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 0 1年初 ,在北冰洋高纬度区进行海底测量的美国潜水调查船“Hawkhill”号上工作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两座以前未知的活火山。在北地群岛 ( 86°N ,85°E)以北 ,利用声纳发现了两个不规则状尖顶隆起 ,其高度分别约为 50 0和1 0 0 0m。这些海山位于延伸 1km以上的加克利海岭的东部 ,该海岭分隔了南森和阿蒙森海盆。声波的高反射率说明隆起的顶部是光秃的 ,几乎未被新鲜的沉积物覆盖 ,它们是由年轻的玄武岩组成的。以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学研究所MHEdwards为首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小组根据这一事实及在该区发现的特征性线性磁异常得出结论 :…  相似文献   

2.
阿尔发海岭位于北冰洋中 ,其地理座标为北纬85°30′,西经120°。它隆起在洋底之上1200m(深度2000m) ,实际上一直位于被冰层密封的海区。自从它被美国浮冰站发现之后的近40年间 ,从未对它进行过研究 ,因为无法通向这个海岭。正是因为这一点 ,阿尔发海岭被选择为德国科研破冰船“极地”号和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共同进行的“北极—98”极地优先目标之一。1998年7月4日 ,破冰船开始进入预定的目的地。在某一瞬间似乎冰层在这一次也不让它们通过 ,但运用卫星冰情勘测资料 ,在7月14日破冰船终于到达了…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是呈长条形的脊状台式隆起,位于29°30′N-31°10′N;128°00′E-128°20′E之间。其由NNE向链状排列的断块山地组成,且与NNE向的断裂构造相一致,其顶部水深约300m~400m左右。从实测单道地震剖面看,隆脊的东西两侧均有断层出现。隆脊西坡倾向陆架一侧,坡度大,有的地方坡度超过10°;而东侧坡度较缓,仅1°左右,缓倾至海槽西坡坡底,并以沟坎式与冲绳海槽槽底相连。冲绳海槽地区的构造运动,使隆脊地区受到断裂构造的作用。NNE向的大断裂使该隆脊位置的东西两侧断裂下降而中间抬起,加之下部岩浆上侵,显现出链式排列的断块山地,表现为一条长形的断块隆脊构造地貌体。推测该地貌体形成的时期较晚,它是与断层的发生同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北大西洋中部洋壳的长期剥蚀Brian.E.Tucholke等研究区位于大洋中脊西侧,共分(A、B、D)3个区,它们可反映年轻洋壳的一般状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先进方法。B区的洋壳约24Ma,展现为N24°E的线性深海丘陵,研究区位于一个1.3km高的...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者一直关注着洋底的热液活动 ,并且有时会得到新的发现 ,例如1995年在位于海底大西洋中脊北纬14°45′的洛加契夫场 ;2a后又在莱茵堡场(同一洋脊北纬36°处)发现了新类型的热液活动。它不是与洋壳的玄武岩有关 ,而是与地壳下部和地幔上部的蛇纹石化(即含有矿物蛇纹石—含水镁矽酸盐)超基性岩有关。在这些场地上面的水层中CH4 的含量异常高 ,超过背景值5~20倍 ,而在该区的热液硫化物矿石中存在着广泛系列的石油烃类。莱茵堡场是已查明的在一大段大西洋中脊轴部的近海底水层中的甲烷异常区。据不同的作者估算 …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7,(9):5-5
科学家们发现,在美国纽约和葡萄牙之间低于海平面1.6千米的地方,海水从海岭问急速流过,并产生了500万瓦特的巨大能量,此现象以前只存在于海底。自此,科学家第一次记录到大西洋中脊的紊流现象,也首次证明了海岭中形成的旋涡能使大西洋暖流和冷流混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91 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位于北美陆坡坡脚的水深 3 789m处 ,其地理坐标为 41°44′N、49°57′W。 1 985年法国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这个地区开始了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采用旁侧声纳进行了海底的制图工作。此后加拿大和法国合作继续研究 ,进行了沉积层的地震剖面测量并获得了底质的柱状剖面。同时工作的还有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他们在“诺尔”号船上 ,借助带有照相机和摄相机的曳引设备观察了海底表面并发现了沉没的船只。 1 986年在“阿特兰提斯—Ⅱ”号船上 ,采用深水载人装置的“阿尔文”号深潜器对其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8.
赤道印度洋的自然地理学特征是由3个向北延伸的线状高地(Ninetyeast海岭、Chagos_Laccadive海岭和Carlsberg海岭)分隔的一系列盆地组成。在赤道印度洋西部3038m水深处钻探了ODP709A站位,该站位位于Madingley中脊顶峰附近的一个小盆地中,而Madingley中脊则是Carlsberg海岭和Mascarene高原北部之间的一个区域高地。不规则的基底地貌被厚度从小于50m至大于400m不等的沉积物所覆盖。由于印度洋的北部陆地封堵、复杂的自然地理和强的季风,印度洋…  相似文献   

