利益方的博弈均衡结果。研究表明:案例区生态质量趋好背景下66%的村庄遭野猪侵害,其引致的EDS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包括农田被毁、部分村民搬迁、耕地撂荒增加、村民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及疾病传染威胁等;人类(包括村民和政府)在解决此问题时的纳什均衡为(防治,侵害),在生态效益目标不改变的情况下,野猪侵害行为不可避免,村民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决定了村民对生态保护积极态度的程度。政府如果提高生态补偿,则可以达到村民和政府均积极保护生态、村民也积极防治野猪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6.
重点镇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小城镇即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为了保证在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能形成合理有序区域城镇体系,应引导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小城镇加快发展,形成较强的经济,人口集聚力,针对这些应重点发展的农村小城镇(重点镇),提出了重点镇建设指标体系的5个基本原则,并在分析重点镇建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镇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及宁波市重点镇建设指标体系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对1987,2000年两期航空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从斑块及景观2个尺度对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边缘区两期景观结构均以农田景观为基质,研究期内,农田景观、草地景观等缓慢减少,建筑景观明显增多;在景观尺度上,边缘区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优势度指数趋于降低.景观组分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可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政策导向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平原地区小河小渠错综交织的情况,宁波慈溪市因地制宜,在周巷等镇试点用人工湿地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这种人工湿地治污办法,目前已在慈溪全市农村推广。慈溪周巷镇三江口村的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湿地,承担着该村牛角尖片340多户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人工湿地的维护人员分别从进水口和出水口取了两份水样:"进水口的水样,肉眼看看就比较浑浊,出口水可以直接排入江河。"两瓶水颜色深浅的对  相似文献   

9.
核心地与边缘地间旅游活动频繁。为准确把握边缘地客流规律,助力边缘地发展旅游业,走出欠发达困境,以广东肇庆市为例,基于核心-边缘理论,运用基尼系数、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探讨边缘地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核心-边缘结构下边缘地客流季节性变化平缓,淡旺季不明显;核心地各市客流季节性相似性较大;边缘地与核心地的紧密联系是影响边缘地客流的主因,核心-边缘结构还通过假日制度、游客类型而间接影响边缘地客流。  相似文献   

10.
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旅游是云南省的主体旅游之一,在民族旅游中,云南农村广大村民的社会角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景点旅游开发价值高,景点开发较早,旅游业发展较快,经历了从起步到较成熟的4个阶段。村民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被放弃或减少;家庭经济收入逐步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家庭消费更多地投入精神产品;村民人际关系中融入了经济因素和竞争意识;夫妻家庭劳动分工中,从事旅游业的妻子已基本不干农活和少做家务;以儿媳为代表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村民思想意识等方面受到外来者的影响,拉近了村民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江平 《地理科学》1995,15(4):327-336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中国绿洲的研究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加强绿洲的研究和建设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绿洲的地位与作用十分显著,加强开发整治是个紧迫任务。应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点研究绿洲形成、为规律、绿洲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及其优化调控。同时应重视和加强绿洲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秦耀辰  徐铭杰 《地理学报》1998,53(2):149-156
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前景。本文在总结,  相似文献   

14.
河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爱民  樊胜岳 《中国沙漠》1998,18(2):164-169
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了河西地区国民经济的现状,判定了经济增长处于的阶段,并根据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剖析了区域发展,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的层次性及其可持续刀菜的目标模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问题,按照主导因子的原则,将区域划分成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区域等,讨论了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就小城镇论小城镇,笔者认为区域才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和它所在的区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当二者为互动关系时,才能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研究角度,阐述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与小城镇的整体性等因素,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庞大的系统,推动其发展的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构建区域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火箭”模型。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湘西旅游"金三角"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群明 《热带地理》2004,24(2):196-200
随着"大三峡"旅游圈的形成,湘西旅游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发湘西旅游"金三角",打造湖南旅游航母,是保证湘西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大湘西的旅游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营造张家界、吉首凤凰、沅陵3地旅游联动,实现三位一体,实施形象战略、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内核到外缘打造整体的湘西旅游"金三角",是实现湘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从旅游通道、开发序位、市场培育和旅游网络等方面逐步构建湘西旅游"金三角",使大湘西成为大三峡地区一个强大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现代人工景区宏观规划中两大基本问题《开发规模与景观配置》提出了旅游供十需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方法,并以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景区宏观规划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肇庆市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豪 《热带地理》1998,18(1):59-65
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及其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探讨。列举各种数字与事实,分析说明了肇庆市旅游环境(包括自然旅游环境和人文流放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存在着不协调、不相容、对此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对旋以及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