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秦岭某硅、灰、泥岩型层控铀矿床是在矿源层(中志留统)的基础上,由地下水热液渗滤改造而成。铀的工业富集发生在矿源层褶皱成陆之后,成矿高峰则发生在中、新生代交替时期。成矿溶液是受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本身。矿源层长期遭受地下水热液作用,溶液中大量的铀酰离子形成稳定的碳酸铀酰络合物,并被运移至岩性和构造的圈闭部位,通过吸附和共沉淀等作用富集,或通过还原、水解和过饱和沉淀等作用形成沥青铀矿或再生铀黑。该层控铀矿床的整个成矿过程具有典型的逐级增量特点,属于塔式累积成矿的基本模式,后生富集是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收集整理大量资料认为: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为加拿大派纳派因特式以锌为主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为热卤水成因,成矿金属物质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矿质硫来源于矿层上覆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中的膏盐,成矿温度为中—低温,含矿溶液为热卤水,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晚期,加里东早期形成矿源层、晚期改造矿源层形成矿床。保—铜—玉深断裂带是成矿金属物质来源的主要通道。本区是寻找以锌为主的铅锌矿较有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河南银洞坡金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坡金矿矿源层岩石建造为火山 -沉积建造 ,矿源层对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起到双重控制作用 ,金矿床具有层控矿床的特征。成矿热液来源是变质热液 ,矿质来源于矿源层 ,矿源层的成矿元素来源于地幔。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火山 -沉积 -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5.
该铀矿床位于我国西南。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矿物包裹体研究,进一步查明该铀矿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并探讨矿床成因。加里东晚期,志留系形成含铀地层,它是本铀矿的矿源层。燕山期和喜山期,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矿源层中铀被迁移而后富集成矿。主要成矿阶段的温度为166~195℃,压力是100—200巴。成矿溶液的pH=6.5~6.8,盐度为5.6~16.7%。矿物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结果,δD=-4.75~-8.99‰(SMOW),δ~(18)O_(H2O)=3.14~7.11‰(SMOW),说明成矿溶液为被加热的大气降水。本铀矿床属低温浅成地下热水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矿源层"的基本概念是富含一种或几种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矿床中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源层,认为岩浆岩的侵位使其中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沉淀成矿。"矿源层"成矿理论多年来一直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接受和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文中屡见不鲜。我们认为,富含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是客观存在的,但从中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的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即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过程中,为什么从低温处向高温处迁移?为什么从低压区向较大压力区迁移?又为什么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为什么被萃取的"矿源层"没有发生热液蚀变?本文举例说明冀东二十多亿年前生成的铁、金和铅锌矿在经历无数次热事件后,并未发生活化、迁移,生成新的矿体,仍保留原始面貌,证明从围岩(矿源层)萃取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成矿的机理是不可行的。指出成矿物质是岩浆从地壳深部带上来的,岩浆热液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论底苏铅锌矿床的“双源”沉积改造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苏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该矿床具“双源”沉积改造特征。同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同时存在海底热水和正常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热水沉积矿石及矿源层。大气降水热液改造成矿阶段,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被加热并淋滤早期沉积矿石及矿源层中的Pb、Zn,使之以[PbCl02]、[ZnCl02]迁移,当含矿热液运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时,Pb、Zn络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再沉淀成矿。本文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底苏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康永孚最近在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时,提出地壳上部岩石是成矿物质来源之一.他指出,在地壳上部岩石中循环流动的地下水可以形成热卤水,热卤水可以从地壳上部岩石中溶解和淋滤出金属,卤水中的金属可以随卤水迁移到适宜的环境中成矿.这里提出了浅矿源的问题.以往在考虑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时,一般都只重视地表岩石的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和喷发过程中带来的成矿物质,往往忽视地壳岩石的直接来源.近年来新发现的地质事件及同位素地质学、包裹体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等方面提供的新资料,促使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对成矿物质来源的考虑扩大了视野,浅矿源、特别是地层矿源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认识到矿源层不仅对层状和层控矿床的成矿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与中-酸性系列  相似文献   

9.
褶皱构造与层控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控矿床是指那些成矿物质在同生沉积的基础上经后期地质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受一定地层层位、岩性和层状构造控制的矿床.在成因上属复生类矿床.沉积矿床或矿源层由于古地下热水溶液的改造而成层控矿床(沉积-再造型);也可由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而成沉积-变质型;或是在沉积成矿的基础上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所致(沉积或沉积变质-叠加型).  相似文献   

