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配合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和规划的需要,1983年6月我们在甘肃张掖地区农科所冬麦大田进行了热状况和辐射状况的短期观测研究。希望通过辐射和风、温、湿梯度观测,对河西灌溉农田蒸散量作出初步估算,为今后开发河西提供依据。 本次试验研究的辐射观测项目有:辐射平衡(B),反射辐射(R_k)以及与此有关的反射率(A)。所使用的仪器为日产CN-11型净辐射表和MR-21型反射率表;装置高度距地面  相似文献   

2.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随着涡旋相关技术在物质传输和能量交换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评价其观测数据的可信度则变得尤为重要。利用成都平原温江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上能量收支各分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线性回归方法和能量平衡比率(Energy Balance Ratio,EBR)方法对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通量之和)与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土壤热通量之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08年7—9月中国北方不同下垫面晴空陆面过程特征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曾剑  张强 《气象学报》2012,70(4):821-836
采用2008年7—9月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选取了9个下垫面(包括裸地、草地、森林和农田),分析了中国北方不同下垫面以及不同地区同类下垫面的晴空陆面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日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以及不同地区同类下垫面的地表辐射和能量过程特征差异明显,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下垫面的光学特性、水热特性以及局地陆-气系统中可利用水分的不同。在辐射平衡的比较方面,荒漠沙地发射的长波辐射最大,高寒森林的长波辐射最低,农田下垫面发射的长波辐射总体低于草地;荒漠沙地、草地、农田和高寒森林的反射率依次减弱;荒漠沙地、草地、农田、森林下垫面的净辐射依次增大。在能量平衡方面,荒漠区沙地可利用能量大部分(约80%)用于加热大气,约20%消耗于蒸发和加热土壤;草地下垫面可利用能量中用于加热大气的能量比蒸发水分消耗的能量高,但高寒草甸例外;农田下垫面可利用能量的大部分消耗于蒸发,消耗于加热大气的能量不到20%。水含量越高,潜热通量越大,能量闭合率越低,能量过程也更复杂。  相似文献   

4.
甘肃中部旱作农田地表能量收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甘肃中部旱作农田多年积累的波文比能量平衡及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均气候状态及不同天气状况下旱作春小麦农田不同生育期的辐射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晴天状况下的旱作春小麦农田,能量平衡各分量、总辐射、直接辐射、大气透明度系数P2等项中,每个要素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都是相同的,但是在量值上却存在差别,一般都是随着春小麦生育进程的变化而逐渐增大;2)在春小麦各生育期内,晴天波文比的日变化趋势相同。波文比值夜间大于白天,白天上午又相对大于下午,一日中波文比的最小值出现在下午3~4时左右。从整个生育期来说,波文比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而逐渐增大,但是潜热交换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感热输送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白天波文比总是<1;3)晴阴天不同天气状况下,农田地表获得的能量在量值上存在差别,阴天时总辐射、净辐射的日总量值一般为晴天时的30%~40%,可利用能量的分配规律在不同天气状况下不同,晴阴天潜热与感热的变幅约在15%。  相似文献   

5.
沈觉成  高家表  陈万隆 《气象》1980,6(2):20-22
开展农田小气候的研究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途径。这里,根据我们的一些工作体会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着重谈谈农田小气候观测原则与一般参考书上很少介绍的农田光照、辐射、风速等项目的基本观测方法。 一、农田小气候观测的一般原则 农田小气候观测必须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来制订观测方案,以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首先应该抓住作物生育的关键期和影响作  相似文献   

