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各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等24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权,从各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及全国的平均值出发,确定本省的生态安全评价阈值S.计算各地市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值,试图对本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肥城市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在生态安全评价中广泛使用的PSR框架模型,分别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18个对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密切的因子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土地利用的生产稳定性、资源安全性、生态保持性、经济可行性4个方面,选择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等13个指标,构建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综合赋权法进行指标计算和权重确定,运用综合评分法对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从2010~2014年,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但资源的安全性和利用的经济性仍较差。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极其深远.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必须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全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即坚持不破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为基本前提同时论述了今后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土地利用问题较多,随着社会发展,土地整治越发显得重要.2012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了2011年至2015年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土地整治是一项惠及全民,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确保国家安全的工程,全社会应该积极支持,全力推进全国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事关国家安全 土地安全事关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重要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受人口增长、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土地利用零乱、破碎、低效;耕地质量偏低、粮食生产能力不强,这些因素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不利.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人均耕地临近警戒线,我国的粮食安全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面对16亿人口高峰的到来,有必要对农业生产用地、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用地等做出长远筹划.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加重,以及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目的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依据扩展型PSR框架模型,并结合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建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值,对湖南省1997~2006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逐年改善,其安全级别已由风险级上升至敏感级.最后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ESISP)是以MapGIS为平台,以露天矿区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Visual C++开发各类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题应用模型.该系统可为矿区环境管理部门及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人员提供该矿区的环境背景信息及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环境质量、环境规划等专题分析,为解决平朔露天矿区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ESISP系统的基本功能、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专题应用模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系统调查沂蒙山区域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基础上,识别出生境破损,水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三大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十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了“三山三水”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划分了沂山—沂河水生态、蒙山—汶河林草和基础环境、尼山—祊河基础环境和水生态保护3个主体修复区,规划了基础环境类、土地整治类、林草保护修复类、水生态保护修复类、污染防治类和监测监管预警类等6大类工程措施。工程实施将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也将为类似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