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几类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有力手段,关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勘探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若干类型方法研究背景及现状、基本原理及方法特点等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把握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期生成适合我国复杂油气储集特点的地震成像方法及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为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中,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偏移算法. 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一系列各方向的径向线上,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 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的独立的二维叠前测线,可采用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时,深度偏移剖面对横向分辨率有所提高,对陡地层和小断层的成像效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适于窄线三维地震资料的面炮方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用小孔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完成大面积数据的成像,不仅总的计算量较大,而且成像畸变较严重。为了进行大孔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必须将实际的小孔径资料合成大孔径资料,并解决大孔径资料的成像方法。AMO等合成孔径方法,数据合成方式简单,但成像方法是近似的且较复杂。面炮方法从理论上讲数据合成方法较简单,成像方法是精确的且较简单,但其应用适用于远道振幅比近道弱很多的情况。在窄线三维地震资料情况,其联络测线方向不易满足面炮应用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最小二乘原理应用于波场成像,提出适用窄线三维地震资料的面炮方法。为了解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面炮方法解决复杂油气藏的可行性、所需计算资源和成像效果,我们利用大庆SW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获得了面炮方法的实际效果,获得了所需计算资源的测试数据。对实际效果的分析对比表明,面炮方法是一种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快速方法,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盐丘模型 推覆体模型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介质中进行构造成像、弹性参数反演的重要环节.由于其技术实现不仅涉及波场延拓理论的创新,而且需要大规模计算,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本文以实验效果的取得为目的,完整地实现了SEG/EAEG盐丘和推覆体模型的三维波动方程辛几何算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计算. 文中详细考察了所研制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及其对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能力. 具体包括:1)对于盐丘模型,文中讨论了成像参数的选择、地震子波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完成二维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比较;2)对推覆体模型,文中进行了脉冲响应测试;3)由两个模型的成像结果可见本文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已具有适应强速度横向变化、复杂构造的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5.
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是基于双程波发展起来的适合复杂波场的高精度成像方法.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致密砂砾岩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受上覆火山岩地层的屏蔽影响,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使得该地区的地震波场特征复杂.在传统保幅处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表层Q的吸收衰减补偿,可有效展宽地震资料的频带;另外,基于网格层析方法和Kirchhoff深度偏移完成深度域的速度模型建立,将预处理后的炮记录和深度域速度模型作为输入,应用GeoEast-Lightning软件的逆时偏移方法完成了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处理,成像效果较以往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有较为明显改善,成像数据体可用于后续构造解释和综合地质研究中,所形成的成像处理流程可在大庆探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淮北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区内褶皱、断层构造发育,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很难准确成像,给后期资料解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特点,对影响叠前偏移处理质量的关键步骤(预处理、静校正、叠前去噪、时间域速度模型建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利用叠前偏移数据体解释,最终圆满完成了地质任务.本文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较好,信噪比提高,断点解释更可靠.  相似文献   

7.
复杂观测系统下的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是近年应复杂地质构造与地震岩性成像需求而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此项技术与集群式并行机的结合,更是将其价格性能比较低至工业生产规模应用水平,然而,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用化还需要诸如地震资料网络化、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本文针对油田实际资料,试验了其应用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规则化技术,并结合地震炮集数据的特点,在自组装的集群式并行机上,解决了其节点间的负载平衡问题。本项工作有助于推近复杂观测系统下的地震数据实现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大规模集群地震资料处理系统,日前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式投入使用,古龙、海拉尔乌尔逊叠前处理项目开始启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依据。针对现有地震资料处理集群系统规模小、处理速度慢、无法进行大范围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是寻找油气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复杂构造地区,地震偏移成像成为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叠前时间偏移尤其是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适应性强、计算效率高、成本低的自身特点,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该方法的成像精确性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科研和工业价值.本文利用弯曲射线方法计算走时,加入保幅权函数,结合去假频技术、MPI并行技术,以SEG三维盐丘模型和某区域三维实际资料为研究对象,实现三维保幅弯曲射线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将该方法偏移结果与传统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偏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越性:第一,引入了弯曲射线计算走时,实现了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提高了成像的精确性;第二,引入了保幅权函数,实现了保幅叠前时间偏移,提高偏移结果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介质的成像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地震资料精细预处理;(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3)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以Kirchhoff偏移理论为基础,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综合以及地震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在ZX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二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所获得的NE20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了复杂的ZX古潜山及其内部构造,并清楚地展示了逆掩断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大庆油田的技术成果要览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合和大庆油田的长期支持与资助下,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历经十余年的广泛探索,在理论认识上取得长足进步。据此,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启动时,就以“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为题,列项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在该重大项目推动下,近三年来参于大庆油气储量探到实践过程中,所摧熟的若干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2.