6.
翁笃鸣 《气象》1983,9(7):2-4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亚洲乃至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气象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中特别是高原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首先必须了解高原地面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状况。为此,在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深入高原腹地进行了定点野外考察。考察项目包括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和各项地面气象要素梯度观测。本文对野外考察的概况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潘守文 《气象学报》1962,32(3):199-214
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1958—1960年,三年辐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辐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讨论了区域的直接太阳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有效辐射和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并将它们与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特征、地形条件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作为气候形成因子之一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特征有着许多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关于日照计的感应性能和实际日照百分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祖文 《气象学报》1964,34(2):248-252
日照时数的观测是气象台站所进行的基本气象观测项目之一。月、年总日照时数或日照百分率是表征当地气候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利用日照百分率来求算辐射热量,如总辐射、辐射平衡等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为了比较和确定这些计算方法的精确  相似文献   

9.
怀来地区蒸渗仪测定玉米田蒸散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2年和2013年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蒸渗仪、涡动相关仪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蒸发和玉米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气象因子(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土壤水分和农田蒸散量的关系,并将蒸渗仪蒸散观测值与涡动相关仪蒸散量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和玉米农田蒸散日变化曲线较一致,季节性差异明显;怀来地区日蒸散量与净辐射和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好,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明显;蒸渗仪的农田代表性受其观测范围内的作物长势影响显著,涡动相关仪观测的蒸散量与蒸渗仪观测值相关关系较好,蒸渗仪观测值较涡动相关仪观测值高10.5%,这是由于不能同周围农田进行热交换,蒸渗仪内平均土壤温度较农田高了9.5%,导致蒸渗仪对蒸散量的相对高估。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热量平衡和蒸散的初步观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河西地区近地层气象梯度观测和辐射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植物在水热平衡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利用能量平衡法得到了河西小麦生长中后期的蒸散量。  相似文献   

11.
1982年8月—1983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拉萨、那曲、改则、甘孜等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观测。观测资料的整编工作业已完成。预计在1987年出版一本《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该资料集包括了各测点辐射平衡各个分量的实际观测资料。预计16开本800页左右。如有需要者,请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第六研究室联系预订,以便统计印数,尽早出版。  相似文献   

12.
农田光合有效辐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董振国  于沪宁 《气象》1983,9(7):23-24
目前,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估算农田光合生产潜力,都需要知道某一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年、季总量及变化特征。我们于1980—1982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良种场观测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照度,对石家庄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和可见光与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关系,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由机电部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推出的NZY-Ⅱ型农林小气候综合观测仪最近在我区投入使用。该仪器是在农田、林区植物生长期中用以观测热量平衡各分量的数据采集系统,同时也可用来进行实时气象参数观测,除农林部门外,也适合气象、学校、科研等部门为收集被开发地的气象资料而进行的小气候观测和科学研究。该仪器是以单片机为主体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可完成对各要素的采集和处理,并把数据显示和定时打印。共有32个通道,现用13个通道,两组干、湿球传感器,4个地温传感器,2个风速传感器,2个光合有效辐射和一个总辐射传感器。主机硬件由…  相似文献   

