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兴安岭呼中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额尔古纳地块南缘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相交接地带,得尔布干深大断裂的西部,得尔布干成矿带的北段。区内的构造一岩浆活动频繁而复杂,晚侏罗一早白垩时期多期次的火山活动形成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主体。区内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为新元古界一下寒武统倭勒根群的吉祥沟组、大网子组、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白音高老组、白垩系下统龙江组、光华组、甘河组、第四系的全新统。岩浆岩在区内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2.
一、地质特征 调查区位于额尔古纳地块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上、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东坡。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白垩系下统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和甘河组基性火山岩,第四系现代河床河漫滩堆积物。侵入岩主要为早石炭世花岗岩、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以岩基状产出,东侧零星出露一些晚侏罗和早白垩世侵入岩,呈岩株、岩枝状产出。  相似文献   

3.
济宁煤田济北矿区构造展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济宁北矿区区域构造特征以及区内各井田地质资料的统计研究分析,系统总结了该矿区断层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展布组合规律。研究发现:在区域上,研究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且规模和强度较大,褶皱强度小,均为宽缓褶皱。矿区内的主要断裂有两组,一组为SN向的区域性断裂,构成井田边界,另一组为由其附生的NE向断裂,使其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化。区内NE向褶皱发育,多呈背、向斜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研究区位于该前陆盆地的斜坡带,其地质认识程度低,对油气成藏的研究不系统。基于地震剖面和烃源岩热解数据,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伊拉克中部油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表 明,该区正断层未断穿新生代地层,断裂活动中部最强,北 部 较 弱,南 部 最 弱;褶皱活动中部最强,南 部 稍弱,北部最弱。早白垩世-中白垩世期间,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晚 白 垩 世 Hartha组 沉积 时 期,断 层 发 生正反转,研究区处于弱挤压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末到始新世,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渐新世,褶皱作用开始;中新世,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上白垩统 Khasib组-Hartha组砂屑灰岩和下白垩统Zubair组砂岩是研究区主要储层。主力烃源岩为中侏罗统Sargelu组和上侏罗统-下 白 垩 统 Chiagara组,次要烃源岩为下白垩统 Ratawi组 和Zubair组。综合分析认为:与油源断裂紧临的背斜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侏罗系顶部发育良好的盖层,可为下伏主力烃源岩排出烃类的成藏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推 测 中 - 下侏罗统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五道岭钼矿位于哈尔滨市小岭镇南西9km,大地构造位置属小兴安岭一松嫩地块东缘与伊春一延寿地槽褶皱系西缘的接壤处。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生界和中生界地层,古生界被大片花岗岩吞蚀而零星出露。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构造线方向为NNW向,局部为NW向和近EW向。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十分发育。内生铜、铅、锌、钼多金属矿产主要赋存在二叠系下统玉泉组、  相似文献   

6.
老沟西金矿床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西20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上黑龙江中断陷带的西北部边缘。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沉积岩为主,次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的老变质岩。侵入岩以古元古代似斑状花岗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奥陶纪碎裂花岗岩为主。矿区位于北东东向漠河推覆构造带的西端,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喜桂图旗中华力西褶皱带-喜桂图旗复背斜的北东段。喜桂图旗中华力西褶皱带向南西延人蒙古,与中蒙古苏赫巴托隆起相接。元古界到新生界地层在本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前古生代地层主要沿北东向的吉峰-环宇韧性推覆构造带分布,变质较深,变形较强,发育糜棱岩等韧性变形岩石。为本区金矿的母岩层。区内侵入岩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以古生代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地质环境分析榆树川东沟叉一带属张广才岭一太平岭边缘隆起带过渡带,敦一密断裂的东侧。区内地层为上二迭统开山屯组和上三叠统托盘沟组,两个岩组内,中酸性火山岩均很发育,侵入岩为三叠纪闪长岩及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另外,脉岩见有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脉。岩浆活动为本区成矿富集提供了热源,  相似文献   

