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静态效应是大地电磁测深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这一影响使得观测结果的处理解释出现无法接受的误差。针对现有大地电磁测深静态效应判别、校正及数据采集装置,提出了以野外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空间域拓扑处理技术。在分析静态效应的成因、表象以及平面波电场分量叠加特性的基础上,从空间采样的实质出发,完善了拓扑点曲线求取公式,获取了同一记录点不同极距的观测结果,提取了连续阵列观测装置中所隐含的变极距观测信息;依据理论模型分析建立了局部不均匀体上不同部位各记录点随拓扑观测极距变化可能出现的静态偏移模型,初步建立了以点进行拟剖面处理,以剖面上所有点的单一频点构成拟平面图来进行拓扑结果图形展示和分析解释的基本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包,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建立了空间域拓扑处理研究静态效应这一全新的方法技术。实验结果表明,拓扑叠加处理会使资料品质提高,静态偏移效应的判别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可有效反映出不均匀体所产生的畸变电场的空间分布,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均匀体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形态,为认识表层电性结构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实测信息。同时,由于拓扑处理使观测装置的各种变化所能测得的结果被提取出来,意味着一种新的抑制干扰方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该课题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物探所承担的煤炭科学基金项目。针对电磁频率测深ρ_ω视电阻率曲线因受地表电性不均匀体的影响,使ρ_ω曲线产生上下平移的“静态偏移”现象,严重影响频率测深成果的地质解释,提出利用转换相位参数进行“静态偏移”校正的方法,使频率测深资料反演解释更趋合理。该法相位曲线直接由视电阻率曲线转换而来,也可实测。  相似文献   

3.
由浅部不均匀电性体所引起的静态位移效应,是大地电磁测深(MT)数据处理工作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这里阐述了静态位移效应对MT测深资料的影响,结合两组理论模型的研究,通过分析空间滤波法、曲线平移法、阻抗相位校正法等一些常用MT静态位移校正处理方法,得出了一些有用结论,为野外实测MT数据的校正处理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最后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某工区实测MT数据的处理中,并结合二维地电模型,说明了MT数据校正处理在开展MT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校正大地电磁测深中静态效应的首枝重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述如何用首枝重合法校正静态效应。提出用等权正交多项式拟合视电阻率曲线真实位置;指出了选择参考频率的原则;以及如何自动识别是否有静态效应的影响,产生了何种形式的静位移。分析静校正处理后的资料可知,静态效应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但在盆地沉积中心有可能无静位移情形;静位移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主体形式是ρTE曲线向上,ρTM曲线向下位移,且ρTE曲线在ρTM曲线之上;ρTE曲线与ρTM曲线基本上一样容易产  相似文献   

5.
着重论述如何用首枝重合法校正静态效应。提出用等权正交多项式拟合视电阻率曲线真实位置;指出了选择参考频率的原则;以及如何自动识别是否有静态效应的影响,产生了何种形式的静位移。分析静校正处理后的资料可知,静态效应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但在盆地沉积中心有可能无静位移情形;静位移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主体形式是ρ_(TE)曲线向上,ρ_(TM)曲线向下位移,且ρ_(TE)曲线在ρ_(TM)曲线之上;ρ_(TE)曲线与ρ_(TM)曲线基本上一样容易产生静位移。  相似文献   

