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旅途     
2005年9月5日,他扛着重重的行李走进中原大地的一所师范大学。他瘦弱,但目光坚定。学校里人声噪杂.到处是新生和送行的家长,以及迎接新生的志愿者。他一脸疲惫和风尘,一身破旧衣裳,但看到私家车里坐着的新生衣着光鲜,他并不觉得惶恐和自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及邻区大陆是经多期造山运动形成的复合大陆,后期构造可分为继承性构造和新生构造两种。两者在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较为复杂,新生构造发育的强度可因地而异。东部新生代盆地(如苏北和渤海湾盆地),北东向构造属继承性构造,北北东向构造是新生构造,油气勘探的优选靶区是叠加在继承性构造之上的新生构造。中—东部的中生代盆地(如二连和鄱阳盆地)的油气勘探,除了寻找叠加在继承性构造之上的新生构造外,还应注意新生构造的发育引起的油气调整或晚期次生成藏。海相沉积盆地常上叠有陆相沉积盆地,因而发育多期多方向的新生构造并分别控制了岩性油藏和构造油藏的形成,如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两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新生构造。以构造为主线,加强新生构造的解析并结合"源"、"运"和"聚"的研究,"盆"山"耦合理论将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显现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有复杂的时空发育特征。分5种情况剖析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盆地和扬子、塔里木、鄂尔多斯三大克拉通陆表海盆地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大量实例并总结了其时空发育规律。新生构造的发育主要受邻侧造山带演化的控制,还可能受基底构造或先存构造形成的边界条件的约束,故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发育的研究思路应是"寻根溯源"。新生构造的油气勘探意义,集中表现在控制(生油-)储油层、输导体系和构造圈闭的发育。据此分析了今后东部陆相盆地和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4.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著名法国科学家德日进首次来中国考察 80周年。德日进是一位属于那种人们所称其思想超前于他生活时代的人 ,他在华工作过 2 3年 ,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论文和专著 ,他把西方的科学思想引入中国 ,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使得西方世界了解了东方 ,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把西方注重实证与东方注重演绎和推理的哲学思想相互交融 ,使他无论从科学方面 ,还是哲学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论文影响了我国很多的研究领域。 80年是漫长的岁月 ,许多人早已被人们遗忘 ,但德日进却一直深印在中国地…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质》2009,(3):49-49
中国前外交部长、前驻美大使李肇星近日在北京接受美国《侨报》记者专访时披露,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中,美国政府开始只肯说是误炸,后来有一天,美国总统府来电请他去,他想应该是为炸毁使馆一事道歉,于是带了纸和笔到总统府。  相似文献   

6.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23,69(1):364-364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连续第十一次蝉联“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即按国际影响力指数CI排位,列3500种中国主要学术期刊的前5%)称号。《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185.698,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6134,国际他引影响因子(2.695)、《地质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94.087,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3518,国际他引影响因子(0.698)。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入选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联合评定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是继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后的再次入选。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中,科技类期刊的评选继续以Web of Science期刊为统计源,但首创了基于"他引总被引频次/他引影响因子双指标归一化向量平权统计模型"的"期刊国际影  相似文献   

8.
佚名 《山西地质》2012,(2):33-33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岗位?"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有人说,"雷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真的离开了吗?不,没有!虽然他的肉体离开了,  相似文献   

9.
《湖南地质》2012,(2):14-14
有一则美国笑话:一个美国旅游团要到中国旅游,带团的到中国宾馆预订房间,小姐告诉他宾馆房间已预订满员。正当带团的转身走人之际,被小姐唤回问道:  相似文献   

10.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质科学译丛》2014,(1):69-69
袁嘉骐现任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20世纪70年代拜北京玉器厂著名艺人王树森、王德龄为师学习琢玉技艺,后又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深造,他熔传统艺术精华与现代雕塑语汇为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玉雕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主编《玉器专业技术培训大纲》《现代玉器艺术思考》等专著,出版个人玉雕作品集,多次举办个人玉雕作品展。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湖北省青年委员,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被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2013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大师评委,被聘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宝玉石专家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和阗玉研究会高级顾问及行业专家。他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首开先河创建了个人玉雕艺术馆。  相似文献   

12.
《岩石矿物学杂志》2014,33(1):148-148
正继首次荣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后,我刊近日再次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自2012年开始对中国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影响力综合分析研究。2013年度的评选利用CAJ-IJCR2013,对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具有CN刊号,连续3年及以上正常出版,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均大于0,所发表的文献50%以上为研究论文的期刊在前一年度表现出来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首次  相似文献   

13.
苏鲁地区榴辉岩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赋存于超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中。作者于1993年在青岛市仰口和日照市梭罗树首次发现了两期榴辉岩。仰口榴辉岩体露头面积约100m~2,边缘有少量蛇纹岩伴生,围岩为花岗质片麻岩。岩体与围岩位于韧性变形带内,二者均受褶皱,并强烈糜棱岩化,被晚期(燕山期)花岗质脉体穿切。第一期为片麻状中粗粒榴辉岩,是主体岩性,片麻理走向近南北向。除局部保存较好外,绝大多数已被后期退变质作用所改造,新生的角闪石和斜长石成为主要矿物,少数石榴石呈斑状残留,新生片麻理与原始  相似文献   

