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速公路隧道围岩质量评价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隧道围岩分类研究现状,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的工程特性,提出了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围岩质量评价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所建立的系统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任伟中 《地球科学》1997,22(6):660-664
通过堆砌尺寸为180cm×140cm×15cm的大比尺结构模型,依据两组正交节理的不同倾角和间距、地应力及洞周有无锚杆等不同组合的16种工况进行地下洞室分步开挖模型试验,研究节理对洞室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及锚杆对节理围岩的锚固效应.试验首次应用CCD画像处理法和光学照相法进行位移观测.结果表明,岩体的变形大部分是由节理变形引起的,围岩塌落区完全由开挖自由面与节理的不利组合所控制,围岩变形主要由洞室尺寸、节理倾角及间距、地应力等决定.锚杆能大幅度减少围岩的变形破坏,垂向位移减少更甚,预应力锚杆使围岩变形进一步减小.  相似文献   

3.
考虑地应力的洞室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围岩应力状态决定,以前的地下洞室岩稳定性分析,一般仅考虑在自重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而吻略了地应力地围地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往往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4.
5.
对四川省南江县铁炉坝地区各类岩石和土壤的含金丰度进行了阐述,对金矿化的围岩蚀变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黄铁矿化一电气石化-硅化的蚀变组合是该区金成矿的指示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以公路工程中的隧道为研究对象、指导工程安全施工与合理运营为目的,实现快速化、系统化、简洁化和人性化的操作为设计思想,从隧道围岩分级、围岩应力应变计算、围岩监测3个结构方面入手,利用Visual Basic开发工具,结合Office系列环境的"宏"命令,以Access为数据库平台,以Mschart控件和AutoCad接口控制图形输出,开发了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软件,实现了计算、监测、编辑、有限元分析等多种功能.通过该软件在于木匠沟双连拱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给出了隧道右硐K46+014处围岩的级别为IV级,潜在破坏区域位于硐顶及硐底,围岩最终位移量为12.055 mm,并得到收敛位移与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曲线.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福建溪源头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中的40余个云母样品进行了成分、物性、结构及热性质的综合研究。溪源头伟晶岩之不同组合带中产出的云母均为2M_1型含铷白云母,云母中含铷、铯而贫锂、贫氟。云母斜长变粒岩中的白云母为含铁白云母。其中钛、镁含量偏高。石英云母片岩中之3T铝黑鳞云母的八面体阳离子占位介于二八面体和三八面体之间。该云母以富稀碱元素及挥发分为其特征。溪源头云母的成分及种属反映了形成它的地质环境特点,与围岩性质及成矿类型有关,可作为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的标型矿物,可以用作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对位于新疆霍城县约50 km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果子沟1#隧道南口的地质安全进行研究.1#隧道所处区域为北天山褶皱带中山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层主要为石灰岩.工程地质安全隐患为进硐口的危岩崩塌、不稳定斜坡、弃渣边坡和围岩稳定性.对隧道围岩计算得出岩体强度应力比均大于6,该隧道围岩能够承受围岩应力的作用,不会产生过大的整体塑性变形、剪切及弯折等变形破坏,但围岩中存在分离块松动坍塌的可能性,从预防、治理和监测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量深埋地下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型矿山,与巷道围岩稳定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因此其一直备受关注。某铁矿巷道埋深450~800m,变形剧烈,局部持续大变形,呈条带状臌出。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矿区地应力总体特征为σv≥σH〉σh,现今水平构造作用明显,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3-21MPa,接近岩体自重。大变形洞段围岩为裂隙化岩体,强度低,蠕变性明显。有限元分析表明,巷道开挖后在边墙与顶拱和底板交界处产生约40MPa的高应力,造成了围岩变形破坏。后期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产生大变形,其宏观变形破坏特征与软岩相似。另围岩加固与支护发现,普通的挂网喷锚支护已很难适应高应力条件下的岩体大变形。论文基于地应力实测结果,通过对巷道围岩大变形成因机制的探讨以及原加固支护效果的总结,为后期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的工程实践为依据,利用常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围岩变形跟踪监测系统及二次应力场测试,获取隧道围岩动态综合信息,为围岩分类、大变形预测、岩爆预测、优化二次支护时间及反分析等提供依据,是岩土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中土质围岩岩土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完成对土质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排序和筛选。通过计算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相对关联度、绝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确定出土质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顺序为:压缩模量〉密度〉饱和度〉孔隙比〉塑性指数〉含水量〉压缩系数〉液性指数。  相似文献   

