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月2日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强调湿地对人类和地球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公众采取行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湿地保护从点到面、从数量到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2.
2月2日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强调湿地对人类和地球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公众采取行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 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湿地保护从点到面、从数量到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正在逐步推行和运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以加强本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可以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湿地生态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协调公益性湿地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湿地缓解银行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的机制在美国方兴未艾。从全球来看,以湿地缓解银行为代表的缓解银行模式也在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广西利用红树林资源开展的渔业捕捞、滩涂养殖、生态旅游等传统产业对红树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凸显。如何在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利用红树林湿地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来促进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化升级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总结、研究当前广西红树林湿地资源经济基础上,对如何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经济,解决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5.
保护洞庭湖湿地的本质问题是维护和发挥湿地的"地球之肾"功能.为此,一是湿地要有水;二是湿地植物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丹东市政府出台《丹东市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明确将实行湿地总量管理,确保到2020年,丹东湿地总面积将不低于17万公顷,相当于丹东总面积的11.49%。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划入重要保护区域。严格湿地利用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扎实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着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等工作,打响了一场场碧水保卫战,  相似文献   

8.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北京市湿地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功能分区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管理改善,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北京湿地为例,利用客观赋权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分析中的Voronoi图空间分区方法,通过利用牛顿-断裂点模型确定属性权重的主要步骤,构建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湿地功能分区模型,开展"自下而上"定量化的北京湿地功能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湿地功能综合评价中,密云水库湿地的功能综合值最大,表明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作用最重要。(2)北京湿地功能分区分为三级框架,其中包括4个一级核心湿地功能区、15个二级核心湿地功能区、43个三级核心湿地单元。(3)湿地资源功能价值量与湿地斑块空间关系的相结合,实现了属性和空间双重距离约束的湿地功能分区,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决策管理中的深入应用,为城市湿地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3年5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5月30日 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 (2013年5月30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0.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在政策、方法上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宏观战略的实施存在着一些认识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必须积极探索土地整理中保护湿地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湿地缺乏正确认识,甚至认为天然湿地就是荒地,从而对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致使湿地资源、湿地生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伴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渴望与追求,对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桂林漓江流域作为重要的桂北生态屏障,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研究小组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视角,结合漓江流域基础条件,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区、土地综合整治区、自然保护地、地质遗迹资源等不同保护修复区的生态产品供给潜力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与当地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文化等产业兼容发展,实现多元化生态产品新业态。  相似文献   

13.
<正>林草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而草原则有"地球皮肤"之称,与森林、河流等其他类型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态屏障。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林草资源类型各异,相应的林草资源管理体制也大不一样。但是,从维护地球生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湿地对长江洪水调蓄、候鸟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两景Land-Sat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在GIS支持下对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湿地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德国是较早重视生态保护并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国家。通过生态补偿实施,德国用了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将一个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变成极具环境竞争力的国家,促进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德国的生态补偿,就是政府运用法律、行政许可、市场、经济和财税等综合手段,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对损毁的植被、水源、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等在同一生态圈范围内的生态要素进行恢复或补偿,以保持生态系统功能和自然景观价值的损失与补偿平衡措施,其实质是对各类建设活动损毁的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护湿地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拟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草案分为总则、湿地管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检查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7章59条。草案明确法律适用的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湿地和具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功能的人工湿地。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严格控制占用湿地。  相似文献   

18.
林草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而草原则有“地球皮肤”之称,与森林、河流等其他类型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9.
作为调整海洋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市场化生态治理工具,海洋生态补偿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海洋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为海洋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凸显了海洋生态价值和环境正义。随着《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海洋生态补偿的作用日益凸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按照福建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结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多管齐下,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保护湿地 造福子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汪指内陆水面和沿海浅水区及其邻接地带水陆交相延伸的一定区域。具体来说,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沼泽,大陆近海或岛屿周围浅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和潮间带滩涂、珊瑚礁以及水稻田、水塘等,都属湿地范畴。 湿地既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消长变化与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湿地在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据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