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峨眉山站梯度塔资料、辐射观测资料和地表通量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峨眉山地区近地层的地表通量和蒸散发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估算了零平面位移、空气动力粗糙度、空气热力粗糙度、动量通量输送系数和感热通量输送系数等重要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近地面风速呈现高层高、低层低的特征,且...  相似文献   

2.
利用河北省周边8个日射站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和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经验系数a、b,然后分别通过纬度分区和反距离权重插值两种方法得到河北省142个测站的经验系数a、b,并据此求出河北省内四个具有辐射观测数据台站的总辐射值,对比分析了实测值与不同经验系数下总辐射估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纬度分区和反距离权重插值两种方法所建立的太阳总辐射量估算公式的模拟精度总体差别不大,但采用纬度分区法所得的经验系数,在计算太阳辐射年总量时与实际观测值更为接近,因此建议采用纬度分区法计算河北省各地太阳总辐射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全国23个站点的日照时数、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太阳日总辐射量等气象要素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以日照百分率和气温日较差为主要相关因子的各地日总辐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除了高原站拉萨以外,推算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均介于0.80~0.93之间,拟合效果较好。在春、夏季使用独立的季节模型有一定的必要性,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各地太阳日总辐射的推算,  相似文献   

4.
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长波区间晴空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2.05 W/m2,均方根误差减少1.29 W/m2;长波区间晴空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70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21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1.38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1.03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99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30 W/m2。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赤道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温度的冷偏差得到改善,对流层顶温度平均误差减小0.27 K,均方根误差减小0.25 K。  相似文献   

5.
王尧奇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0,9(3):327-336
本文根据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大气物理状态(大气可降水量和大气浑浊度)的变化范围,利用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了各种大气透明系数状况下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质量m=2时的透明系数P_2和m相同时,由于水汽和气溶胶的含量配置不同而引起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差异,在辐射日变程的主要时段(m=1-3)内并不大。于是得到各种透明系数P_2状况下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平均关系。不同海拔高度比较,当透明系数P_2相同时,各自的大气物理状态虽然不同,但m相同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基本相同。现有的表征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值和大气质量联系的关系式都不能很好地描述计算结果。根据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随大气质量变化的特性,我们提出了新的关系式。最后,整理了不同拔海高度和不同地理景观的四个日射站(西藏那曲、青海格尔木、甘肃敦煌和民勤)的多年观测资料。经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比较,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丘陵区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文彬 《气象科学》2009,29(3):386-389
利用具有丘陵区典型特征的四川省乐至县气象站的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二者的变化特征,并验证了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晴空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Rn存在明显日变化,最大值出现13时左右;其比值G/Rn受土壤湿润程度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地表湿润、覆盖率高,比值小。在干旱时,瞬时比值可高达0.7,而湿润情况,可低至0.05。对目前广泛使用的G/Rn卫星遥感模型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的G/Rn卫星遥感估算模型估算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仅依靠植被指数的模型不适合南方丘陵区。本研究认为Bastiaanssen等的模型较适合丘陵区的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在中国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站——通榆站的观测资料,对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NCAR_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4.5)的模拟性能进行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的辐射通量、水热交换、土壤温湿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但地表吸收的辐射模拟值略低,土壤湿度偏低,地表吸收的辐射及土壤温度等日变化略大;大气强迫变量处于某些特定的形势下时,模拟存在较大误差,如8月底的模拟。此外,冬季辐射通量、水热交换以及土壤温湿的模拟均存在较大误差,说明CLM4.5模式在冬季地表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调整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 结合观测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 (IPCC AR4) 大气模式集合平均结果, 以大气辐射通量为例, 诊断分析了物理过程调整前后模式对气候模拟的影响。旧版本SAMIL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 经过大气辐射过程、 积云对流和诊断云等物理过程的调整后, 新版本SAMIL模拟的全球辐射通量的年平均结果与观测的偏差大幅减小, 其中大气顶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及其平均值与观测更为接近。在积云对流方案调整基础上, 通过对诊断云物理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新版本SAMIL对云物理量模拟更为合理, 在赤道辐合带等区域,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积云对流物理过程调整引起的云宏观和微观属性不匹配问题, 能模拟出夏季气候平均辐射通量的全球分布特征, 尤其在东亚区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研究还表明, 在热带和副热带对流活跃区域, 当前SAMIL中积云对流过程偏差对辐射通量的模拟偏差有很大影响, 而模式中较为简单的诊断云方案也会将云宏观物理量模拟偏差带入云微观量模拟中, 也是主要偏差源之一。本文结果表明, 要继续提高SAMIL的模拟性能, 急需更新云物理参数化方案以改进云辐射过程的模拟, 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 并作进一步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9.