6.
频域电磁测深法存在的静态效应问题是由地表浅层电性不均匀体在一次天然电场作用下不均匀体界面积累电荷引起的。积累电荷引起的二次静电场与一次天然电场成线性关系,且二次电场与一次电场的比值K只和地下介质的电性有关,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变,则K值不变。因此,利用人工源供电的方法,在供电时测量测点一次场和二次场的总场Et;断电后测量二次场E_2,然后求取K值,利用各测点的K值和大地电磁法实测电场计算一次电场,进行静态校正。本文采用有限元二维大地电磁正演模拟地下浅层电性不均匀体产生的静态效应,利用K值校正静态效应,获得了成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有效压制静态效应,达到静态校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静态效应是频率域电磁法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通过校正方法进行压制或消除。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利用天然电磁法的静态效应进行浅部电性异常体勘探的新思路,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FSM)能够测量天然交变电磁场在地表所产生的几个不同频率的水平电场分量来研究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首先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FSM开展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近地表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地表沿测线方向的水平电场分量曲线与FSM实测曲线形态相同,在低阻体的上方出现十分明显的低电位异常;当计算的频率点增多时,电场分量剖面曲线及其拟断面图会出现静态偏移现象,发现FSM异常实质上主要是静态效应所致。FSM实践应用成果及钻井验证结果表明,当有地下水存在时,FSM实测的剖面曲线及拟断面图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现象,且与CSAMT的勘探成果一致。通过理论与实践可知,直接利用天然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开展浅部电性异常体的勘探具有可行性,今后也可利用频率域电磁法的静态效应现象开展浅层地质勘探。  相似文献   

8.
CSAMT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地表不均匀体产生的静态效应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这里提出了一种新的静态校正方法-方向滤波法,并具体阐述了方向滤波算法的设计思想.然后在新疆焉耆盆地CSAMT资料处理中,采用方向滤波法进行了静态校正,达到了消除静态效应的目的,降低了将静态效应解释为异常的错误,且校正后的电阻率断面图,能够正确地反映地表的高、低电阻率不均匀体的位置,并保留其电性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电磁测量静态效应特征,建立了多个地电模型并进行了正演模拟计算,并总结出了静态效应的特征。静态效应主要影响TM极化模式电阻率,对TE极化模式及相位影响很小,其横向上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纵向越接近地表,影响越大,对深部的异常体影响很小。并且,长电极距有利于减小静态效应的影响,地形与不均匀体影响特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
静态效应是深部探测噪声之一。为深入认识静态效应,以均匀大地为背景,卡尼亚视电阻率为解释参数,分别模拟旁侧和轴侧两种观测方式中含有静态效应的地表响应,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观测方式中的静态效应特征表现一致。(2)异常体正上方的测点受干扰程度最大,测点离异常体越远,受干扰程度越小。(3)低阻异常体引起干扰区域的等值线下凹,电阻率越低下凹越明显,高阻异常体引起干扰区域的等值线上凸,但增大异常体的电阻率,等值线上凸的变化并不明显;无论是低阻异常还是高阻异常都会引起干扰区域的中高频段等值线近乎直立。(4)低阻体的静态效应使低频段的标准曲线平行下移,但在中高频段标准曲线平行下移程度与低阻体的电阻率有关,电阻率越低,标准曲线平行下移程度越差,这是由于电阻率较低的异常体在中高频段有较强的电磁感应异常,这种异常被叠加到了静态效应中;而高阻体的静态效应使标准曲线在整个频段上平行上移。研究结果可为静态效应的识别及校正算法的改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温纳偏置电测深法压制表层电性不均匀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巷道底板浮煤等电性不均匀体及厚度变化是造成煤矿井下电测深曲线畸变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温纳偏置电测保法压制浮煤等表层电性不均匀体影响的能力。用感度分析法讨论了表层电性不均匀体产生地电干扰的机制。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改善了电测深曲线质量,有效地提高了电测深法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综合物探方法在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探方法找水可以减少钻探成井的盲目性,降低成本,增加成功率,本文介绍了复合联剖法和联合测深法的综合运用,通过ρs^A,ρs^B曲线对比分析,排除干扰物及不均匀体的影响,成功地在不富含水的泥盆纪锡矿山组地层中找到日涌水量近千吨的岩溶裂隙水。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中梯激电效率高、数据量少等特点,提出多极距中梯观测技术,配合现有的多通道发射、接收机,可在不增加太多工作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采集更多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数据,以获取更多的地电信息,进行二维反演,实现中梯断面成像.模型正演合成和初步实测数据的反演表明,多极距中梯观测与反演的结果可基本等效于对称四极测深效果,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表层电性不均匀对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畸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浅层电性不均匀体引起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畸变问题,通过二维模拟研究了静态位移规律,具体比较了浅层电性不均匀体对TE和TM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影响性质;指出根据单点一致性和区域一致性,采用曲线平移校正法的避限性,进而提出了静态畸变校正方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包含TE和TM极化模式信息。在二维地层结构条件下,这两种极化模式获得的ρ_(xy)、ρ_(yx)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及相互关系与地下电性结构有关。当低阻体或断裂等地质构造存在时,两种曲线存在明显的组合规律。在探测深大断裂工作中,综合利用两种模式的视电阻率曲线及其组合规律信息,可以排除浅部低阻体的影响,确定隐伏断裂的位置。本文研究了浅部低阻体和断裂地层结构模型的ρ_(xy)、ρ_(yx)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将其用于深大断裂处的实测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解释,地质效果较好。理论研究和实例验证说明利用ρ_(xy)、ρ_(yx)视电阻率曲线的特征可以为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大地电磁测深中,观测结果常受静态效应的影响而发生畸变,增加了资料解释工作的难度。基于小波分析理论,提出使用Daubechies小波分解对有静态效应测点进行有效识别。建立含有静态体并镶嵌有高阻异常体的地垒模型,分别采用中值滤波方法、相位法和小波分析方法进行了静态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相位法校正结果不稳定,相对误差随频点起伏较大;中值滤波方法在高频段误差较大;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校正方法比较稳定,误差基本不超过5%,能够有效的压制静态效应。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某区大地电磁(MT)实测数据进行了静态效应识别和校正,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葛宝堂  李志聃 《中国岩溶》1996,15(3):291-296
岩溶是水工电法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为探明地下岩溶的发育与分布,对较为复杂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建立了计算其视电阻率的物理数学模型,并采用等效视电阻率迭代法计算沿测线水平方向及垂直测线水平方向上组合球形岩溶的中梯装置的ρs值。重点分析了不同组合模式的中梯ρs曲线形态特征,并讨论了μ2值变化,测量电极距MN大小对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中梯ρs异常的影响规律。得出中梯ρs曲线对沿测线水平方向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分辨能力最强,而对垂直测线水平方向以及铅垂方向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中梯ρs曲线无法分辨;μ2值的变化既影响中梯ρs曲线异常幅度,也影响其形态;当两个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之间的距离ΔX与MN之比ΔX/MN≤1/3时,ρs曲线会发生畸变,直接影响分辨能力,并会导致错误的解释结果。故ΔX/MN值必须大于1/3,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MN越小越好   相似文献   

