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苏联学者罗基蒂安斯基(I.I.Rokitya-nsky)撰写的《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电磁研究》专著,已由乔勃托娃(N.L.Chobotova)、彼斯特里阿科夫(G.M.Pestryakov)、普里斯泰(M.N.Pristay)和希尔曼(B.G.Shilman)翻译为英文,于1982年由柏林、海德堡、纽约的斯普林杰—弗莱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绪言和8章组成,共有129幅图与29个表,在附录中列出了全球地磁台网中的184个地磁台概况,书末附有近400篇的参考文献。电导率是表征地球内部的介质成份与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浮游细菌群落对河流变化具有高度响应性,并可能影响河流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了解浮游细菌群落的时空特征,阐明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于2016年6月和12月对珠江下游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抗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组成.其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主要包括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季节上,丰水期Shannon-Wiener和Chao 1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其中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差异显著;空间上,珠江下游可分为西江沿线、珠三角河网中部和广州市周边3个区域.采用RDA分析表明水温(WT)、溶解氧(DO)、磷酸盐(PO_4~(3-)-P)、硅酸盐(SiO_4--Si)、总磷(TP)和透明度(SD)是驱动细菌群落变化最显著的环境因子,可影响细菌的增殖代谢.其中WT和SD是影响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将丰水期和枯水期区分开;而DO、化学需氧量(COD)和营养盐(PO_4~(3-)-P、SiO_4~(2-)-Si、TP)是影响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将西江沿线、珠三角河网中部和广州市周边区分开.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转运体(Transporters)、ABC转运体(ABC transporters)、DNA修复和重组蛋白(DNA repair and recombination proteins)等是珠江下游浮游细菌群落所表达的主要功能其中转运体和ABC转运体功能丰水期明显高于枯水期.研究结果可为珠江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无机磷(DIP)的固定在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碳、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铁(氢)氧化物主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两种过程固定DOM和DIP,且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三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铁(氢)氧化物对DOM和DIP的固定,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梳理了铁(氢)氧化物、DOM和DIP在吸附和共沉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DOM的存在会通过占据铁(氢)氧化物表面吸附点位、络合、抑制铁水解沉淀等途径影响铁(氢)氧化物对DIP的固定;且不同机制与DOM的不同性质如分子大小、芳香组分、羧基官能团含量等有关.而DIP的存在会改变铁(氢)氧化物对DOM的固定分馏过程,改变溶液中DOM的组分和性质.在明晰三者相互作用基础上,探讨了铁(氢)氧化物介导的DOM和DIP的固定过程对湖泊内源磷释放和碳埋藏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地球化学资料充分地说明地球和隕星的化学成分属于同一类型.隕星中的隕石相和地壳上的超基性岩石的化学成分很相近似.二者之間的同位素比值,如He~3、C~(13)、S~(34)、Fe~(54)、Fe~(57)、F~(58)、K~(40)等都属于同一数量級.地球起源于隕星的假說有其一定的化学根据. 为了探索地球的成因,我們首先探索隕星的化学成因,第二步再探索地壳的化学成因. 本文采用热力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近代文献中多次被指出和試用.  相似文献   

5.
中美强地面运动研究讨论会(Sino-Ameri-can Workshop on Strong-Motion Studies)于1988年12月13日至1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Pasadena)加州理工学院举行。美国方面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加州理工学院的伊万(W.D.Iwan)和豪斯纳(G.W.Housner)、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阿斯蒂尔(C.Astill)、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孔(W.Bakun)和布尔(D.Boore)、南加州大学的邓大量、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吴大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伯拉罕松(N.Abrahamsson)、拉蒙特-多  相似文献   

6.