辐射和积云对流过程对大气辐射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研究了澳大利亚气象局研究中心(BMRC)新辐射方案和新Zhang-McFaflane积云对流方案对大气辐射通量模拟的影响.新辐射方案相比原辐射方案在辐射计算光谱分辨率、气体吸收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作了很多改进,其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能力相应提高.在晴空条件下,大气顶出射长波、大气吸收短波和地表入射短波等与观测的偏差较原辐射方案明显减小,尤其是在对流活跃区域.在云天条件下大气辐射通量与观测的偏差也较原辐射方案减小,但其偏差依然较大,这与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能力不足引起的辐射通量偏差有关.为此,换用了新Zhang-McFarlane积云对流方案,其结果表明,对流活跃区水汽含量显著增加,原对流方案中偏强的"双赤道辐合带"现象明显减弱,赤道辐合带地区的大气辐射通量偏差有明显减小,在海洋地区晴空大气顶出射长波和地表入射短波的量值及空间分布均接近观测结果,同时大气顶全球平均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和观测结果趋于一致,其中模拟的伞球年平均大气顶能量收支和观测的偏差不到0.6 W/m2.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在未来研究中引入气溶胶分布、调整相关的云物理和陆面过程等物理参数化方案是进一步提高SAMIL-R42L26辐射通最模拟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姜明  史静  张长春  李晓波  徐庆恒 《气象科技》2014,42(6):1009-1013
应用典型的辐射资料质量检验方法、辐射数据变化特征分析、人工与器测日照对比分析及太阳总辐射与相关辐射要素间的统计分析对天津市宝坻国家级基本气象站站内的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辐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试运行期间数据到报情况理想,总、散射辐射观测数据的BSRN的质量检验合格率为100%,直接辐射合格率为85%,净辐射通过了仪器阀值质量检验;太阳辐射值及变化特征符合理论实际;人工与器测日照时数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6),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及散射辐射之间的线性变化与历史经验结论吻合。总体来看,宝坻太阳辐射系统观测数据可用性较高,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太湖无锡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便于研究水气界面辐射传输、水下光辐照度以及湖泊储热量,探讨太湖地区总辐射概况及其变化。文章在概述当前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的主要方法及公式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上海、南京、杭州3站1961~2000年共40年的历史资料,确定各站的经验系数,然后内插求出太湖无锡地区的经验系数。由此推导出太湖无锡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并利用无锡站日照百分率资料求算出近40年到达地面的太阳实际总辐射。然后利用太湖站1998年的太阳总辐射实测资料检验其公式精度,确定公式的可信度。最后对计算值进行分析,阐述了近40年来太湖无锡地区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地区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悬浮物增加所致;总辐射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天文辐射相吻合,但又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梅雨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敏感因子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亦是地球天气、气候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能量来源。利用FY2E卫星遥感产品地面入射太阳辐射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鹤壁市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日曝辐量和月累积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年累积量为5721.38MJ·m^-2,日曝辐量3—4月增加迅速,其中3月份环比增长59%。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总体变化趋势可以用一元多项式进行回归拟合,拟合曲线与实测资料的相关系数达0.8。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存在明显正相关,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最高温度就会升高。地面蒸发量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高度敏感,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蒸发量就会增大。通过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与地面敏感气象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二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高于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通过地面气象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可估算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值,这为相关研究及业务服务等提供了一种获取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60~200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数据集群技术,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用日照百分率拟合太阳总辐射的不同时空尺度估算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集群下总辐射的拟合精度。利用逆距离加权插值法,将获得的黄河流域及其周边35个日射站1~12月总辐射拟合的经验系数进行空间内插,获得了黄河流域1~12月总辐射拟合经验系数的空间分布。结合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64个常规气象站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对黄河流域1960~2000年太阳总辐射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在季节上主要表现在夏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面积最大的天然孤立绿洲达理雅博依2015年1月—2016年2月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运用H.L.Penman经验公式模拟计算了该地区2015年逐日总辐射累计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显示:本气候学方法成功模拟了沙漠腹地总辐射的年内变化趋势。使用模拟值估算得到达理雅博依绿洲2015年太阳总辐射累计量约为5 332.23 MJ·m-2。又以相同方法模拟了塔中气象站2015年3—5月总辐射变化,结果较达理雅博依的模拟更接近实测值,说明本模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地点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再讨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根据我国建站时间在30a以上的辐射资料以及对应的地面站日照资料,在分析太阳总辐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a、b系数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辐射气候学计算的可能误差,得到了用日照资料估算总辐射的误差范围。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月总量接近正态分布特征;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的a、b系数具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需按不同月份确立;通过逐年观测资料计算各基本站a、b系数,再由内插求得无辐射资料测站的a、b系数,进而计算无辐射资料站的辐射总量,其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基于焉耆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2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观测资料以及和静、巴音布鲁克1961-2012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对比分析了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资源稳定性及可利用价值等方面对和静县太阳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2年和静县平原及山区太阳总辐射均呈减少的趋势,平原地区7月太阳总辐射最多,山区5月最多,最少值均出现在1月;平原地区属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山区为丰富区;平原地区及山区太阳能资源均较稳定;平原地区年平均可利用太阳辐射的天数为286 d,山区为267 d;平原和山区一天中上午和中午是最有利的利用时段。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白建辉  王庚辰 《大气科学》1994,18(3):341-347
