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事实上,人类必须面对地震无法完全预防、只能尽量减灾的现实.基于这个情况,地震预警被高度重视起来.—字之差,截然不同 什么是地震预警?这得从地震源头说起.地震发生后,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震动相对较小,通常不会造成破坏;横波紧随而来,是造成危害性破坏的元凶,但它的速度只有每秒3.5公里左右.地震预警系统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的地震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横波达到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发布预测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使相关机构和公众提早采取应急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地震,群灾之首在人类众多的自然灾害之中,地震被称为群灾之首。地震以其难以预知的突发性和远远超出人类意志力的破坏作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恐怖的记忆。它一次又一次将亿万人们用血汗建造的美好家园无情地摧毁,而且越是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3.
李辉 ,四川人 ,1 982年毕业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同年 9月考入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1 985年毕业。毕业后留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室工作至今。 1 993年 1 0月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日本京都大学访问进修学习。 1 996年被遴选为国家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 1 999年获湖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0年以来沿聊考断裂带及周边50 km范围内的地震数据,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别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小二乘法对研究区进行b值计算,圈出高应力累积区,并借助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以及地震活动性分布,得出以下结论:1)南段的范县、清丰、濮阳以及鄄城地区的b值维持在0.6~07之间,属于高应力积累区;2)未来50 a内南段危险性较高,100 a内整条断裂发生M5.0~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3)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115.2°~115.6°E、34.9°~36°N区域内,且自2000年后地震活动性变强。  相似文献   

5.
<正>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国土资源部在接到地震消息后,系统上下紧急行动,成立了由部长徐绍史任组长、副部长鹿心社、汪民任副组长的国土资源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专家队伍迅速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处高原环境,震后的救灾工作因此增加了更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东日本地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在地震前后的水汽时间序列变化。首先分析震中MODIS水汽序列和震中附近探空站点水汽序列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然后基于GNSS ZTD与水汽之间的高相关性,以GNSS ZTD代替GNSS水汽,讨论震源区周围IGS站点的ZTD序列变化。研究发现,震后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水汽值变化出现异常,且距离越近所受影响越大;水汽不断聚积,达到峰值后发生降水。  相似文献   

7.
为去除地震计记录信号中的阶跃标定信号,将理论阶跃信号与多项式拟合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去除阶跃标定信号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段地脉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发现,应用本文方法去除阶跃标定信号后的地震信号的PSD与真实信号的PSD较为接近,同时地震信号的各种震相可被清晰还原。  相似文献   

8.
印尼8.7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1900年以来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8.0级以上地震与川滇地区5.0级以上地震作了统计、对比和分析,并利用跨断层位移流动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部海域8.7级地震前后,川滇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1~3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1~2年内发生6~7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1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至少两次;纬度27°以南地区可能是未来1年内发震的危险地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可能预示川滇地区强震活跃期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9.
<正>在河南省煤田物测队有一位名叫何健的80后年轻人,自2003年走出大学校门,迈进煤田地质勘探的大门至今,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他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担任过地震施工放线工、项目核算员、生产项目经理。由于工作需要,何健被安排在该队第一地震勘察院从事市场工作,奔波于山西与河南之间,短短几年间就很快成长为一个爱岗敬业的"尖兵"。责任在肩,破解回款难题山西潞安集团旗下有几个兼并重组整合煤业公司。由于  相似文献   