14.
1997/1998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计划1997年9月~1998年10月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2个站点自动气象站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西部2个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在不同季节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且还与1979年5~8月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的辐射观测资料和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原西部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不仅有季节之间和年际的差异,高原西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异:(1)总辐射在春夏两季相差很小,改则春季(3~5月平均)日变化的极大值甚至比夏季(6~8月平均)还大;(2)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及两地之间的差异均可能较大;(3)大气逆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与其他辐射分量明显不同,其日变化、年变化的位相均晚于其他分量;(4)两地之间地面辐射平衡的年变化似乎有一个位相差,改则的月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较狮泉河晚了约1个月,因此从冬季到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的地面辐射平衡是小于狮泉河的,而在从夏季到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是大于狮泉河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3年5月21日至7月9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边界层观测数据,分别从典型晴天和长时间平均的角度,评估了中尺度模式WRF对藏东南草地下垫面在南亚季风爆发前后的感热、潜热、地表土壤热通量和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日变化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与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异同点。对典型晴天少云状况的个例模拟和整个时段的平均结果分析均表明,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感热比潜热的模拟效果好,在夜间感热和潜热的模拟效果好,而白天感热和潜热的模拟值大于观测值。典型晴天天气下的向下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一致,而向上短波辐射的模拟值在白天大于观测值。长时间平均的向下短波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模拟值在夜间也与观测数据基本一致,但在白天模拟值比观测值明显偏大。晴天个例和长时间模拟的向下长波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值在日循环整个过程中较观测值均偏小。长时间模拟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在早上和晚上低于观测值,而在白天高于观测值。虽然平均的结果分析和晴天个例的结果是类似的,但由于晴天个例没有降水过程的干扰,因此晴天天气状态下的分析结果更能一致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寿县农田能量平衡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安徽省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新增的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状况,利用2007年9月—2008年8月寿县近地层通量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能量平衡情况。结果表明:全年能量平衡比率平均为0.89,但不同条件下存在差异:白天明显大于夜间,春、夏、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裸地和麦、稻田明显大于雪地,晴、昙、阴、雨天气情况下差异不大。总体来说,能量不平衡是通量观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般认为不平衡程度在10%~30%为合理范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全年的能量不平衡程度 (11%) 恰好属于这个范围,并接近不平衡程度的下限,说明涡度相关法在淮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中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仪器平行对比观测试验数据,首先详细地分析了三套不同型号辐射仪器(CNR4,KippZonen;PSP,Eppley;MS102,EKO)在荒漠均匀下垫面彼此之间观测辐射的差异;然后结合基本观测试验中西沙漠、东沙漠和农田站的晴天观测资料,基于乘法和加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的方法发展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参数化方案,并检验了两种分离方法的普适性;最后对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与已有参数化方案在西沙漠、东沙漠及农田下垫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NR4与PSP和MS102观测辐射数据相关系数在0.96以上,彼此之间观测短波辐射差异在6%以内,长波辐射差异在2%以内,净辐射差异在10%以内;CNR4与PSP观测值较接近,差异在5%以内,而CNR4与MS102观测值相差较大,差异在10%以内。(2)乘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方法的普适性较好。(3)与已有参数化方案相比,本文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能更加合理地刻画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正在变暖。可是,近些年来南极洲中部的温度却稍微有所下降。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通常会捕获从地球表面辐射回太空的热量,但是总的来说,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南极东部冰盖的大片区域实际比上层大气的温度还要低--在全球只有该地区出现了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在线报道:研究小组在一年时间里通过所有红外波长观测了辐射的总体平衡状况,包括从冰盖表面向上的辐射和上层大气的上下双向辐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如果大气中含有温室气体,事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利用架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和荒漠区的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的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和草地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分别为6238.7 MJ.m-2和6135.8 MJ.m-2,农田生态系统为5889.0 MJ.m-2,比荒漠地区小4%。随着植物覆盖度的增大,草地和农田的地面反射逐渐减弱,荒漠地区反射辐射和地表反射率明显高于绿洲地区。大气逆辐射在3个地区相差不大,平均约为280 W.m-2。地表放射辐射和地表有效辐射在不同季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讲,农田和草地地表有效辐射要低于荒漠,特别是在作物或牧草的主要生长季节。荒漠、草地和农田年总净辐射量分别为1705.8,2150.7和2458.2 MJ.m-2,农田和草地分别高出荒漠44%和26%,农田和荒漠净辐射差值主要由地表有效辐射差异引起。  相似文献   

20.
陆面水热通量的准确模拟可为气候模式提供高质量的下边界条件,对气候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干旱区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2021年1月-2022年6月和大满灌区绿洲农田站2020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评估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下垫面的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荒漠下垫面辐射及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峰谷值与观测值总体一致,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的5 cm土壤湿度对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季差异,但其模拟性能仍有待改进。Noah-MP模式对干旱区农田下垫面辐射通量及各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较理想,但模拟的潜热通量及各层土壤湿度较观测值偏低,尤其在生长季模拟性能并不理想。总体而言,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下垫面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优于农田下垫面,优化和发展模式水文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在模式中考虑人为作用,是提高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能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