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青海国土经略》2012,(5):26-28
十年前是地勘单位处在刚刚属地化后起步的阶段。十年来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在青海地勘单位迅速发展壮大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同样高歌猛进,矗立起了一座足以让历史铭记的辉煌丰碑。十年奋进征程硕果累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地勘行业整体复苏的大背景条件下,青海省  相似文献   

2.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颁布之日起,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这是继1998年煤炭地质行业各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国有地勘单位在体制机制上有一次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十年的历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凝聚着我们地质人、地勘队伍多年来的心血.我们纪念属地化10周年,就是要回顾总结我省地勘单位1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勘单位属地化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地质勘查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属地化后的浙江地勘队伍,在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地勘队伍自身的努力下,地勘单位确实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对地质勘查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未完成,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同办发[1999]37号)文件精神,原部属地质勘查队伍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实行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这次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地勘单位结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孟繁富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6/12/22-2007/6/9
构建和谐地勘单位是地勘单位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广大地勘职工的共同愿望。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改革以来,地勘单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干事创业、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的地勘单位已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应该看到,地勘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历史遗留问题、单位内部不同实体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弱势群体的待遇保障问题、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年的历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凝聚着我们地质人、地勘队伍多年来的心血。我们纪念属地化10周年,就是要回顾总结我省地勘单位1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勘单位属地化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要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肯定广大地勘队伍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青海国土经略》2006,(4):I0006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原西冶八队、冶金八队),成立于1959年,为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现隶属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行业管理,上级主管单位为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全队现有职工618人,其中在职职工244人,退离休职工374人。现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  相似文献   

9.
一、地勘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地勘单位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在《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与分行业企业财会制度的启迪下,经过制定和修订,并于1996年出台并执行的。从执行到现在,企业财会规章的变化很大,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十多年的《具体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公司制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先后开始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也已出台执行,原来分行业企业财会制度已被代替和即将被代替(小企业会计制度尚在制定中)。在这期间,地勘单位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实施了属地化管理;二是地勘费作为属地化的基本人员经费,以基数划拨省财政的方式保留下来;三是改革的深化,使地勘单位部分地进入了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商贸业等非地勘行业的市场领域;四是从地勘单位财会制度方面看,不但未进行及时修订,而且近几年改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方式编制年终财务决算报告,初次地勘行业决算还作为附件,后来连附件的资格也取消了,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大有被代替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地质勘查队伍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或组建(加入)企业集团,通过重组、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这是地勘队伍体制的重大变革,标志旧管理体制的终结,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开始,预示地勘单位与地方经济将更紧密地结合,从而在管理、机制、竞争、效益等方面有质的变化。 一、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是为解决旧体制的种种弊端,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用市场机制替代传统管理模式而展开的。因此,…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地勘单位全部实现了属地化管理,各工业部门所属的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也已到了贯彻落实的阶段.叙述了地勘单位目前的状况.专业狭窄,人员负担过重,缺乏资金积累,地理环境差以及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阻碍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进程.讨论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地勘单位选择企业化的3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属地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是国家对地勘行业的基本定位。面对新形势,如何适应环境、寻求发展,成为地勘行业领导者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谋划发展战略,确定奋斗目标 地勘行业属地化管理是国家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的实际步骤。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地勘单位直接融入区域经济,对于取得地方政府支持,发挥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宽经营领域,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诸多的机遇。 就辽宁有色地质勘查局目前经济现状而言,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是核定的地勘费基数不足,历史沉积的遗留问题太多,…  相似文献   

13.
四年前,国办发[1999]37号明确规定: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管。国务院的件无疑将原来靠计划、吃皇粮的地勘单位推入了市场经济的激流。在这场剧烈的属地化管理与企业化改制中,所有地勘单位,无一幸免地面临着挑战,遭遇着改革催牛的阵地。  相似文献   

14.
地勘经济是独立的行业经济,目前地勘行业面临着与市场经济接轨、属地化管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制运行的现实,既有事业单位的性质,也  相似文献   

15.
韦慧晶 《青海国土经略》2009,(4):I0002-I0002
7月7日,省国土资源厅在西宁召开全省地勘单位属地化10周年座谈会。回顾总结全省地勘单位属地化1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探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计。进一步促进全省地质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省政府副秘书长乌成云等领导出席座谈会。会议由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主持。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新一轮国有地勘队伍改革相继启动,其突出特征是,原地矿部及分布各个工业管理部门的地勘单位,在历经二十余年属地化管理实践以后,行将进行大合并和大重组。各个地勘(矿)局尽管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但毕竟同为省政府的参公单位,其合并工作相对简单。但地勘单位的复杂程度一般超出决策者的预期。其根源在于各自沿袭着多年以来形成的经营管理机制。本文结合辽宁省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作具体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联合经研院组成调研组,先后赴11省(区、市)开展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与6家中央管理和23家属地化管理局级地勘单位进行了交流座谈,赴39个地质队进行实地调研,形成情况报告摘发如下:1.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受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为92.2亿美元,较2012年最高峰时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2016,(12):24-27
正地勘单位改革有点"剪未断,理还乱"的味道,但是只要用理性的手法还原地勘单位真实的场景并用"长波段"的政策加以匹配,不难找出其改革的路径。谈到地勘单位改革,现已有多种模式,业界较多谈论的是"内蒙古模式"和"广东模式"。"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005年,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全国率先对属地化的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了整体性改革。改革以"事企分开、转变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盛夏鹏城,万木葱茏,鲜花怒放。 2006年6月30日-7月1日,学习《决定》全国百家地质队(院、所)长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地勘单位的队(院、所)长,怀着一种欣喜和期盼的心情,来到了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滨海花园城市,和同行们一起总结交流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后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交流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抓住有利契机,做大做强地勘单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加快队伍结构的转型升级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浙江水文队率先在局地勘系统实施事企分开运作改革,将作为事业部分的大队和作为企业部分的队属两大法人单位省工勘院和省岩土公司分开,改变当时吃大锅饭、资金运行捉襟见肘的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