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89,12(4):305-313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震区的北区和南区,余震活动在地震波初动、震源深度、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和能量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同时对强余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序列参数、历史地震活动类比、余震精定位、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分析了鲁甸地震序列的序列类型及后续强余震预测问题.分析认为,鲁甸地震序列余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鲁甸地震序列M≥4.0地震时间间隔遵从线性关系、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共轭分布、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较低、历史地震序列类比表明鲁甸地震序列与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类似,这些均表明鲁甸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相似文献   

3.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个起伏是大同及其周围应力场加强的信号,可作为今后地震监测预报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4次MS≥7.8大震,即1970年云南通海7.8级、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8级左右巨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及分类,并以流变模型讨论了序列类型差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初步给出:①4次大震的余震序列可归为两种类型,即低活动序列类型和高活动序列类型;②余震的差异性特征与主震孕育过程密切相联,理论模型和实际震例资料均给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短与大震孕震时间长短之间呈正相关变化;③根据对汶川8.0级大震的研究,孕震区介质流变性和构造变形速率的高低可能是造成大地震余震序列差异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的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7.
杨成荣 《内陆地震》1991,5(4):352-357
1990年4月17日乌恰6.4级地震序列有以下特征:(1)主震型序列;(2)强余震前小地震震中向强余震的震中附近迁移;(3)余震频度衰减快;(4)余震在主震和最大余震之间活动;(5)较大余震存在“密集-平静-发震”的规律;(6)存在晚期较强余震。  相似文献   

8.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序列活动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跟踪研究中, 发现汶川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空间分段活动特点。 根据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测震学指标计算, 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序列可能是由以绵竹为界, 其西南段的汶川主-余震序列和绵竹北东段的北川-青川6级震群地震序列组成, 汶川地震可能具有龙门山活动构造的继承性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3日,甘肃省金塔县、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发生MS5.4地震,这是继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10年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极震区烈度约为Ⅶ度,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震害较轻,但有一定的房屋破坏及经济损失。文章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地震背景及地震构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7,17(2):184-194
通过对台海海峡7.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地震是一次板内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确定此次地震是NW走向断裂的走滑正断层错动;震区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我国东南沿海成一体性,表明属于我国东南涡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震前出现多项地震学异常。震兆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本次地震有一寂的可预测性,根据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认为近期东南沿海的一系列中强震活动属于该带第五活跃幕的地震群体活动并预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3,9(4):310-319
场和源在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已成为两个最重要分友。本文应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地震活动中的场源关系。模型以非线性元件构成的网络系统来模拟含有多个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在模型边界上加以定常应变速率,则在模型中可产生高低起伏的轮回式地震活动,并形成应力场强度和应变能高低起伏的准周期变化,各地地震活动轮回有其主体活动地区,不同的轮回之间常显示出地震主体活动区的空间转移。同时,若将模型中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燕渤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征,得出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间歇发震、东强西弱及时空迁移方面的一些特点。分析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燕渤带下一次6级以上地震应当发生在京津唐地区,时间大约在2003年以后,渤海及胶东北部地区2003年以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6.
敖雪明奥.  АБ 《内陆地震》1994,8(2):147-151
1992年8月19日,与中国新疆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苏萨梅尔地区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震前,中方笔者曾根据新疆部分地震窗口网的异常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本文全面分析了窗口网的时空异常特征,并简述了预报过程及其效果,最后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09年2月19日至2月26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在福建德化县境内发生了170次小地震序列活动,其中,最大震级为ML2.7。从震区地质背景、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和地震波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2006年发生的最大震级ML2.0级德化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与北东向断裂带吻合,可能是该断层的应力调整,并且该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伏龙芝奥.  АБ 《内陆地震》1991,5(2):126-131
1990年4月17日和1990年11月12日,在中国新疆乌恰和苏联巴依沙隆分别发生6.4级和6.7级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中、苏交界地区在两次地震之前有多个地震窗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并据此作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报。本文简述了预报过程,着重分析了多个地震窗的综合异常特征。最后讨论了所得结果可能的物理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20.
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应用形变破裂和激光全息光弹实验,结合断裂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震破裂过程的三个方面:1.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2.地震破裂的应变特征与运动过程;3.地震破裂过程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探讨了它们与地震发生。前兆和余震迁移的密切关系。此项研究为活动断层分段研究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