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3S技术集成为江西发展生态旅游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应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集成,对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信息提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应用3S集成技术,在江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建设中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2.
“3S”技术整合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简要阐述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整合化趋势。“3S”技术为区调研究提供了新的潜力巨大的技术支持;着重从“3S”技术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它在我国第二代区调填图中的基本应用模式以及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集成,为现代地质学向综合化、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应其应用前景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快,并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以及GIS在地质研究中的某些应用,包括(1)利用GIS进行区域地质填图;(2)利用水文地质图;(3)利用GIS定量模拟矿床;(1)利用GIS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5)利用GIS处理海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在辽宁阜新煤矸石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利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高新技术的有效配合并结合传统地质工作快速高效地完成了阜新煤矸石资源的调查工作.即应用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从区域上进行资源总体分布情况调查、从局部进行资源类型划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野外控制点点位及高程数据采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调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编辑和制图.  相似文献   

6.
3S——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简3S,是近年来发展迅猛、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对黄土高原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阐述了支持区域规划与辅助决策的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说明了将GPS与RS和GIS组成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铀矿地质》1997,13(5):317-319
赴美国遥感考察遥感技术在“六五”、“七五”及“八五”期间都被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国家科委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列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攻关项目。90年代,遥感技术进入了以高分辨率成像光谱和多参数成像雷达为代表的新的...  相似文献   

8.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约从20世纪扣年代开始,第四纪地质研究有了一个飞跃。从研究“可见地质”现象(visuageology)进入到研究不直接可见的地质现象。如泡粉谱说明植被变迁,氧同位素曲线说明洋底、冰芯中的气候波动,黄土中磁化率曲线说明季风的消长。第四纪研究已深入到“解读地质”的内在密秘阶段。与此同时,从可见地质研究,在对地观测信息技术体系中,以航空和航天遥感对地观测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瞩PS)为核心(简称“3S”技术)也进入一个“综合解读地质”阶段。本期孙枢院士等就数字地球技术和思想在第四纪环…  相似文献   

9.
三“S”技术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圣波 《世界地质》1996,15(1):54-59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为目前的三“S”技术,概述了三“S”技术应用于矿产预测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展望了三“S”技术在当前隐伏盲矿床,超大型矿床、油气资源等矿产预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3S技术在煤矿区开发现状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遥感技术不同时期的信息源发现监测目标信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确定目标区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信息处理的平台与框架,进行遥感专题数据与规划数据叠加,以及在矿山开发及环境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并构建了“3S”技术在煤矿区开发现状及环境调查与监测中应用的集成模式,为客观评价矿产资源规划落实情况,快速查明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灾害地质及环境治理工程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对维护矿业秩序以及综合整治矿区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多元化投资的市场需求,找准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定位,本文通过对其他服务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成功实例剖析,提出了一体化服务与“菜单式”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并对国有设计院经营模式的转轨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SCADA系统在陕京二线输气管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14.
"Red Beds" of Yunn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N.BIEN 《地质学报》1941,(Z1):157-201
正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Red Beds" in Central andWestern Yunnan was first made know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ports of J.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与必须抓住“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17.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18.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陈安定 《地质论评》1998,44(5):470-477
有关专家认为,“未熟生烃”是我国新生代盆地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现象,本文剖析了这一论点背后隐含的矛盾,并以苏北盆地部分断陷中存在的“不等深等温”“不等深等熟”,成熟度指标与埋深关系的“平行变浅”分布等资料为依据,提出此现象当源于“古大于今”埋深史这一特定地质背景(或称为退化受热史)若以恢复的最大古埋深重新勾画产经曲线,所谓“低温早熟”现象即可消除,既然未熟生烃现象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未熟的石油,同时指  相似文献   

19.
20.
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