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新林  孙建华  鲁蓉  张弦 《气象》2017,43(7):769-78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夏季样本数约为春季的3.6倍,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粤西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于普通雷暴,雷暴大风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条件性不稳定,斜压性和动力强迫更强。春季雷暴大风发生时环境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和中高层湿度均比普通雷暴更大,而夏季反之。华南春季雷暴动力条件明显优于夏季,而夏季热力强迫的作用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2.
1959—2008年田阳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田阳1959—2008年雷暴资料进行回归统计,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进行雷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田阳年雷暴日数呈增加趋势,初雷日期明显提前,终雷日期稍有后延。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同相单峰形,8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汛期4—9月雷暴占90%。雷暴活动日分布,14—20时出现频率最高,20—08时出现频率次之,08—14时出现频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ECMWF-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甘肃陇东2009—2018年夏季雷暴活动特征及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陇东年均雷暴日数18.8~23.6 d,夏季雷暴占68.5%~74.7%。夏季雷暴主要分为偏北气流型和低槽影响型,其中偏北气流型以分散性干雷暴为主,较大的垂直温差、高空冷平流强度和近地面高温对雷暴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低槽影响型多伴有明显降水过程,较高的低空温度、湿度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具有显著影响。低槽影响型和偏北气流型雷暴分别占总数的 30.5%和60%,这两种类型的雷暴更容易出现在陇东北部地区。低槽影响型雷暴呈逐月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偏北气流型雷暴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7月。各站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在6、7月一致性较高;月雷暴日数均有3~5年的变化周期,其中7月与8月同步性较好。雷暴日数的月、年变化与相应类型主导因素相关明显。植被覆盖、气候带以及地形差异也对雷暴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197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克拉玛依雷暴、闪电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气候特征。总结了雷暴出现的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8a克拉玛依雷暴日年平均26.2d,闪电日年平均22.2d。20世纪70年代至今克拉玛依雷暴、闪电日均呈持续递减趋势。雷暴每天较集中出现的时间为13:00—21:00,持续时间以0.5h以内的短时性雷暴为主。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117个测站的雷暴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对全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6.6d,内蒙古雷暴发生的次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雷暴月分布呈单峰型,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占78.5%,雷暴高发集中在午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出现3个雷暴中心,分别位于中南、东南和东北地区,中南和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大,而东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小;通过EOF分解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划分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纬向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桃仙机场1989——1999年(6-8月)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概括了桃仙机场出现雷暴的7种天气形势,为雷暴预报提供基本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2-1997年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能量分布特征对咸阳机场雷暴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出雷暴天气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讨论了雷暴天气过程听能量分布特征和水汽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雷暴天气的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二连浩特市机场2010—2016年夏季(6—8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二连浩特市机场夏季发生雷暴的概率不高,雷暴日数分布不均匀;雷暴连续性不强;雷暴持续时间短,一般在0~2h以内;雷暴多数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上午出现的概率较低;雷暴形成在机场西南、北和西北方向,消失在东和东南方向,移动方向是由西向东。准确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为航空飞行活动的安全、正常和效率服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1994—2013年锡林郭勒盟雷暴观测资料,对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雷暴毎10a降低0.42d;月、季雷暴日数分布为单峰曲线,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6—8月;全盟雷暴初日明显的推迟,雷暴终日提前结束;雷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具体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南部高、中部和东部较少、而东部又比西部多;二连浩特市雷暴日数最少,年平均雷暴日数17.90d,而多伦县和正蓝旗雷暴日数较多,分别为36.45d和31.55d。这些特征对锡林郭勒盟雷电灾害的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乌兰浩特机场2005—2007年夏季(6—8月)雷暴天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乌兰浩特机场夏季发生雷暴天气的概率不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23.36%;连续性不强;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5h以内;雷暴天气多数出现在午后至夜间,上午出现的概率极低。雷暴一般形成在机场西、西南和南部,消失在东和东南部,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西向东。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夏季雷电天气热力条件及不稳定指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7年夏季两次强度不同的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并将其能量参数与典型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副高位置、500hPa低槽移速、中尺度辐合系统以及热力结构的差异是导致雷暴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2)中尺度辐合系统移向鄱阳湖时,对流天气更加剧烈,但对大尺度系统鄱阳湖的阻挡作用不显著;(3)对流层上干下湿的特征越明显,强雷电发生的概率越大;(4)CAPE〉632J/kg,K〉34℃,Si〈0℃,Li〈0℃,TT〉43℃,SSI〉43可以作为江西致灾雷电发生的阈值,超过阈值越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越大;(5)能量参数的演变对致灾雷电的潜势预测、强度判别具有较好的指示,夏季对流参数的指示意义较春季更好。  相似文献   

12.