10.
广东长埔—吉水门锡矿带内的锡矿床(点)几乎毫无例外地赋存于下侏罗统金鸡群第二亚群中,锡矿带的展布格局和矿体的形态、产状等特征说明,锡矿受地层层位控制。锡矿带受莲花山断裂带的次一级断裂制约,矿床、矿体主要产于NE-NEE向层间滑动断裂及其派生裂隙中,锡矿具有构造定位的特征。矿床一般经历了早、晚两个成矿期,第一成矿期发生于晚侏罗世火山作用之前,第二成矿期形成于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但主要来自地层。金鸡群地层富含锡等成矿组分,是重要的矿源层。成矿溶液以变质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混入。锡矿床属沉积-变成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1.
吉林荒沟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守忠  孙超  黄林日 《地质与资源》2005,14(1):37-42,70
吉林荒沟山铅锌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中,层控特征明显.通过对矿床地质、成矿元素Zn/Pb比值、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的微量元素、硫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包裹体成分特征、矿源层特征等的讨论,认为本矿床为一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沉积作用是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改造作用是形成本矿床的主要因素.珍珠门组是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矿源层.  相似文献   

12.
矿化剂元素硫(S)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化剂元素硫(S)是绝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矿物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其对矿床形成的直接控制作用不言而喻。在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S的研究多集中在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方面,而关于地质体中S初始富集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活动特性对成矿的控制却少有涉及。本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在40多个矿床上对矿化剂元素S与成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热液成因矿床均产出在富S地质体中,地质体中S的富集与赋矿围岩同期形成,而且伴生有成矿元素的富集,构成初始矿源,奠定成矿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期间,初始矿源中矿化剂元素S及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控制成矿的直接因素。青海野马泉铁多金属矿研究结果证实,试验区灰岩中S的富集与灰岩同期形成,同时伴生有Pb、Zn、Ag、Cu等富集,构成矿源层。后期热液作用主导矿源层中S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成矿的必要条件,矿源层的沉积环境具有其特殊性。此项研究成果对矿床形成机制研究和矿床地球化学勘查均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吉林荒沟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荒沟山铅锌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中,层控特征明显.通过对矿床地质、成矿元素Zn/Pb比值、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的微量元素、硫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包裹体成分特征,矿源层特征等的讨论,认为本矿床为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沉积作用是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改造作用是形成本矿床的主要因素.珍珠门组是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矿源层.  相似文献   

14.
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由斑岩型、矽卡岩型、断裂-蚀变岩型等三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铜、银、铅、锌等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系列组合,可划分出2个矿床成矿系列和4个矿床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浅成-超浅成岩浆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热液;断裂构造提供了运移通道并控制着矿体分布;震旦系-寒武系是主要矿源层。建立了矿源层、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的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邓军 《地质与资源》2012,21(6):552-556
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由斑岩型、夕卡岩型、断裂-蚀变岩型3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铜、银、铅、锌等矿化,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成矿系列组合,可划分2个矿床成矿系列和4个矿床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浅成-超浅成岩浆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热液.断裂构造提供了运移通道并控制着矿体分布.震旦系-寒武系是主要矿源层.建立了矿源层、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的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铜峪沟铜矿床地质概况,重点论述了“矿源层”的存在及其特征,认为区域变质作用促使了“矿源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在变质水、变质热液的携带过程中以及有利的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本文运用地球化学成果、稳定同位素、包体成分和测温等资料论证了本区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的来源,变质改造成矿期各阶段物理化学环境,讨论了变质热液的发生、发展、演化特征和改造成矿的机理,提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层控型铜矿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矿床成因观点,建立了新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延河 《矿产与地质》1992,6(6):470-476
在研究燕辽太古宙变质岩地区金矿矿床地质和铅、硫、氧、氢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成矿模式: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古宙变质岩,成矿溶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燕山期花岗岩由太古宙变质岩部分重熔形成,它是金矿的重要热源,促使热水溶液淋滤古老矿源层中的金等而成矿。  相似文献   

19.
铲子坪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理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道芳 《湖南地质》1993,12(1):29-34
铲子坪金矿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征。元古界的板溪群及震旦系是本矿床的主要矿源层.矿床的δ~(34)s变化于-2.14‰~+0.32‰之间,而地层中的δ~(34)s变化于6.77‰~7.96‰之间,说明成矿热液有岩浆热液的参与,而δ~(18)C为+6.8‰~+8.62‰、δD为-70.1‰~-54.7‰,成矿溶液具有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达拉松金矿床位于俄罗斯东亚地区,是世界驰名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形成具有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成矿阶段、多种成因成矿和多种金来源的特征。主成矿作用是中低温热液作用,成矿热液和成矿驱动力与中生代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有密切关系。成矿热液中的金来自地槽阶段海西期花岗岩内的金再造和地洼阶段的深部金源。热液成矿后矿区地壳继续隆起,导致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发育,在达拉松河谷阶地内形成沉积砂金矿化。因而,该矿床的形成类似于层控金矿床原理,只是矿源层在该区应为矿源岩体。矿区内既有内生金成矿富集,又有外生砂金成矿富集,共同组成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据此将该矿床列为多因复成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