14.
岩石中新生裂隙萌生扩展过程是分析岩石工程性质的重要基础,可以使用颗粒流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使用花岗岩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果标定细观力学性质参数,使用图像处理技术确定花岗岩细观组分的实际分布,通过编制颗粒流代码来确定新生裂隙的类型和萌生扩展过程,分析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不同类型新生裂隙变化的阶段性。结果表明,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花岗岩中新生裂隙萌生时首先出现剪切裂隙、然后出现拉伸裂隙,新生裂隙类型以拉伸裂隙为主;第一条新生剪切裂隙和拉伸裂隙分别出现在石英-黑云母、长石-石英之间;新生拉伸裂隙和剪切裂隙走向分别以331°~340°和以341°~350°为主;在峰值荷载前后新生裂隙扩展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峰值荷载之前新生裂隙经受了压密、剪切裂隙增长、拉伸裂隙和剪切裂隙共同增长等阶段,在峰值荷载之后新生裂隙主要经受了拉伸裂隙和剪切裂隙快速增长阶段。本文结果对分析岩石变形破坏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质学报》2015,89(1):204-205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地质论评》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遴选工作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完成,于2014年12月16日发布。 我国拥有各类学术期刊6000余种,年发表学术论文达200余万篇。然而,在2012年之前,全球却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为带动更多期刊向国际化发展,中国知网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揭示了这些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知网以WOS期刊(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科学引文数据库总称,包括SCI、SSCI、A&HCI及该等会议论文集)为基础(最终统计源期刊为14425种),采用严格规范的数据采集加工方法,统计了我国6100多种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他引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并于2014年12月16日发布了“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其中“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17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60种。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均在其列,且排名靠前。 其中,《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195658,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1933,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为0699,依国际影响力指数在所有参评期刊中名列第31位;《地质学报》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19432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1973,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为0634,依国际影响力指数在所有参评期刊中名列第32位;《地质论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94426,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971,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为0267,依国际影响力指数在所有参评期刊中名列第96位。这三个刊物都是连续三年入选,《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和《地质学报》更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6.
刘志强  章雨旭 《地质论评》2019,65(2):65020318-65020318
正《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8版)(以下简称《年报》)已发布。《年报》数据显示,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均名列"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235.734,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3325,国际他引影响因子(1.457);《地质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  相似文献   

17.
活动断裂地表位错定量研究对理解断裂活动习性和构建多周期地震复发模型有重要意义. 前人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断裂地表位错分布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但是关于累积位错变形沿新生逆冲断层的走向分布特征依然不清楚. 本文选择河西走廊内部新生临泽逆冲断裂(< 20 ka)为例,利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航测方法采集了断裂沿线约8 km长、2.5 km宽的高精度(0.5 m)地形数据,开展了精细地貌填图(1∶500)、断层垂直位错测量(73个)、断层活动定量参数分析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 研究揭示,新生临泽逆冲断裂主要由2条左阶展布分支逆冲断层组成(L1和L2),阶区宽度约260 m. 位错测量揭示,断层最大和最小累积位错分别为4.5 m和0.2 m,累积垂直位错呈明显不对称三角形分布,断层上位移亏损点与断层几何形态变化区域明显对应. 断裂位错定量参数分析显示,临泽断裂结构不成熟,两个分支断裂后期会在破裂长度和位错增加下逐渐贯通. 因此,可能需要注意后期强震活动造成新生逆冲断层向盆地内部拓展,及其对邻近城镇带来的直接和衍生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19,65(6):65069304-65069304
正2019年10月28日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 会议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连续第八次蝉联"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181.434,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2715,国际他引影响因子(1.493)、《地质学报  相似文献   

19.
任纪舜 《地质论评》2004,50(3):235-239,i001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黄汲清先生经过长期大量野外调查之后,总结中国及邻区地质资料撰写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系统著作。该书以其精美的图件和精练的文字,描绘了东亚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的时空展布、构造样式和相互关系,强调东亚中、新生代基底褶皱作用,分出古亚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三种构造型式,用活动论思想阐述了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提出多旋回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的著名论断,被公认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黄汲清先生是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学贯中西的杰出地质学家,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这一划时代巨著的。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是他做学问的灵魂;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是他的科学风格。这也正是《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著作,为学术界推崇的根本原因。黄汲清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20世纪50~60年代,他运用辩证法,结合深断裂,发展了多旋回思想;70~80年代,他结合板块构造,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思想;80年代后期,他又支持他的学生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从全球整体上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出版新一代大地构造图。他认为中国是全球大地构造研究的沃土,中国人应该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 洛帕京(ЛОПАТИНН.В.)是国际石油地质界享有盛名的石油地质专家,他提出的TTI法等在中国和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中。《海相油气地质》特增聘洛帕京为杂志编委会顾问,并借他在杭州参加“’99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之际,《海相油气地质》主编王根海向他颁发了聘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局傅诚德局长在会上主持了聘书颁发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