18.
邓晓红 《地质与勘探》2002,38(Z1):41-45
通过分析二维地电断面高密度电阻率法中不同测量装置下存在和没有浅部不均匀体时的拟断面数据,总结出浅部不均匀体效应的畸变规律和特征.描述了一种适用于高密度电阻率法三极测量装置的能有效剔除浅部不均匀体效应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技术.通过模型实例和实测数据检验了数据处理方法技术及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总结出的高密度电阻率法三极测量装置下的二维正演拟断面中浅部不均匀体畸变规律和特征,设计了一套能有效剔除三极测量装置浅部不均匀体效应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成功应用于野外实测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CSAMT的静校正应用——联合反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  刘宽厚  李貅 《西北地质》2010,43(2):38-43
CSAMT方法应用在地下近地表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体时,在双对数坐标系中视电阻率曲线会出现沿着视电阻率轴平行移动的现象,称之为静态效应。静态效应对深部电性结构处理解释结果影响重大,需对其进行合适的校正。笔者介绍了目前通常使用的几种静态校正方法,并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各种方法,我们选择了时间域的瞬变电磁法和频率域的可控源电磁测深做联合反演,用精度较高的瞬变电磁数据校正受静态影响的可控源测深数据。在甘肃某地进行的铅锌矿CSAMT勘探中,应用联合反演法对可控源测深做静态校正,处理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