利用北京地区太阳辐射和其它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得到了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的计算公式,并将计算值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得比较好。最后给出了北京地区地面太阳紫外总辐射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地面太阳紫外总辐射对大气浑浊度的变化比对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敏感得多。  相似文献   

18.
Global solar radiation (GSR) is essential for agricultural and plant growth modelling, air and water heating analyses, and solar electric power systems. However, GSR gauging stations are scarce compared with stations for monitoring common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such as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 this study, one power function, three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ree non-linear models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re developed to extend short records of daily GSR fo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here predictors (i.e., temperature and/or relative humidity) are available. The seven models are then applied to 1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across the province of Quebec (Canada). On average,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s (RMSEs) for ANN-based models are 0.33–0.54?MJ?m?2?d?1 smaller than those for the power func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for the same input variables, indicating that the non-linear ANN-based models are more efficient in simulating daily GSR. Regiona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seven models is also evaluated for ungauged stations where predictors are available. The power function and the thre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re tested by interpolating spatially correlated at-site coefficients using universal kriging or by applying a leave-one-out 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spatially uncorrelated at-site coefficients. Regional ANN-based models are also developed by training the model based on the leave-one-out procedure. The RMSEs for regional ANN models are 0.08–0.46?MJ?m?2?d?1 smaller than for other models using the same input conditions. However, the regional ANN-based models are more sensitive to new station input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models. Maps of interpolated coefficients and regional equations of the power function and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re provided for direct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the clear sky hourly global and net solar irradiances at the surface determined using SUNFLUX,a simpl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for three stations(Gaize,Naqu,and Lhasa)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evaluated against observation data.Our model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observation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odeled and observed values were > 0.99 for all three stations.The relative error of modeled results,in average was < 7%,and the root-mean-square variance was < 27 W m 2.The solar irradiances in the radiation model were slightly overestimated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data;there were at least two likely causes.First,the radiative effects of aerosols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radiation model.Second,solar irradiances determined by thermopile pyranometers include a thermal offset error that causes solar radiation to be slightly underestimated.The solar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ozone and water vapor was estim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onthly mean solar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ozone is < 2% of the global solar radiation(< 14 W m 2).Solar radiation absorbed by water vapor is strong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The maximum amount of monthly mean solar radiation absorbed by water vapor can be up to 13% of the global solar radiation(95 W m 2).This indicates that water vapor measurements with high precision are very important for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