张振华  明瑞梁  彭亮  林秋奇 《湖泊科学》2017,29(6):1455-1463
比较分析了我国南亚热带湖库7种常见浮游动物,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中华拟同型溞(Daphnia similoides sinensis)、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和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在温度15~30℃范围内的氮、磷排泄率以及氮、磷含量.氮、磷含量分别为4.9~24.2μg/mg(DW)和51.2~153.5μg/mg(DW);氮磷原子比为11.5~43.0.磷含量与个体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氮含量和氮磷比与个体干重相关性不显著.溶解态无机磷(DIP)排泄率为0.31~2.05μg/(mg(DW)·h),与个体干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和个体氮磷含量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总溶解态氮(TDN)排泄率为24~256μg/(mg(DW)·h),与温度和个体干重均呈显著相关,但与个体氮磷含量比值相关性不显著.排泄的TDN∶DIP原子比为112~352,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体干重和氮磷含量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在高氮磷比的食物条件下,7种浮游动物营养盐排泄均呈现高的氮磷比特征,磷排泄率和排泄的氮磷比的种间差异受个体干重和个体氮磷比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6年12月第66卷6期1965至2016页依次刊登了三篇有关研究中国地震活动的论文,其中卡德韦尔(R.K.Cardwell)和伊萨克斯(B.L.Isacks)写的《用“联合震中测定法”考察1966年中国北部的地震序列》及约克(J.E.York)、卡德韦尔和倪(J.Ni)写的《中国的地震活动性及第四纪断层》两文,我们已将全文初步译出,拟编印在1978年度的《国外地震》上,现先将这两篇文章以及另一篇由李(W.H.K.Lee)、吴(F.T.Wu)和雅各布森(CarlJacobsen)写的《根据最近的中国出版物编制的一部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文章的原“摘要”,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最近麦克纳特(S.R.Mcnutt)和比万(R.J.Beavan)用位于阿拉斯加半岛上的帕夫洛夫(Pavlof)火山论证了固体潮与地震的关系。赖亚尔(A.Ryal)等人提出评价这种关系应具备下列三个标准,即事件的统计数字、持久的应变积累以及限定的震源区。麦克纳特和比万认为,帕夫洛夫火山的情况总的来说符合这三条标准。帕夫洛夫火山具有研究多种因素相互关系的良好条件。其所在位置适合于仪器的布设,  相似文献   

9.
造礁珊瑚具有自养/异养双重营养模式.但是珊瑚能否通过调节其营养方式以提高其应对不同环境胁迫的能力,目前仍不清楚.文章以中国南海不同纬度礁区(三亚鹿回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70个帛琉蜂巢珊瑚(Favia palauensis)样品为材料,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珊瑚骨骼δ~(13)C(δ~(13)C_s)、虫黄藻δ~(13)C(δ~(13)C_z)、宿主有机质δ~(13)C(δ~(13)C_h)以及δ~(13)C_h和δ~(13)C_z之间的差值(Δ~(h-z) ~(13)C)),结合共生虫黄藻密度(ZD)、共生组织生物量等珊瑚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研究了南海Favia palauensis营养方式的空间差异及其受控因素,探讨了营养方式的灵活性调节对其环境适应性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珊瑚具有较高的ZD和δ~(13)C_z值,表明该区域的珊瑚比南海中部西沙和南部南沙群岛的珊瑚有更高的自养能力;而西沙和南沙群岛的珊瑚具有相对低的δ~(13)C_h和Δ~(h-z) ~(13)C值,意味着该区域的珊瑚比三亚鹿回头的珊瑚有更高的异养摄食能力.此外,珊瑚共生组织生物量、δ~(13)C_s与Δ~(h-z) ~(13)C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珊瑚共生体所产生的有机物质越多,珊瑚的异养摄食强度越大.珊瑚营养模式的空间差异表明,当外部环境条件和/或其自身生理指标发生改变时,珊瑚会调节其营养方式.这种光合自养与异养营养之间的动态调节机制对提高珊瑚的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鱼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沉水植物是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鱼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3种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对4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伊乐藻(Elodea nuttalli)、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草鱼组和鳊组沉水植物生物量分别下降19.2%、82.1%和16.6%,而鲫组沉水植物生物量却增长12.5%.4种沉水植物中,金鱼藻生物量增长最高,其中对照组、鳊组和鲫组中金鱼藻生物量分别增长171.1%、113.9%和265.5%,而草鱼组金鱼藻生物量却下降24.4%.草鱼、鳊、鲫都能有效抑制沉水植物的竞争者水绵的生长.该研究结果在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过程中对鱼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抚仙湖紫外辐射(UVR)和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悬浮物(SS)、浮游植物(叶绿素a表征)等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10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开展现场调查,结果显示:秋季不同波长(段)的漫射衰减系数Kd(305)、Kd(340)和Kd(PAR)分别为1.27±0.12、0.68±0.11和0.32±0.13 m-1,冬季分别为1.13±0.10、0.63±0.07和0.36±0.07 m-1;秋季CDOM的不同波长吸收系数ag(254)、ag(305)和ag(340)分别为4.09±0.26、1.18±0.09和0.57±0.05 m-1,冬季分别为2.95±0.24、0.61±0.11和0.11±0.07 m-1,秋季ag(254)、ag(305)和ag(340)显著高于冬季;秋季Kd(305)显著大于冬季,这与秋季(雨季)较高的CDOM丰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及SS浓度)有关.