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8,(12):12-15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具体的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之中。在这些能力中,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要具有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6,(12):10-12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在优越生活条件下长大的高中生,很难深切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二勃课改“民族精神教育进学生头脑”的理念在很大程霞上依托“民族精神进课堂”的实质性落实。虽然:弛理学科有着独特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丰富的德育内涵,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地理学科的课堂德育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化、方法形式化、更新滞后等问题。笔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辨析社会是非、参与社会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到三个转变: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编学习案例,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能力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以《8.2环境问题产  相似文献   

5.
黄胜 《地理教学》2005,(6):42-43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围绕一定的问题,使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探索意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亲自成为“发现者”。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愉快、和谐、成功教育”,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在答题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听取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不同意见,平等地和他们讨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得奖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8.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朱英芳 《地理教学》2010,(19):35-36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对象,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与智慧,也无时无刻不是在锤炼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学生资源 教学游刃有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定 《地理教学》2006,(9):42-43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强调学生、教材、教师等都是教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宋延英 《地理教学》2010,(11):55-5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验家赞科夫说:“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越来越明显地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1,(2):8-10,7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教学预设,可以使搭载“学生主体”之船,沿着“教师主导”的方向,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新时期我们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追求基于生成的预设。  相似文献   

15.
刘荣青 《地理教学》2001,(4):37-38,25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价值取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营造一个创新教学的环境是重要的切入点。这个“环境”应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或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17.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19.
承载着中国教育理想的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太多的新鲜和兴奋,在巨大的冲击波过后,我们不由冷静地总结反思:新理念视界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笔者认同:“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因此,作为学生生命成长引路人的教师应确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