12.
尹跃进  刘明寿 《湖南地质》1999,18(2):167-171
通过分析鱼潭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松动圈、块体塌滑,应力变化和收敛位移等特征,揭示了本工程裂隙层状围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热液型独立的金矿床,绝大部分与围岩无直接成因联系。围岩作为热液型金矿赋存的空间条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国内的金矿围岩以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占优势;国外则以年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占首位。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的温压条件关系密切。我国热液型独立的金矿床找矿重点,应着重于年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大尹格庄金矿床和金青顶金矿床的花岗质围岩及其恂变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氧同位素等特征,结果表明郭家店花岗岩和金青顶花岗岩Nb,Ta,P,Ti相对亏损,εNd(t)值为-11.9-14.5,为前寒武纪地壳岩石熔融的产物,大尹格庄围岩蚀变较强,主要为沿断裂带发育的绢英岩化及深部的钾长石化,金青顶蚀变较弱,在绢英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过程中,两矿床Na2O和REE降低Au,Ag升高,金青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热液带入的组分均为Au,Ag,As,Co,Cu,K2O等,在大尹格庄带入组分还包括Pb,Zn,Fe,SiO2。似伟晶状钾长石化均使两矿区K2O显著升高,Au和Ag略有程式高,其余组分降低,尤其轻稀土降低显著,引起大尹格庄矿床围岩发生绢英岩化和假伟晶状钾长石化的初始流体δ^18O值下限分别为3.3‰和4.4‰,以岩浆热液占主导;引起金青顶矿床围岩发生似伟晶状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的初始流体的δ^18O值下限分别为2.1‰和1.2‰,也以岩浆热液为主,但不排除有大气降水参与。  相似文献   

16.
刘成禹  何满潮 《岩土力学》2014,35(4):1101-1109
以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地质构造发育、埋深大于500 m段围岩压力及围岩变形的现场测试资料为依据,对大埋深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变形压力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埋深隧道,结构面或褶曲、逆断层发育,但地下水不发育的地段,即使围岩强度较高,隧道开挖后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形;围岩较大变形主要是由于在自重应力和残余构造应力作用下被挤密的结构面在隧道开挖后因侧向限制消除而张开、扩容引起的,受其影响,初期支护将受到较大的围岩变形压力。上述地段围岩压力具有下列特点:(1)地下水不发育区段的围岩压力比地下水发育区段的大;(2)隧道纵向发育向斜的区段,拱顶至拱腰段围岩压力最大,越趋向于向斜核部,拱顶围岩压力越大;(3)发育褶曲的断面,与褶曲轴线垂直方向的围岩压力较大;(4)发育逆断层的断面,与断层倾向相反侧的围岩压力较大,该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大,对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小;(5)下台阶的围岩压力比上台阶的小,两者的相对差随上、下台阶施工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凌子口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勘察资料对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北东约30km处凌子口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隧道所处区域为滇东北拗褶带中心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分别为砂岩、白云岩、泥灰岩及钙质泥岩,岩体结构面主要为构造结构面,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主要为进洞口附近残坡积层中发育的三个小滑坡。对隧道围岩计算得出各类岩体强度应力比均大于6,该隧道围岩能够承受围岩应力的作用,不会产生过大的整体塑性变形,剪切及弯折等变形破坏。但围岩中分离块体存在散块状松动坍塌的可能。本文根据分类评价结论及有关参数,提出了一次支护型式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管棚法施工技术发展状况,介绍了这一超前支护技术的施工原理,技术要点,机械设备等。  相似文献   

19.
杨丹  胡卸文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4):1123-1131
古人根据长期采矿经验,在长屿硐天矿区开挖形成了无柱式"钟"形硐室,并根据NS走向和SW-NE走向地形坡度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断面跨度,导致硐室底部呈近似椭圆形。为深入探寻长屿硐天华玄硐群与花居硐群"钟"形硐室结构特征的科学规律,深入总结古人工程技术经验,进一步分析大型硐室群屹立千年不倒的影响因素,本文深入开展"钟"形采空硐室结构参数特征的研究,以地形坡度、硐室跨高比、硐室埋深与高度比为因素,采用FLAC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硐室围岩的应力以及塑性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结论为:在缓坡方向,硐室跨高比宜小于1.44,硐室埋深与硐高比宜小于1.8;在陡坡方向,跨高比宜小于1.28,硐室埋深与硐高比宜小于1.8。勘查的24个硐室中有67.7%硐室符合该规律,可见古人采用了较为合理的"钟"形硐室结构形式,为洞室千年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