秋季ag(305)/Kd(305)、ag(340)/Kd(340)均显著高于冬季;秋季及秋冬季整体而言,ag(254)与Kd(305)、Kd(340)呈显著正相关,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均包含ag(254),说明CDOM吸收对UVR的衰减有重要贡献.空间差异方面,秋季北部的ag(254)、Kd(305)和Kd(340)显著高于南部,冬季南北部无明显差异,或与雨旱季北岸河流输入的CDOM和SS的情况有关.此外,浮游植物对UV-B衰减的影响和SS(与CDOM的交互作用)对UV-A衰减的影响更在于季节变化方面,而影响UVR、PAR衰减的各因子的相对贡献有待进一步量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至下寒武统(E-ε_1)地层中硒(Se)的含量分布富集规律,探讨了Se的显著和非显著富集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Se为E-ε_1地层中最富集(浓集)的元素,其富集系数EF(与上地壳平均元素含量相比)和浓集系数CC(与同类岩性相比)均值分别为26.97和48.04.富集系数EF′(Al标准化之后的EF)指示.Se为第二富集的元素(Se~(EF′)=218.73),低于Cd(Cd~(EF′)=288.46),远高于第三富集的微量元素As(As~(EF′)=97.49).Se在E-ε_1地层中含量范围为10.5~30.08ppm,算数均值为1.35ppm.相对于南沱组(Se~(EF)=2.29),E-ε_1地层中Se~(EF)值增加11.78倍.其EF均值呈现为水井沱组(92.58)岩家河组(54.45)陡山沱组(24.72)灯影组(2.48)石牌组(1.95)天河板组下部(1.24).E-ε_1地层中Se的含量较服从自然对数正态分布,表现出正偏态分布类型.Se显著富集(EF10)的层位主要包括陡II下部、陡II上部、陡III顶部、陡IV、岩家河组底部和上部、水井沱组下部和上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Se显著富集层中Se含量普遍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还受热液、火山碎屑、深部物源等单一或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黄铁矿对部分层位(陡II上部、陡IV和水井沱组上部)及有机质对部分层位(陡II下部和水井沱组上部)中Se的富集具有促进作用.Se的非显著富集层(除陡I、水井沱组中部、石牌组和天河板组下部外)中Se含量仍受陆源碎屑影响,而其他的因素(热液、火山碎屑和深部物源等)的活动普遍较弱.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可为白洋淀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于2018年非汛期(5月)和汛期(8月)分别对白洋淀淀区8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分析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汛期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和总磷(TP),非汛期主要环境因子为DO、CODMn、氨氮(NH_3-N)和TP.汛期和非汛期检出浮游植物分别为5门38种和6门43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415.30×10~5~1018.14×10~5cells/L和249.62×10~5~454.21×10~5cells/L,优势种分别为6种和10种,且基本为蓝藻和绿藻.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 M)、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多样性阈值4项指数均表明汛期浮游植物多样性小于非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关联性较强,水质较好区域(如淀区中心) H'和J均较高,反之在水质较差区域(如府河、孝义河等汇入口) H'和J较低.TP和DO是影响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因素,CODMn和TP是影响非汛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关键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与2005年以来对白洋淀进行的3次浮游植物生态调查结果相比,淀区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显著下降,表明淀区富营养化程度持续加深.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优势种;象鼻溞(Bosmina s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en)、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 Poppe et Richard)为夏、秋季优势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60.6ind./L和0.01-1.25mg/L,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在2005年和2006年10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ind./L和1.01mg/L.哲水蚤的密度最大值(20.0ind./L)出现在2005年4月,而剑水蚤(21.7ind./L)出现在2005年8月.无节幼体在各月份均有较高密度,其最高密度(46.6ind./L)和生物量(0.14mg/L)出现在2006年3月.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维特勒森奖包括一枚奖章和5万美元的奖金。此奖是表彰在科学研究中对地球、地球演化史及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方面有精辟见解,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的。该奖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并由维特勒森(G.Unger Vetlesen)基金会颁发奖金。