9.
为搞清楚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以及黄河三角洲进积和贝壳堤形成的关系 ,在黄河三角洲两个站位上打了钻。因为岩心采取率的原因 ,H9601站位打了两个紧相邻的钻孔(Ⅰ ,Ⅲ) ,该站位位于37°40.5′N、118°28.7′E ,山东省境内现代黄河三角洲之上 ,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2)东北 ,孔口高程 +5.5m。H9602站位只有一个钻孔Ⅱ ,位于山东省境内37°4.8′N、118°54.3′E,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之西南 ,第三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1)之东北 ,H9601站…  相似文献   

10.
从海底地壳开裂处涌出一般带有大量生物的深海热泉的现象已众所周知。一开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找到了它们 ,而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交接期印度洋中也发现了热液 ,而后就输到高纬度的北极海区了。在极区盆地中应当有热液已有过报道。例如 ,1 993年 9月 ,俄 德联合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Polarstern)号破冰船 ,在拉普帖夫海加克利 (Гакке х)海岭东端 (77°45′N、1 2 5° 55′E ,水深 1 990m) ,获得了对研究热液非常有意义的样品 ,证实了在这个海岭上存在着热液活动 ;但是 ,在 2 0 0 1年 ,美国和德国破冰船“健康”(Healy)号和“极…  相似文献   

11.
大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后,经过热传导和热平流,大洋岩石圈冷却下来。据估算,50%的水热损失(5.5×1012W)和流体通量(2.3×1012m3/a)来自于5Ma或者更年轻的海底。来自0.1~5Ma的地壳流体循环的大量矿物沉降,可以解释地震速度的快速增加,上地壳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及504B孔岩心中约6.9Ma时的玄武岩蚀变和矿脉层。虽然发现了洋脊侧翼通量增大的证据,但是由于缺少勘探和足够的知识来了解洋脊侧翼的热液如何释放至海底,对于如此大范围的海底热液喷口的直接观察进行地很少。沿着洋中脊顶部已经发现了上百座活动喷口,在这里已经进行…  相似文献   

12.
ODP2 0 6航次将是第一个多航次的计划 ,其目的是揭示上洋壳的完整剖面 ,这其中包括火山喷出岩、席状岩墙、辉长岩 ,以及这些岩石类型之间重要的地质过渡带。 2 0 6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超速海底扩张期间 (~ 2 0 0mm/a)Cocos板块产生的 15Ma洋壳 (6° 4 4 19′N、91°5 6 0 6′W ;水深 36 5 5m)的顶部剖面钻取岩心 ,同时为以后的再利用打一个套管站孔。种种理由表明本站位是完成目标的最佳地点。首先 ,中轴低速带的深度即为大洋中脊岩浆房的深度 ,它随海底扩张速率的增加而减小。据岩浆房顶盖推断的低速带顶部被认为对应于正…  相似文献   

13.
印度孟买岸外西部陆架淹没沙脊——晚更新世—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证据WagleB.G等1.背景研究区位于印度西部陆架17°20′N—19°30′N范围内,这里的陆架宽度>300km,坡折出现在水深80—125m之间,地形上,内陆架以平坦地形为特征,微向西...  相似文献   

14.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程兆第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4):335-337
硅藻门沟纹藻属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核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9°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  相似文献   

16.
岩心NEAP18K(52°46′N ,30°21′W,水深3275m)是从Charlie_Gibbs断裂带获得的。该断裂带位于向西流出冰岛盆地的北大西洋深水主体内部。岩心中浅成底栖有孔虫Cobicidoideswuellerstorfi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的δ18O和δ13C组成变化已达到了1~2cm的分辨率。该岩心的冰携物历史是通过大于150μm沉积物组分中的大量有关冰携碎屑颗粒的变化重建的。作为CaCO3 百分比指标的沉积物亮度是用分光光度计在岩心下部以1cm为…  相似文献   

17.
胡安·德富卡海岭东侧3.5Ma的洋壳上发现温泉M.J.Motl等温暖的变换海水在洋中脊侧翼上通过基底岩石以很大的规模循环着,就象大洋每隔几个十几万年通过地壳一次一样。这样大规模的热液循环通过海底带走了20%以上的总热通量,并且可能明显增加了大洋的地球...  相似文献   

18.
昌黎黄金海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吕彩霞昌黎黄金海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9°11′~119°37′,北纬39°27′~39°41′,坐落在河北昌黎县东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的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中部晚冰期/全新世过渡期高分辨率的湖泊记录TomaszGoslar等Gosciaz湖(52°30′N、10°20′E、海拔64.4m)位于Vistulian冰川作用最大进积期冰盖的南部,最深处在湖的中心部位,另一个较深的部位在湖的西部,相互距离大...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60年代,Namias研究了北太平洋的海温变化[1]指出,北太平洋海温距平最大中心位于35°~45°N、155°E~175°W的广大洋区,因而该区被称为Namias区.同一时期,Bjerknes着重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变化[2],发现了3~5a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