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通过对沈阳市深、浅部构造资料的分析发现,地表NE向断裂十分发育,它们控制了断隆与断凹的形成与发展.在地下7km以上为基岩隆起和凹陷区,与地表构造一致,深部18~20km以上有12条面状铲形正断层,在下地壳有2条深断裂发育.与地表王钢堡-新城子断裂、永乐-清水台断裂相对应的深部F3断裂和F6断裂由于其切割深、活动新,可能是关涉沈阳市地震活动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北东东 ,平面上由 7条呈左阶斜列状排列的活动断裂组成。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在活动 ,184 2年与 1914年发生了 2次 7.5级地震 ,并沿断裂带形成地震破裂带。对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表明 ,碱泉子—洛包泉活动断裂带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约发生过 10次显著活动 ,其中大多数活动与 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乡-商丘断裂是南华北盆地与渤海湾盆地、鲁西隆起的分界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浅层地震勘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工作已证实该断裂延津至封丘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本文通过对典型地震勘探剖面和钻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新乡-商丘断裂延津至封丘段断裂结构复杂,新近纪以来构造样式在不同构造部位有显著差异。延津段在地震勘探剖面上浅部显示为负花状构造;封丘段变化较大,东部在剖面上为多组阶状正断层组合,形成了由断层带控制的构造背斜,平面上表现为NW向排列、走向NNE雁列状断层组合;西部结构单一,自东向西断裂控制的浅部地层变形范围增大,断层带逐步变宽。根据新乡-商丘断裂延津至封丘段剖面上的构造样式与平面上的组合模式,表明该段断裂最新活动具有走滑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2019,39(1):20-28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并利用断层走向弯曲和活动性、阶区等标志将塔藏断裂分为三段。西段为罗叉段,总体走向NWW,西侧与玛曲断裂形成左行左阶拉分区,东侧在下黄寨村走向顺时针偏转至东北村段。中段为东北村段,总体走向NW,东侧在九寨沟口附近走向逆时针偏转至马家磨段。东段为马家磨段,总体走向NWW,西侧隔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与中段相接。东北村段以岷江断裂斜交点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次级段,马家磨段以阶区为界划分为扎如次段、唐寨次段、勿角次段。罗叉段和马家磨段的地震离逝时间较近,东北村段相对较远。断裂带整体呈反"S"形,自西向东滑动速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大部分水平变形转化为垂向的岷山隆升。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特征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断层弯曲的几何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验应力分析和岩石力学的角度,综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活动断裂的新定义及其判据。其定义为: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存在沿原断裂面破裂和扩展的断裂。其判据为:①某断裂走向与主压应力1σ方向所夹的锐角0°≤β≤50°时,其为活动断裂;②β=25°的断裂为最活动的断裂。通过对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还得到其1σ方向分布图(广东省域从东到西,1σ方向大致为305°~360°~15°)、活动断裂或活动断裂分段的走向范围以及主要活动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大致为:①NW走向的断裂,除西部极少数外,全部是活动断裂。各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 5.1~7.4级之间:②研究区东部的近EW向断裂、西部NE向断裂的部分分段和SN向断裂,也是活动断裂。各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6.8~7.5级之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航卫片遥感数据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并结合差分GPS等测量手段,获取大柴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地貌特征。结果显示:大柴旦断裂总长约135 km,整体上显示为一反“S”形,根据断裂走向的变化、地貌特征、活动强弱等,大致以温泉沟、塔塔棱河为分界点,可将大柴旦断裂分为三段。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北段和南段逆冲性质较为明显。本次工作集中在断裂中段,该段以右旋逆冲活动为主,逆冲量和右旋量在不同地貌面上是不同的,显示出明显的多期次活动特征。野外天然古地震剖面揭示出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2 402.5±57.5) a.B.P之后,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与该区域近年来频繁的强震活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引言云南省和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一般认为,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受到印度—西藏板块碰撞的控制,指向东北正对该地区中心的铃状碰撞带就说明了这一点。地区构造特征及地貌受到现代活动碰撞的强烈影响。在这一地区东北部,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组成一走向从西到北的活跃的断裂系。在中部,红河断裂从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北京地区(39.2°N~41.2°N,115.2°E~117.6°E)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6463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76个高质量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分布。定位结果均方根走时残差显著降低,震源间的相对位置精度明显提高,地震活动的成丛性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重定位结果探讨了小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及深浅构造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夏垫断裂小震活动强烈,重定位后震中分布明显向断裂靠拢,呈现沿断裂走向延伸的NE向线状分布。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推测,该区域深度剖面上小震集中带10km深度附近较宽的丛集区主要是浅部铲形断裂活动所致,14~22km深度附近相对较窄近直立的小震丛集为深部断裂活动产生。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小震活动活跃,该区域小震深度剖面揭示该断裂为倾向南东、上陡下缓的铲形断层。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分析认为该区域深浅断裂共存和非均匀的地壳结构为中强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平原区内部小震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地层厚度分布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研究区域内部昌平—海淀小震集中区、顺义小震集中区、夏垫小震丛集区和廊坊小震丛集区分别位于马池口—沙河断陷盆地、顺义断陷盆地、大厂断陷盆地和固安—廊坊—永清断陷盆地。根据小震空间密集成带分布特征来推测未知断裂,推测怀柔南部山区小震集中区下方存在隐伏断层,宝坻至夏垫断裂段之间NW向的小震集中分布区下方存在一条走向NW或者NWW的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10.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柏美祥 《内陆地震》2003,17(1):11-19
富蕴地震断裂带南段主体走滑段多为正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或左阶排列。末端破裂段多不连续,呈弧形或左阶排列,部分沿支断层展布。  相似文献   

