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β-统计,对1300—1989年间华北地震区强震活动序列(M_s≥6.0)的起伏过程进行分析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划分出五个地震活动速率状态不同的阶段:1300—1480年平静期(显著);1480—1700年活跃期(不显著);1700—1800年平静期(不显著);1800—1920年正常活动期和1920—1980年活跃期(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二进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1300~1996年的强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并据此划分了不同的地震活动期。认为公元1300年之后,华北地区的强震存在两个平静期(1350~1450年、1700~1780年)和两个活跃期(1450~1700年、1780~1996年)。与以往华北强震的活动期划分方案进行比较,本文的结果在总体规律上与以前的研究差别不大,但在第三、第四地震活动期中活跃期起始界限的划分上比其它方法略有提前,而在平静期的划分上相对较短。文中采用32a尺度的小波分析信号进行分析,既考虑了较大尺度上地震的活动特征,同时少量的地震缺失对地震活动期划分的结果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89,3(1):54-55
根据我国台网测定,今年1月至12月全球共发生M_S≥7.0级地震15次,最大地震为3月7日阿拉斯加湾M_S7.9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PDE》周报为M_S7.6)。有分析认为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弧系地震带从1986年起开始活动,现今已进入了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几年的欧亚地震带,今年也进入了新的活动期,先后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 在全球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形势下,中国地震活动也进入了活跃期,发生了三次7级以上  相似文献   

5.
滇东地区1900年以来 M≥6.0级地震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它的平均重复时间为四年半左右。在研究该区地震活动特点之后,用“适应图象识别”方法估计未来几年内 M≥6.0级地震的危险性。结果认为1986—1989年滇东地区存在发生 M≥6.0级地震的危险,但1986年发震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帕米尔—天山—阿尔泰—蒙古地震带,1887—1985年Ms≥7.0级的强震资料,发现该地震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强震活动期。每一个地震活动期内大震的累积频度曲线大致呈指数函数变化。笔者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第一、二活动期,用这二个期中指数函数系数的平均值外推第三活动期最近二次强震的时间间隔进行检验,理论值为7.5年,实际时间为7.5年,效果较好。据此推算下一次Ms≥7.0级强震的发生时间应在1989年。认为1987年至1989年,该带地震活动水平将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 是研究我国强震活动的理想试验场。 选取第三、 第四活动期M≥6.0地震目录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 首先探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边界带的关系, 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轮回性阶段及其期幕活动特点, 最后计算未来5年华北地区发生下一次M≥6.0地震的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华北地区M≥6.0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 M≥7.0地震则全部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 同时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与边界带的构造活动速率呈线性相关; ② 第四活动期各活跃幕的能量释放均低于第三活动期, 因此华北地区未来仍可能发生M≥6.0地震; ③ 第三、 第四活动期的主体活动区存在显著差异, 且第四活动期的强震活动较第三活动期向东迁移; ④ 在2020年年初发生第四活动期闭幕M≥6.0地震的累积概率为80%左右, 而在2022年年底前发生M≥6.0地震的条件概率为50%。 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2年9月份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10次M_L≥2.0地震,其中震级最大为M_L2.5,无3级以上地震发生。本区总体地震活动水平仍持续偏低,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东南沿海地震带(含台湾海峡地区)地震活动期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南沿海地震带(含台湾海峡地区)地震活动存在一个340年左右的主要分期,目前处在1400年以来的第二活动期。本文充分注意到70余年的次级分期影响,分析表明,第二活动期可以简单划分为平静和释放两个阶段,释放阶段存在两个应变释放高潮时段自1986年进行第二高潮时段,1994年9月台湾海峡7.3级地震其主要标志之一,预计这一高潮时段将持续至2040年左右,其间可能会有效次M≥6级地震发生,并且不能排除继  相似文献   

10.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0,4(1):50-56
本文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1880年以来Ms≥5.0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应变能的释放逐步衰减,一百余年内地震活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期。同时,活动期内地震活动又具有交替起伏变化的特点。因此,活动期又可分成五个活动幕和四个平静幕。分析讨论了各幕地震活动及研究区内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