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主干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断裂活动性分析、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地震活动受走滑活动断裂控制,中、强地震集中于区内东南部和西北部NW向与NE向断裂交汇处;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表明,信阳地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高,现代地壳形变量小,应力平缓,地震活动少且弱。  相似文献   

2.
三江构造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启棠 《云南地质》1997,16(2):156-164
从大地构造、地壳结构与地震区域断裂带的特殊性角度阐述本区发震构造的背景。对三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和地震发生带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从复杂的地震地质环境中分析了解云南地区地震活动频发原因。  相似文献   

3.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对研究区地壳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出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地区,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稳定性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区域稳定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地壳是否有正在产生的差异性升降,水平错动,火山活动,断裂活动,特别是剧烈活动足以引起地震发生和邻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等地壳活动以及由于地震引起的区域性物理地质作用,如断裂活动、岩崩、滑坡、砂土液化、粘土塑流、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程度。 很显然,影响区域稳定的因素很多,有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以及地震等,而主要  相似文献   

5.
下地壳的含水性和变形研究对探讨岩石圈变形方式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大陆岩石圈强度轮廓为"果酱三明治"式(即下地壳力学强度相对较弱,而上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力学强度相对较硬,而大洋岩石圈强度轮廓正好相反,即下地壳力学强度相对较强,而上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力学强度相对较弱。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地幔并无明显地震活动的证据,而某些地区下地壳却存在比较显著的地震活动,从而表明至少在某些地区,大陆下地壳在力学强度上要高于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的流变学性质具有显著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一性。大陆下地壳不同力学强度模型争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为下地壳究竟是干的还是湿的。我们对攀西含钒钛磁铁矿辉长岩和汉诺坝麻粒岩中结构水和组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下地壳可能是富水的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干的,辉石与长石中的含水量及分配系数在不同的下地壳岩石中差别很大,并直接影响矿物和岩石的变形组构和强度。对榴辉岩相条件下准稳态的麻粒岩的变形初步实验研究表明,麻粒岩相变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很难导致地震,下地壳地震活动可能与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6.
京津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地区是首都北京和天津所在地,随着区内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与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现今构造应力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等研究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照地壳相对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4个等级,对京津地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震活动与新构造关系的观点对日本本州及其周围地区地震发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日本本州岛由两个大的地壳块体构成:一是日本东北部地块,另一是日本西南部地块,这两个块体的结合部是在大深沟的北部,横穿本州岛中部地区。据认为,引发西南日本内带浅源地震的地壳中的构造应力是通过这个结合部从日本东北部传递过来的。由于这种构造力的传递,在日本西南内带的地震活动,显示出一些重要特征,即与日本东北部主要的地震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沿着日本海东部边缘发生的大震提供了这方面的清晰证据。沿着日本海东部边缘大的地震发生以后,日本西南部的某些地区地震活动增强了。随后几年之内,大深沟地区北部地震活动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这些证据表明,日本本州岛的地壳块体中存在着从东到西的应力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松辽盆地毗邻华北断块区,但这两大构造单元的现今地震活动却截然不同。由于后者现代强震活动频繁,使得地震工作者有可能对华北断块区的地壳应力场进行略为详细的研究。与之相比,松辽盆地的现今地震活动十分微弱,地壳应力场的测量与研究近乎空白。因此,开展松辽盆地深部地壳应力场的测量与研究,揭示这两大构造单元在地壳应力场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中,已经报道了松辽盆地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测量结果,本文将对主应力大小进行研究,并对松辽盆地的深部地壳应力场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褚志贤  陈雅云 《福建地质》1990,9(3):167-176
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以永定—福州北东东向断裂带为界,南北两区的磁场、重力场、大地电磁场及应力场等均有明显差异。闽南三角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地壳厚度变化大,莫霍面处的纵波速度(V_p)低,上地幔物质分异不彻底,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可知该区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用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依据地壳结构及构造、地震活动规律、活动断层分布及地震烈度等条件,在地壳区域不稳定的背景上,划分出三个地壳区域较稳定小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同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儿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区域应力场及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挽近地壳活动等特征,建立了数学模拟模型,并从研究现代地震活动的构造力学条件入手,计算了北京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区内断裂活动性增加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调整影响场。最后根据综合调整影响场分析和比较了北京地区区域地壳的相对稳定程度和北京市地壳的相对稳定程度,指出南口—孙河断裂活动性增加对北京市的地壳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甘肃北山及其邻区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壳稳定性评价是高放核废物处置库选址的前期研究课题。本文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建立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式 ;然后按地壳结构、地震、活动断裂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等 4个方面的特征把研究区划分为 8个不同稳定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福建省地震科技走过的三十年历程 ,按发展的脉络分成三个阶段 :1 970~1 978;1 979~ 1 90 0 ;1 991~ 2 0 0 0 ,按学科分成 1 2个科学问题来进行论述 :①区域地震地质与地震烈度区划研究 ;②地壳结构与区域地球物理场 ;③地震与地壳形变 ;④第四纪活动断裂与地震 ;⑤地震活动时—空特征 ;⑥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动力学特征 ;⑦地震与地壳—地慢热状态 ;⑧GPS测量与现今地壳运动 ;⑨二程地震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 城市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 地震—地下流体地球化学 ; 地震预期进展 ,旨在让人们对三十年来福建地震科技发展的面貌及内涵有一个概略认识。  相似文献   

18.
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通过对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及活动构造的调查分析,对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辽宁沿海地区主要为相对稳定区和相对较稳定区。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界面既是上地壳和下地壳的分界面,也是地壳内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分界面,其对于研究地壳稳定性、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块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是多个地块的交汇区域,发育了多个断层和多次历史大地震。根据早期的研究结果,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大陆地壳内康拉德界面有可能是缺失的,但在该区域近震波形资料中清楚地记录到了振幅要比直达波大2~3倍的来自康拉德界面的震相。通过波形模拟和走时拟合,对这些震相进行了进一步核实。该结果提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康拉德界面的直接地震学证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构造活动活跃区域也可能存在康拉德界面,同时该结果对于该区域震相的准确识别、地震三要素的准确计算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鄂西清江流域及其邻区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深部构造、活动断层、地震活动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信息量计算两种模型评价清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地壳稳定性4级划分标准,将该区划分为10个稳定区,7个较稳定区,4个较不稳定区。清江干流的3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均位于稳定区,其库区以稳定区为主,局部跨越较稳定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