12.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 ,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 ,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 2mm/a左右 ,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 13.5~ 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 ,弥补了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 ,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龙陵 -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 ,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 ,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 -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 ,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续段 ,然后使断裂带完全贯通。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与第四纪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有关 ,由北而南滑移的物质流和阿萨姆楔体向东北方向挤入的共同作用 ,使滇缅块体产生反时针旋转 ,并在块体中间地带形成北北西向的新生断裂带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海域郯庐断裂带活断层探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 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受到一系列错断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的北东或近东西向断裂的切割;东支龙口断裂由两段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沿断裂带不但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断错活动,而且还发育北北东向晚第四纪生长褶皱,表现出明显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活动特征. 在山东陆地区也发现了与龙口断裂相对应的安丘——莒县断裂,安丘段由一系列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 从安丘向北至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东支活断层构成了一条右旋单剪变形带,每一个次级活断层段相当于带内理论上次级压剪面,在第四纪晚期以来仍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海海域进行了多条剖面的声波探测,初步查明了蓬莱-威海断裂带的基本活动特征.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次级断层组成,主体在长岛至大竹岛之间的海域,多数断层以正断兼有走滑运动为主,部分断层具有逆冲运动性质.断裂带在第四纪活动明显,以北东向桃村-东陡山断裂在海域的延伸段为界,蓬莱-威海断裂带可分为两段:长岛-烟台段和烟台-威海段.西段长岛-烟台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多数次级断层上断点埋深位于海底以下30m,明显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部分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早期地层,有些断层达到晚更新世地层中部,但没有发现全新世地层错动现象.东段烟台-威海段为中更新世活动段,没有发现晚更新世地层错断现象.蓬莱-威海断裂带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小震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1548年7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西段,1948年6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东段.蓬莱-威海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区是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largest active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ight 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with dip-slip component in the Quaternary; it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modern seismicity (FANG et al, 1976;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87; GAO et al, 1980; MA, 1987; LI, 1989; CHAO et al, 1995).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iaoliao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 block of …  相似文献   

17.
马边地震带发震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忠权  汪一鹏 《中国地震》1993,9(4):373-383
北北西向的马边-盐津隐伏深断裂是马边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尤其被东西向甘洛-沐川深断裂和盐津-叙永深断裂转限的段落是强震多发段。地壳表层有北北西向马边-盐津断裂组和地面微隆起带,但地表断裂与陷伏深断裂并不连通,且地表断裂走向与结构复杂多变,这是造成马边地震带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及地震影响场特点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深井盆地南缘断裂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井盆地是山西断陷盆地带北段内部一个规模很小的次级盆地,为中更新世以来发育的三角型山间小型盆地。盆地附近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深井盆地南缘断裂为主控边界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发展演化。本文通过对地形地貌、断裂剖面、地层测年及地震活动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断裂活动时代和活动速率等参数,综合阐述了断裂的空间展布及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深井盆地南缘断裂晚第四纪期间仍在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断裂具有分段性,西段长约6km,多处可见断裂错断晚更新世地层剖面,属正断倾滑性质;东段表现为盆地与黄土斜坡直接接触,由西向东断裂地貌表现逐渐减弱,未见明显的断裂剖面,止于NW向构造,附近发生的4次4 3/4级地震与该段断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逆冲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是评价该类发震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重要的NW向强震构造带,该构造带以逆冲错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其组合形式与逆冲强度存在南北差异。通过NE向横向断裂的构造地貌分析,发现横向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根据其与纵向断裂的交接关系,将横向断裂概括为横向分割断裂、横向撕裂断裂和横向转换断裂3种类型,讨论了3类横向断裂在逆冲构造带分段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将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分为独立的3段,并分析了各段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以横向断裂为标志的3分段特点,既体现了段与段之间断裂活动强度、地震破裂强度与步调的差异,又体现了段内地震破裂步调的一致性,表明横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冲构造带的破裂分段,只是横向断裂的类型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