程斌  冯桂力  杨仲江  余蜀豫 《气象》2012,38(6):669-678
为了研究冰晶繁生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对非感应起电过程的影响,利用三维雷暴云模式在理想层结环境下,对雷暴云内各种水成物粒子、电荷以及电场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雷暴云发展和成熟阶段,有繁生过程参与的雷暴云中下部存在一个冰晶聚集区域,从而使得云内冰晶的数量较无繁生过程增大约1 5%~18%,且聚集的区域范围更大;同时,繁生过程的加入也使得霰粒子数量也比无繁生过程时增大约20%;霰冰非感应电荷转移的正区一般位于霰粒子浓度高值区附近,而负区位于冰晶和霰粒子浓度高值区相重合的区域;冰晶繁生过程通过影响雷暴云中冰晶和霰粒子浓度和分布位置,使得雷暴云非感应起电的强度和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云内起电过程提前约5~6 min。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浙东冬季和夏季两次强雷暴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条件,结果表明:以对流有效位能CAPE表达的深厚湿对流潜势条件夏季个例的比冬季的好,二者分别为1148 J·kg~(-1)和490 J·kg~(-1)。冬季个例的动力抬升条件更好:低层到地面受冷锋影响;700、850 h Pa因急流风向风速的不连续而产生较强的辐合;500 h Pa处于长波槽前的上升气流中,最大的垂直速度达1.1 Pa·s~(-1)。两次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强回波分布与地面θ_(se)高值区和切变线叠加区对应关系比较好,为雷暴系统的临近预报提供了重要线索。地面有冷锋影响时,要考虑冷锋入海后风力加大,地面辐合加强,使对流发展。由海陆不同比热属性造成的海陆之间白天和夜间的不同温差,对白天和夜晚系统入海后的强度变化有不一样的影响。10个浙东冬季雷暴个例天气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雷暴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冷暖空气在浙东强烈交汇,华南到华东中低层有很强的西南急流,850 h Pa最大风速达到20 m·s~(-1)以上。两季雷暴各种对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冬季雷暴比较好的预报指标是总指数和垂直风切变,重点关注西南急流的强度、冷锋和850-500 h Pa的对流稳定性及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4.
A 2D model abou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rocesses in thundercloud is used to simulate three differential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s resulting in discrepant thunderstorm processes in Beijing region. The dynamic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thunderstor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ightning activities are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cending velocity and water vapor ax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influence lightn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ffect each other and are together controlled by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The magnitude of the ascending velocity determines the intensity of storm and the time when the thunderstorm matured. The thunderstorm with strong updrafts can reach a large height in a short time. Strong persistent updrafts and sufficient water vapor which help to generate more ice phase hydrometeo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rocess will prolong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thunderstorm and thereby enhance lightning activities. Though the big density of ice phase hydrometeors can be formed, it is difficult to sustain a long time in the condition of strong updrafts and scant water vapo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eak updrafts and suffcient water vapor in the whole levels, it is easy to form warm cloud process in which the ice phase process and lightning activities are weak. The favorable stratification conditions for strong lightning activities are the sufficient vapor in the lower atmosphere,moderate humidity in the mid troposphere, big instability energy and some suitable convective inhibition.Through calculating som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parameters, it is indicated that convective instability index smaller than -10℃ (negative means instabl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larger than 1000 J kg-1,convective inhibition larger than 40 J kg-1, the 700-hPa potenti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larger than 340 K and the 35%-85% humidity in the mid troposphere (700-400 hPa) are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for strong lightn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 h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持续维持的锋生机制,为此次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动力热力条件,在淞附增长作用下,形成较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饱和湿位涡的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雷暴是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它出现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等熵分析揭示了雷暴的触发机制:暖湿气流沿着锋面从低层爬升到600~650 hPa,与冷空气相遇触发了本次雷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形态较为接近,但年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区的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其年平均雷暴时数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的天气—气候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依据北京近郊地区沙河、南苑和西郊3个测站15年(1990~2004年)的观测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北京地区局地雷暴大风发生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从环流形势、探空结构和环境参数特征入手,分析了有利于北京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不稳定度指数和能量特征,得出在此期间最有利于雷暴大风产生的探空结构为:低层暖湿,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不稳定度较大,风垂直切变较大。还探讨了一些对流参数,如最佳对流有效位能BCAPE、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SREH、大风指数WINDEX、风暴强度指数SSI、深厚对流指数DCI等对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发展潜势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雷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基于1971—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6.4d,呈南北多中部少的纬向型特征;37年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1.435 d/10a;该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3个月占73.5%;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呼和浩特地区雷暴具有2、3年和4年的短周期及12、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其中以长周期震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运用最小二乘法、非趋势波动分析(DFA)与小波变换三种方法对比分析许昌市1961—2012年52 a雷暴日时间序列的变化特性,揭示雷暴日的长程相关性及其内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许昌市52 a月雷暴日时间序列属于分形时间序列,存在内在的长程相关性,其雷暴日数每10 a减少1.6689天,雷暴日时间序列长程幂律相关的标度指数为0.8940,该幂律关系至少可持续17个月,并将2011年和2012年观测数据作为验证数据加以验证,结果与DFA分析结果一致;雷暴日时间序列具有2个显著的标度不变区域,存在一个突变点,反映了雷暴日系统具有复杂的物理作用机制;三种分析方法均得出许昌市雷暴日呈减少趋势的结论,最小二乘法虽然能定量计算出雷暴日每10 a的减少量,但年度尺度较大,精确度变低,而DFA和小波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更加细致;但在定量描述雷暴日变化趋势上DFA法优于小波分析结果,而在分析雷暴日时序的细节分量和周期特性时小波分析更加清晰;DFA法可作为预测未来雷暴日发展趋势时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2019年自动站雷暴大风观测实况和对应雷达回波,利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决策树)和深度学习方法(CNN、YOLO)等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雷暴大风自动识别模型。根据广东雷暴大风回波特征,选取50 dBZ高度、反射率因子强度梯度等5个回波参量作为决策树的特征因子;将1~9 km高度的雷达回波分为11层,作为YOLOv3的输入层,使其由原3个特征层扩展到11层,训练优化后的YOLOv3可更合理刻画雷暴大风的空间结构特征。经批量测试和业务试运行试验,检验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中基于决策树的模型虚警最高,基于CNN的模型漏报最多,基于YOLO的模型识别效果最好,其POD和CSI均最高。通过对广东2020年汛期5次系统性和5次局地性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分类型自动识别效果评估,并选取任意天气下长达30天连续时段进行不间断识别检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具备业务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