10.
<正>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成为我国的国家任务,现代大地测量学应用于世界科学难题——地震预测探索;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开拓了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 a)研究新领域,逐步成长为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Earthquake Geodesy)。50年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震大地测量学》专著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11.
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对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采用COMCOT海啸数值模拟模型,对可能发生在马尼拉海沟一次地震活动(Mw=9.0级)所引起的海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该海啸传播到海南岛和北部湾的过程及其特点,分析海啸波对这一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传播到北部湾地区的海啸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海啸发生后2 h 10 min左右到达海南岛东海岸,首轮波高达2.1 m;随着湾内水深逐渐变浅,受制于海底摩阻,及海南岛的阻隔与缓冲作用,海啸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地区的时间,被推迟到距地震发生8 h后,海啸波高减小到0.4 m,海啸波能量大为衰减。研究结果表明,马尼拉海沟地震引发海啸,对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影响较大,有成灾的可能性;而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及北部湾地区的影响较弱,一般不会造成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12.
利用Sentinal-1A卫星SAR数据获取覆盖2021-03-19西藏比如M_(W)5.7地震的降轨同震视线向形变场,反演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在一个之前未被探测到的隐伏断层上;破裂以正断为主,伴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滑动主要分布在2.4~11.2 km深度处,且在6.4 km深度处滑动量达到最大,约为0.17 m;获取的地震矩约为3.6×10^(17) Nm,相当于M_(W)5.7。这些精确的断层参数及震源模型可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及构造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Sentinal-1A卫星SAR数据获取覆盖2021-03-19西藏比如MW5.7地震的降轨同震视线向形变场,反演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在一个之前未被探测到的隐伏断层上;破裂以正断为主,伴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滑动主要分布在2.4~11.2 km深度处,且在6.4 km深度处滑动量达到最大,约为0.17 m;获取的地震矩约为3.6×1017 Nm,相当于MW5.7。这些精确的断层参数及震源模型可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及构造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区域范围内外地质营力相对稳定,因此,地震的震源、震级、发生时间是影响大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为研究"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地质灾害时空发育的影响,以1998-2018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降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活跃性呈周期变化,正常情况下呈现3 a左右的小周期,"5·12"地震后地质灾害逐年增强,4 a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弱,8 a后其影响不明显;②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对强度地震后变化不大,但较震前在各类型分区所表现的地质灾害活力与强度不对应,地貌分区中地灾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盆地,而地灾活力最强的为川西北高原;岩性分区上震后地灾易发性与震前相比较第四系高于坚硬岩区;构造分区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地震前后扬子准地台发生的地灾强度均远远大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但地灾活力明显弱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基本构造单元也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水准资料,计算不同场地年均形变速率和断层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断层年变速率和Dc空间分布等值线变化,揭示汶川地震前后断层活动规律、区域应变、应力场的能力聚集程度,进而探讨汶川、芦山两次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断层活动性,年均形变速率由震前<1 mm/a,到震后最大达10.01 mm/a;汶川地震的发生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汤家坪、西昌场地影响较大,年变速率显著增加,断层活动性得到加强;2)汶川地震发生前,龙门山断裂东北段存在Dc高值区,随后Dc值逐渐减小,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应力累积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明显改变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Dc空间分布,加速形成围绕双河场地的Dc高值环绕区,而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高值与低值交界区域,空间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江口水库由汉江、丹江两个库段组成。在丹库的峡谷灰岩地带 ,断裂、节理发育 ,利于水的渗透和循环。 196 7年 11月蓄水后 ,随水位的增加 ,地震活动增加 ,且震级由Ms<2 .5上升到Ms =4.7,并在丹库的峡谷附近形成北北西方向延伸的 3个地震密集区。地震频度、强度与水位 (库容 )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预测二期工程蓄水后 ,仍将产生诱发地震 ,其最大强度为Ms≤ 5 .0。  相似文献   

17.
1906年8月12日,美国气象局圣安德烈斯分局的阿历克桑窦·墨卡笛(Alexander McAdie)向有关方面发出了通知信,商量召开成立地震协会的会议,信中写道: “被指定研究1906年4月18日加州地震的州地震考察委员会受权组建地震协会……此组织的主要目的,如象日本的组织那样,制造公众舆论,广泛提出建议,陈述事实真相,以及提供研究和考察之基金。预计,受托管理基金的协会将可以不时出版所能获得的涉及地震的、远至地球活动效应的最佳情报,并且  相似文献   

18.
<正>为何会发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地震发生后又怎样将损失降到最低?针对这些长期困扰地震学界的难题,不久前,我国启动了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拟通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4个计划的实施,未来10年,我国的地震科学研究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能力将大幅度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对地下结构的探察,让地壳逐渐变透明,寻找地震规律地表发生的一切地学现象几乎都能在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北京五里营井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和日本Ms9.0地震前后的水位、水温变化,发现两次地震前后北京五里营井水位、水温的变化为震前上升、震后恢复,两次地震前后变化基本一致,不受地震方位和震中距离的影响.这种变化可能是井孔区域受地震波的作用,岩石中裂缝系统出现弹一塑性的张开和闭合,而张开程度小于闭合程度,岩石的孔隙度减少,含水层被压缩,致使井水位出现明显的抬升;而地下较热的水上涌是导致水温突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附近地区地质构造,讨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该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分析该区域2014-03 M4.5与M4.7地震间的触发关系及2次地震对后续小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M4.7地震可能由M4.5地震与库水渗流产生的较大孔隙压力共同触发。2)M4.5与M4.7两次地震的应力扰动导致研究区内地震活动增加,后续地震中约66.9%的地震发生于库仑应力增强区。3)2次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导致仙女山断裂带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增加,后续地震活动水平将处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之上;九畹溪断裂带活动性相对较弱,略小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且处于应力积累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