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于1988年3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四十多位构造物理学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召开的。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26个单位的54名科研人员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经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决定 :2 0 0 4年 7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 (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 ,并正式出版会议论文摘要集。本次学术大会有以下特点 :参加本次学术大会的代表将有机会参加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地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将根据各分会场学术交流的情况 ,选出优秀科技论文向《地震学报》推荐发表。申请“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将进行现场报告。学术大会将组织代表进行地震地质科技考察。现将本次学术大会征文…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5.
序言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5届构造物理学讨论会暨第3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992年12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为了促进基础地震学研究、适应地震予报的需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本刊编辑部商定联合出版这期专刊,刊登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于今年5月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绝大部分论文和报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集的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会址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楼。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系统、水电部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7年9月11—14日在甘肃省武都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6位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协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和陕西省宝鸡市科协共同发起的“全国黄河流域重大灾害及其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2—26日在宝鸡市召开。会前,筹备组作了大量工作,题为《黄河,黄河——黄河流域重大灾害及其综合研究》的论文集已由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质》1989,11(3):94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地质学会及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共同筹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宜昌市召开。这是近三十年来较大的一次区域性的新构造学术讨论会。代表来自东部地区为主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部门,共九十余人。编入会议文集的论文摘要共130余篇。大会交流及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新构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的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与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1—3日在湖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召开.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质》1991,13(3):2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在有关专家的倡导下于1991年6月28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部、地质部、国家地震局等七个部门,十多个单位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内陆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2—14日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召开。与会者超过100人。这次学术讨论会分热构造与地震、非均匀构造与地震、地震物理三部分,报告论文31篇。第一部分是“热构造与地震”。报告内容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凉山州地质学会,于1981年10月23日至27日在西昌联合召开了“安宁河一则木河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学术讨论会”。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摘编于后,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编辑的《中国活动断裂》一书于1982年8月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汇集了该委员会1980年9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论文共53篇。本书讨论了活动断裂的定义、研究方法及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序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29日在广西桂林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10多篇. 第一届(1984)和第二届(1991)研讨会分别出版了论文集.2003年第五届研讨会期间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此后研讨会改为每2年举行一届,并已出版研讨会专辑和其它专辑共4期.本专辑刊载的是第九届研讨会会议交流的一部分论文,反映了地球电磁学科和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地震》1984,(3)
1984年3月13日至19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学术讨论会暨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与会代表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34个单位,共117人。此次会议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近二年多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2月21日至25日和1983年元月4日至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级工作组先后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召开了第三次地震震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震级工作组部分成员及震级专题的研究技术人员三十八人以及在北京和南京的有关科技人员。国际地震学及地球內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级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S.J.杜达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