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198 1年11月底南京 JW-1型极微震仪鉴定会情况,回顾了地球物理所于70年代初进行的极微震观测试验情况,说明了极微仪对于检测震中距为100公里以内的本地微震的优越性,并提出唐山大震前确无前震仍然是个问题,建议在国内提倡和努力推动极微震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1)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叶建庆  陈敏恭 《地震研究》1998,21(4):343-348
本综述了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台网的建立与所取得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地震记录。内容包括观测系统性能、台站布局、、地震记录。由观测资料表明腾冲火山地区存在微震活动。 了台网需要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台网的建立与所取得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地震记录。内容包括观测系统性能、台站布局、地震记录。由观测资料表明腾冲火山地区存在微震活动。讨论了台网需要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构造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张北-尚义地震极震区布设的微震仪所记录余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通过震中分布图,结合利用全球数字台网波形资料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以及震区构造背景,对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构造活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超高频地震信号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次地震包含很多信息,其频率范围很宽。迄今为止,地震记录观测的主要频率范围在100Hz以下,超高频地震信息少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高频微震活动却是反映断层微动态过程的重要信息。文中介绍了新研发的100kHz超高频地震仪,并对该仪器在云南大理地区观测所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了震源及信号频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产生的高频微震信号真实存在并且可以被仪器所记录。这次观测每天记录到上百次-3~-1级的微地震信号,最大震源距为4.87km。信号的主频带范围为100~300Hz,还包含了达800Hz的高频信号成分。超高频微震观测有可能成为研究小区域构造活动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各种仪器观测的数据,是预报地震的基础,要取得完整、可靠的记录资料,必需正确地使用与维护,现将墨水记录微震仪的按装维护方法介绍于后,供台站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10月11日报道,日本气象厅所属的气象研究所有关人员已研制成一种既可准确记录强震又能电传地震波形图的新型强震仪,并已经过试验,结果良好。地震仪可大致分为检测小地震的微震仪和记录大地震的强震仪两种。为适应地震预报的需要,微震仪不断改进,现在日本全国已有二百几十个地方设置。尤其是与可能发生的东海地震有关地区的微震仪数据,已被统一收集起来,并同地形变、地下水等的数据一道,纳入了实际的地震预报体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震科学工作者对地声和极微震有很多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资料。当前,从测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观点研究这些资料,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从地声和极微震的记录中提取的信息是很多的。其中地声频度已有较多应用。美国地质矿山局早巳用于预测矿山塌陷,我国应用于矿山也较成功。用于地震预测各国都在摸索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大震前后听到犹如闷雷、滚石、击鼓声似的地声已屡有记载,于是作为寻求地震预报方法的一种探索,地声的观测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同行们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一些关于极微震的观测研究,从国内以往的地声记录看来,其中有相当宁部分就是极微震。目前地震观测系统所观测的一般是频率低于20赫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地震事件或人工爆破事件,于是无论是按照声频的定义或是地震观测的惯例,都可以把频率高于20赫的地振动事件称之为地声。极微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低频地声,它的主频率一般在20至60赫,相应地也可以称主频在60赫至300赫之间的为中频地声,高于300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莒县地产台网是我国第一个标准地声极微震台网。本文概述了莒县台网的布局、观测系统、记录系统等,讨论了极微震活动情况与断层的关系,给出了极微震的频谱与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沂沭带处于平静阶段,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活动背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上海地震局地震观测技术研究所分析上海深井地震波监视地方微震应记录地动速度,并提供了在工业大城市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应采用深基岩井观测,认为用同一台短周期地震计(768)同时记录地动位移和地动速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分析静海台井下地震记录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了具有一定实际和理论意义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证明了最初误认为是干扰的“双脉冲”图形实际上均是微地震。从而指出研究静海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应考虑微震活动问题。其二确认静海周围地区微震波形的4个主要震相是P、PP、S和SS,并对地面反射波PP和SS能够观测到的条件作了初步分析,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井下地震记录较之地面记录更为“逼真”,复杂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魏斌 《内陆地震》2003,17(3):276-28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喀什地震台,新疆喀什844000)中国地震局“九五”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之前,我国的地震观测主要是用模拟地震仪进行的。模拟记录资料为地震学家开展地震定位、地球内部结构、震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推动了近代地震学的发展。地振动的频带很宽,从周期104s的固体潮到10-1—10-2s的微震和极微震,周期跨越了6个数量级。模拟记录地震仪的频带较窄,动态范围不大,即使配备上短周期、中长周期、长周期等不同频段的地震仪,其记录频带范围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95-01-01”项目对地震观测仪器进行…  相似文献   

14.
西宁地震台FHD数字化核旋仪从2006年10月安装以来,一直与模拟仪器并行工作。二者采样率不同,所测的量也不相同。在对西宁地震台磁变仪的记录图纸进行数字化转换、生成分钟值的基础上,对FHD仪和磁变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FHD仪比三分量磁变仪更加准确地记录了当地地磁场的变化,数字仪器的观测资料明显优于模拟仪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工程区微震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文涛  杨清源 《地震地质》1996,18(2):161-168
通过长江三峡库首区沿江段、盐关和仙女山断裂带3个小孔径台网近3年的地震强化观测,发现该地区同时存在着天然地震和矿山地震。其中黄陵背斜轴部结晶花岗岩体内没有观测到极微震活动;西缘秭归香溪至龙马溪一带存在着百余次微震,最高震级为ML2.5级盐关地震,与这一带的矿山开采有关;东缘宜昌石门附近也分布有数次微震;在黄陵背斜外围区域分布着若干3~4级(ML)弱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弱活动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前孕震区内微震辐射波谱的变化,在新疆西克尔地区,用选频测震仪对微震波谱进行了观测和研究。选频测震仪分为6个频道,各道中心频率分别为6.0周、8.1周、15.7周、30.0周、50.0周、75.0周。初步结果表明:在一个地震系列中,随着临近较强地震(ML≥3.2)的发生,微震P波在10周-60周频率范围内的谱值增高,其置信水平一般在70%以上。较强地震发生以后,微震P波在相应频率范围内的谱值下降。 文中还简要地分析了选频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并对较强地震前,微震辐射波谱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常熟地震台DD-1微震仪多年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探索并论证了常熟及附近地区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而记录到的地震波型带有强烈的方向性,波型上下振幅不一致,地震波型不对称等现象的实质,结果表明近地震波的表现形式是跟区域地质构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灵武5.6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1984年11月23日,在宁夏灵武县境内的同一地点发生了两次地震。由于宁夏境内绝大部分微震仪记录振幅出格,所以我们采用半几何法求得了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并用和达法求得震源深度。用银川基准台的DK—1和513型仪器记录,并参照微振仪记录振幅出格后测定震级的几种方法求得震级M_L。由于两次地震的(?)波到时只差5.6秒,故只能给出第一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各参  相似文献   

19.
苏联在地震观测中,对于仪器设备的更新持相当慎重的态度,以保证地震记录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其作法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经过长时间考验的经典观测方法的同时,着力发展地震台网观测技术,并在地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自动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微震观测台网 1972年苏联塔吉克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建筑和地震研究所(ТИССС)首先开始研制无线遥测系统的单个部件。目前,在塔吉克地区工作的遥测台站包括杜尚别地球物理试验场和胡列  相似文献   

20.
浙江湖南镇水库区地震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镇水库蓄水后五个月,在大坝上游15公里库岸边开始出现地震。这些地震大部分是极微震。震源位置变化不大,深度极浅。地震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反映十分明显,滞后时间很短。根据库区地质、地震记录和宏观的一些特点,推测地震可能是库岸不稳定岩体的水下重力滑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