该基金会的资金是挪威-美国航空公司的已故董事长维特勒森捐赠的遗产。为了表彰哈伯特(M.K.Hubbert)运用物理原理解决有重大意义的地质问题,从而在地球科学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哥伦比亚大学于1981年12月授予他维特勒森奖。曾经获得该奖的人还有:1960年-尤因(M.Ewing);1962年-杰弗里斯(H.Jeffreys)和迈因斯(Felix A.V.Meinsz);1964年-埃斯克勒(Pentti Eelis Eskola)和霍姆斯(A.Holmes);1966年-奥尔特(Jan HendrikOort);1968年-布拉德(E.Bullard)和伯奇(F.Biich);1970年-朗科恩(S.K.Runcorn)、考克斯(A.V.Cox)和多伊尔(R.D.Doell);1973年-福勒(W.A.Fowler);1974年-佩克里斯(C.L.Pekeris)以及1978年-威尔逊(J.T.Wilson)。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东亚区域联合降尺度计划(CORDEX-EA) 15个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集合预估了高排放情景RCP8.5下东亚陆地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未来时空变化,并量化未来预估的不确定性.结果 表明:区域模式基本上能够再现东亚及各个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未来多模式集合预估的平均和极端强降水在东亚各区域多表现为增加,连续无降水日数(CDD)表现为南增北减,且变幅多随时间增大.到21世纪末期,冬季和年平均降水的增幅大值都位于中国西部(WC),冬季降水的变化在WC、蒙古(MG)、中国东北(NE)和中国华北及西北地区东部(NC)的确定性都较高,年降水的变化仅在WC和MG确定性较高.夏季降水增幅大值位于朝鲜半岛和日本(KJ),且仅在这一区域确定性较高.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和大雨日数(R20)以增加为主且变化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除去中国江南及华南(SC)和KJ的R20变化,其余区域两个变量的变化确定性都较高.CDD的增幅和减幅大值分别位于SC和MG,其变化在MG、NE和SC确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砂土地震液化的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BP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和自适应学习功能 ,可用于模式识别和预测评估等领域 .在简要分析BP算法的基础上 ,选取砂土的平均粒径 (d5 0 /mm)、相对密度(Dr/% )、标准贯入击数 (N63 .5 /击 )、上覆有效压力 (σv/kPa)、地震烈度 (I0 )作为指标 ,应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与方法 ,预测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液化的可能性 ,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说明将BP网络用于沙土液化预测是可行的 .  相似文献   

18.
朝鲜史料记载的中国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和讨论了朝鲜王朝时期(1392 ~1910年)主要历史文献《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和《日省录》中有关中国地震的史料.新增1483年12月30日(明成化十九年十二月初一)北京地震和1810年黑龙江省宁古塔(宁安)地震.提出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春(1685年)北京顺义地震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全面数字化之后(2008-2017年)的记录资料,按照《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规定的测定方法,对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ML≥4. 0地震,重新人工测量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7以及美国地震台网(NEIC)测定的MW(NEI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MS(BB)和MS7测量方法相同,量规函数相等,两者一致性最好。②对于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当MW在3. 5左右时,MS7,MS(BB)与MW一致性最好;MW<3. 5时,MS7和MS(BB)均小于MW;MW> 3. 5时,MS7和MS(BB)大于MW。③MS(BB)与美国地震台网相比较,MS(BB)在5. 5和6. 0左右时,与MW(NEIC)一致性最好,几乎相等;MS(BB)<5. 5时,MS(BB) 6. 0时,MS(BB)> MW(NEIC)。④MW和MW(NEIC)之间存在偏差,MW整体小于MW(NEIC)。  相似文献   

20.
全国水库渔业资源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980-1994年间全国25个省(市、区)527座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上运用SYSTAT软件初步建立基础数据库, 对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水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等三大层次52项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山谷、丘陵和平原型水库座数比约为3:6:1;各种类型水库平均鱼产量以小型山谷型最高.中型平原型最低.各指标值的分布差别较大, 三大层次中变异最小的指标分别为竣工年份(FYR)、pH值(pH)和二龄鳙体长(BL), 变异最大的指标分别为集雨面积(CA)、氮磷比(NPI)和底栖动物生物量(BB);在不同鱼产量等级水库中差异均显著的指标为日照时数(IH)、无霜期(NFD)、最大水深(MAXD)、平均水深(MD)、pH值、浮游植物生物量(BP)、浮游动物数量(DZ)和浮游生物总量(BP);在30-35°N区间内的水库平均鱼产量最高, 偏南或偏北的水库平均鱼产量均较低, 作者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水库渔业资源基础数据库, 并逐步组建全国水库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