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果县城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平果县近56a雷暴日数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检验法对年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除冬季和12月的雷暴日数呈略增多的趋势外,年代、年、季、月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各季中夏季雷暴日数减少最多,秋季雷暴日数减少最缓;各月雷暴日数减少最多的是8月,其次是5月;平果县年雷暴日数在1991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省54个气象站1961-1990年雷暴日数的30年整编结果,分析了全省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以及终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961-1998年全省和西宁市暴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作了探讨,38年间全省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宁雷暴日数总的趋势却叶上升状况,且90年代起雷暴日数增加趋势明显洽省雷暴日数与汛期下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57 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梅  魏建苏  俞剑蔚  张备 《气象科学》2009,29(6):827-832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南省七个代表站1973~2013年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对海南省不同区域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全省雷暴日数在近41年来具有一致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的数量在不同区域具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发现,在年平均雷暴日数较高的区域雷暴日数减少的数量反而小于年平均雷暴日数较低的区域。同时发现,在2000年之前,全省的雷暴日数年际距平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而在2000年之后,不同区域雷暴日数年际距平相关性较之前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5.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6.
利用洛阳市及9县10个观测站1966-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雷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洛阳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栾川、嵩县、孟津偏多,宜阳、新安、汝阳偏少,南北多中部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80年代至今雷暴日数偏少,但从80年代开始,洛阳地区雷暴日数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大,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雷暴日数接近全年的80%。洛阳地区雷击人员伤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在市区,近年来雷击次数及所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以及化工、石油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逐年增多,雷暴气候给社会所带来的灾害损失日趋严峻。该文通过1961—2010年克拉玛依地面气象观测雷暴日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统计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频率统计、5 a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小波变换、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克拉玛依雷暴日数变化特征以及雷暴日数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得到了该市的年雷暴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相关气象因子对应的变化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洛阳地区雷暴活动规律和雷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洛阳市及9县10个观测站1966--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雷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洛阳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栾川、嵩县、孟津偏多,宜阳、新安、汝阳偏少,南北多中部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80年代至今雷暴日数偏少,但从80年代开始,洛阳地区雷暴日数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大,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雷暴日数接近全年的80%。洛阳地区雷击人员伤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在市区,近年来雷击次数及所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3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6.6d,呈南北多中部少纬向型特征;54a来雷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减少幅度为1.9d/10a;该地区雷暴出现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5—9月之间,而夏季(6、7、8月)出现次数占全年的73.5%;雷暴日数与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气压和水汽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水汽压存在较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河源市1964—2013年共50年的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以及2012—2013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河源地区的雷暴日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市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呈现缓慢震荡减少的趋势;由M-K检验结果发现市区雷暴日数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河源市4个县的年际突变时间在1982—1992年范围间。在2012—2013年时间段内,由闪电定位仪数据得到的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雷电日数远大于雷暴日数,可能与人工记录的缺失或闪电定位仪误记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的多年变化不明显。江苏省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2天。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60年代初、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后期。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期。不同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存在明显地区差异,5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中旬—4月上旬(9月上旬—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下旬—5月上旬(10月上旬—下旬)。在周期分布上,江苏8~10 a以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而相对较短的周期一般都不具有全域性,从长周期分析江苏地区近几年年雷暴日数各地均处于偏多的周期内。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拟合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廊坊市近48 a来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信息扩散法,进行了不同雷暴日数下的概率区划.结果表明:廊坊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约每10 a减少2 d;廊坊市雷暴月、季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夏季(6—8月)占全年的74.5%;中北部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南部地区;10a及以上周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全域性,而短周期3~5 a大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大,雷暴发生高概率区逐渐北移,当雷暴日数异常偏大(>40 d)时,中部的部分地区也处于雷暴发生高概率区.  相似文献   

13.
该文提出了仪器法确定雷暴日的方法并对仪器和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仪器法测量的雷暴日数要高于人工观测的数值,仪器法测量的雷暴日数更接近实际的雷暴日数。如果使得仪器观测的雷暴日数接近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采用可闻距离11.6 km,电流幅值取大于15 k A的雷电流作为统计值可以得到较好的匹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10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EOF分析和M-K检验,讨论了十堰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6天,全年雷暴天数达23.5天。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十一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5%,其中7-8月占58.7%,属于强雷季节。雷暴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年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5.
鄄城县近48年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鄄城县1961—200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鄄城县雷暴活动的年际、月际特征。结果表明:鄄城县年均雷暴日为23天,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2.9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多;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1日,终日为9月20日;初终日间隔最少73天,最多264天。  相似文献   

16.
根据常德市5个代表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间常德市初、终雷暴日各地域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间初雷暴日提前了7天,终雷暴日的变化呈"V"字型分布,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要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日和雷暴期各地均不同,山区、丘陵地区明显长于或多于平原和湖区;各地雷暴日数均呈递减趋势,城区减势最强,其倾向率达-5.7d/10a,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减势最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盛夏季节,呈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温州地区8个站40 a(1971—2012年)的观测数据,对温州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年雷暴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年雷暴日数逐渐减少。温州各个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主要发生在3—9月,雷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8月;雷暴日数最少的月份为1月。平均初终日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开始,到10月份结束,初终日间隔平均为233 d。日变化来看,温州地区雷暴多发生在13—次日02时,03—08时发生雷暴的次数最少,日变化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7时和02时。空间分布呈从平原到内陆、从岛屿到山区,雷暴日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望谟国家基本站1959-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总结出望谟县雷暴日数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发现近年来望谟县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并分别将月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年总雷暴日数与年总降水量作对比分析,发现:月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通过了显著性为99%的t检验,表明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总雷暴日数与年总降水量之间则不能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镇江雷暴气候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暴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雷暴的发生发展地域性强,因此加强镇江本地雷暴特征的研究和预警工作十分必要。利用镇江市1959--2010年的雷暴气候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周期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季节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镇江市雷暴呈现出市区少、周边地区多的特点,其中句容雷暴发生频率最多且持续时间长。2)镇江市平均雷暴日数存在4a、6a、10~12a左右、准20a的长周期振荡信号。从长周期分析,镇江市近几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处于偏多周期时段。3)年平均雷暴日数距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1世纪的00年代是正距平,特别是2006--2010年连续5a的平均雷暴日数都大于气候值,是雷暴频发时期;80年代、90年代为负距平。1963年的雷暴日数最多,有53.3天;1979年的最少,为15天。通过对1999--2008年镇江市地面观测资料的194个雷暴天气过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镇江市的雷暴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报镇江市雷暴天气的思路,为开展雷暴预报预警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2-2011年30年防城港市防城区基准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防城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月平均雷暴日数与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平均降雨量、平均气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防城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3.25日,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2-6月逐渐增多,6-8月成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次年1月急剧减少.防城年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温度的高低成正比;随年降水总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雨量也成正比;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气压的高低成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