10.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11.
一、区域背景 区域构造位于吉黑褶皱系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与佳木斯地块的衔接部位。牡丹江南北向深大断裂与依舒北东向深大断裂在本区南部相交汇。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下元古界兴东群,第三系富锦组。区内所见岩浆岩为早元古代混合花岗岩及晚二迭世黑云母花岗岩。笔者经对前人在笔架山地区工作的系统总结认为,该地区砂金资源较丰富,见有砂金矿床2处,矿点3处,源头均指向笔架山一带。1:20万化探扫面圈出1个甲类异常,3个乙类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一、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本区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岩性复杂。主要有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和大网子组、中生界上侏罗统吉祥峰组、下白垩统光华组和甘河组、第四系全新统。  相似文献   

13.
一、密山市金银库钛铁矿砂矿地质条件 金银库矿区位于太平岭优地槽褶皱带的北延部分,密敦深大断裂的北段东侧。区内分布广漠的侵入杂岩,主要为华立西晚期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著名的插旗山霞石正长岩体分布于矿区北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早中侏罗世普遍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选取了下侏罗统钟山组、中侏罗统北象山组野外露头剖面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钟山组为典型陆相曲流河相地层,北象山组主要为一套湖相地层,均代表了早中侏罗世坳陷盆地沉积,在坳陷盆地升降运动的主要驱动下,象山群(包括有钟山组和北象山组)中共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若干体系域。通过下中侏罗统层序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并对下中侏罗统沉积相演变过程有了新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16.
董家河矿区位于加里东—印支褶皱带的西北边缘,江南地轴中段"辰溪—安江坳陷"的北东部,是古生代的坳陷区,下古生界震旦系不整合或假整合于板溪群之上。区内褶皱比较发育,为北东向开阔型褶皱,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断层为主,次为北西向断裂。区内含矿岩系为震旦系陡山沱阶底部(Z1bd),为包括容矿微晶白云岩、隔矿层炭质板岩和无矿结晶白云岩的一套含黄铁矿、铅锌矿的岩性自然组合。矿床成因严格受层位控制,具海相沉积特征;陡山沱组底部Pb、Zn丰度高,断裂构造为矿床后期的改造富集提供了必要的导热、导液通道。控矿因素主要受岩相古地理、褶皱构造、矿化层及围岩、岩石化学特征、地下卤水等控制。找矿标志:震旦系陡山沱阶(Z_1bd)为该区的找矿层位、潮下—泻湖白云岩相的背斜、地表金属氧化物、物化探异常等。  相似文献   

17.
盆地面积130平方公里,为中上元古界及寒武系所环绕。石炭二叠含煤岩系则主要隐伏在盆内中新生界之下,面积约10平方公里。煤系基底为寒武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段为含煤岩系。山西组含煤三层,其中B_2煤全区可采;煤系盖层缺失山西组上段至朱罗系一套地层。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二叠纪后本区隆起,煤系中上部遭到风化剥蚀,燕山运动早期(朱罗纪时),使全区隆起形成一些小褶皱,小面积的煤系在向斜核部才得以保存。白垩纪时本区又趋于下降,沉积了九店组,喜山期除断裂活动外,沉积了第三系,上陶庄—西岭—任庄向斜是本区初序次的基本护煤构造;盆缘断裂限制煤系赋存的范围;盆内断裂影响煤系赋存深度;大占砂岩具较强的抗风化能力,亦起较大的护煤作用。鉴于上述:寒武系上统箇山组为煤系底板的最高层位,是找矿标志之一,向斜褶皱是煤系存在的基础。此类掩盖式煤田在河南尚属少见,盆地西北已封闭,东南尚有一定远景。  相似文献   

18.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综合地层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了多门类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和火山地层学、生态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及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等手段,对鲁北区、鲁西南区、鲁中区和鲁东区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即把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为中、下侏罗统,三台组归为中侏罗统,分水岭组归为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西洼组归为下白垩统,“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把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主要归为下白垩统中、下部,青山组归为下白垩统上部,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乌龙山地质公园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多数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不同期次的断裂构造相互牵制、干扰、穿插、叠加,构成了区内现有的构造格局。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以岩溶地貌为主体,它的形成有深刻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