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洋  赵万民 《地理学报》2012,67(2):253-265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融贯性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信息论、人居环境科学、地学信息图谱及城市意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信息论解读;结合城市意象的认识论逻辑,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论观点的人居环境意象及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系统概念,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思维模型。本文认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解读包含信息本体界定、信息流向界定和信息流内容及其度量方式界定三大论域,可以此为基础派生人居环境信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正向信息流、反向信息流、信息立方体和人居环境信息熵等概念;论文在全面继承并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 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3 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 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和3 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 的融贯综合。该概念系统的提出和实现将会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分析、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报》2004,59(4):i005-i005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一个集工科、理科与管理类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于2001年1月3月合并组建而成。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的推行与实践,需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仅具环境知识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若能通过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加强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环保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姜同鉴  黄霞 《中国地名》2010,(8):57-57,59
档案数字化涉及档案馆内部许多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同样适合地名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服务工作。各个档案馆涉及档案数字化加工和利用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但应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在计算机环境下,把数据录入、鉴定、数字化加工、整理、数字化档案利用形成一个流水线,打破内部行政分工界限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球化学及污染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18至23日在贵阳市与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同时举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教授向大会致开幕词,国家科委环境保护专业组付组长、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付主任郭方同志就环境科学的发展问题作了报告。参加环境地球化学及污染化学地理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共45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实际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员。提交大会的论文、报告62篇,主要反映近年来以下方面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6.
论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占全球陆地面积15%,居住着近10亿人口的喀斯特区域,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在环境科学和喀斯特学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产生了喀斯特环境学这一边缘分支学科。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人地关系角度简要地论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结构、功能和特性,并以贵州为例,对喀斯特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环境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灾变承受阈值弹性小,是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吴照 《地理教学》2006,(2):9-12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悼念王华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悼念王华东教授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环境科学家、环境教育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地理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环境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华东教授,因病于1997年2月1...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信息具有时空特点,同时它还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获取渠道、不同的比例尺和分辨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多维信息。本文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适用于研究人员需要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环境、它的功能以及实施方式,以搭建更具魅力的、新一代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前瞻性地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分析传统村落与人居环境研究的热点领域,梳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承、生态环境特征与适应以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总结、多学科融合、方法创新以及模式归纳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思路。未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应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和方法创新,以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建设模式为目标,综合集成三维数字化、遥感与GIS以及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规律、阶段判别、类型区分、动力机制等。结合经典案例研究,比较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人居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资源环境信息具有时空特点,同时它还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获取渠道、不同的比例尺和分辨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多维信息。本文在描述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适用于研究人员需要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多维信息环境、它的功能以及实施方式,以搭建更具魅力的、新一代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112-112
常务理事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理事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四川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  相似文献   

13.
唐永銮 《地理研究》1993,12(1):26-34
本文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介绍黄秉维教授六十年代初提出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三个新方向——水热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二是中山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师生们在这三个新方向主要研宄成果;三是论述中山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师生们运用这些理论促使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正引用环境科学的成就来推动三个新方向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杨士弘 《地理科学》2003,23(2):255-255
由朱颜明、何岩等编著的《环境地理学导论》,于2002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学学科重要教材之一。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讨论环境地理学的书籍。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环境地理学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结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5.
薛冰 《地理学报》2006,61(9):1007-1008
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于2006年8月18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会、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34所高校和研究所协办。陆大道院士、李吉均院士、程国栋院士等42位著名地理学者担任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陈发虎主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石培基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王开泳、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生薛冰、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一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钟艳霞担任组委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16.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部(MSDP,WWF-I)主任戴维·里德主编的<结构调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书,近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樊万选等人译成中文,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三部分共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7.
环境地貌学是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地貌学之间的边际性学科,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貌学新的分支学科。 本世纪中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污染时代”后,环境科学研究迅速发展。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日益尖锐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地貌科学知识的积累就已开始。50年代,少数学者在地貌研究中,已涉及到环境问题,对地貌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到60年代,环境地貌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197O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相似文献   

18.
环境研究与评价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原化学地理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最早涉足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现为环境科学博士授予点。主要从事水环境质量及其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质量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心现有科研人员15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高工)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在学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9人,是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梯队结构合理、在国内环境界有较大影响的环境科学研究队伍和高…  相似文献   

19.
<正>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身是1978年定名的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2000年与原杭州教育学院生农系和地理系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5月更名为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4个专业系,以及生命科学研究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药用观赏植物研究所等研究院(中心、所)。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5个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甚至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现今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建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求摆脱第二次浪潮中工业社会盲目相信人类的技术力量,任意改造自然的主观盲目性。因而涉及人口、资源、环境、海洋、空间等问题的学科当前均以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为研究目的。 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强调人和自然是伙伴关系,要建立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强调人类首先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做起,建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去考虑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既要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人工生态平衡,又要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根据区域自然结构和人类的经济开发能力,以及考虑社会文化特点,去建立一个人工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协调结构。要建立这样一种协调结构,土地研究是中心环节。也就是说,这个协调的具体表现,集中反映在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