Recognition of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shallow strata in the Songliao Basin is a great difficul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we present a technique for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in reservoirs using a broad frequency band and ultra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Based on forward modeling, we recognized that a thin bed seismic refl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hanging amplitude with changing frequency (amplitude versus frequency, AVF). We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in reservoirs from their AVF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in bed reservoir using broad frequency band and ultra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The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3D seismic area of Zhaoyua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ngliao Basin. The seismic resolution is increased by two or three times over that of conventional seismic and many thin reservoi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technique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location of exploration wells, the design of wells (especially horizontal wells), choice of production test layers, analyzing reservoir continuity in development well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3.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薄层识别难的问题,我们研究了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预测薄层储层分布的方法。通过正演数据分析,发现薄层地震反射具有振幅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简称为AVF特征,并提出利用储层反射AVF特征计算薄层储层的厚度,用薄层厚度对应的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预测薄层储层分布。该方法在松辽盆地肇源3D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大大提高了地震分辨率,查明了一大批薄层储层。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井位设计,尤其是水平井设计,试油层位选择,开发井油层连通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15.
全三维地震解释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12  
三维地震为油气工业的增储上产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采集处理成本的不断降低,周期的不断缩短,全三维处理和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三维地震解释已成为国内外致力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对目标层埋深仅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超浅层地震勘探经验不多,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从城市活断层探测的角度出发,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数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超浅层地震勘探在青岛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取得有效探测结果的前提条件,并对青岛市主要活断层的典型剖面进行重点研究,力求在城市活断层超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等方面有所进展,为青岛及类似地质构造背景的地区开展活动断层超浅层地震探测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超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获取深度仅有十几米的地层反射信号,且大部分反射剖面都可较清楚地揭示出超浅部断层位置和断层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大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深部构造上,该地区从未开展过针对近地表隐伏断裂的探查工作.本文采用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克山—大安断裂嫩江组以上地层的详细地层信息以及断裂的展布形态;同时,在主干断裂上覆的背斜构造中,发现了许多次级断裂,这些次级断裂在前人的成果中并未提出过,并且在本区的断裂-褶皱构造体系中,次级断裂的活动特性同样受主干断裂活动的影响;然后通过钻孔验证,证实了浅层反射地震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并且确定了次级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最后综合编制了松辽盆地长垣隆起地区浅层地质模型,并讨论了本地区的构造体系受晚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构造特征.本次研究中的方法和成果可为大庆市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和大庆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为其他地区开展近地表断裂探查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本地区浅层地质构造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填补该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构造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依托大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开展大庆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筛选黑龙江省及周边662个地震事件的震相到时,修订研究区域走时模型。对研究区148个地震运用交切法和双差法重新定位,对比发现,双差定位后地震定位精度显著提高,地震空间分布更加集中,条带状更为明显,震源深度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中上部。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对工作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认为本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以水平走滑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9.
At present, there is les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aspect of ultra-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to the target layers at depths of only tens of met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eismic explo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tion of faults and active structures, but the depth dozens of meters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is the blind area of any kind of deep and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tecting urban active faults, and using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geology, geophysics and mathema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conditions for acquiring efficient ultra-shallow seismic survey results in complicated geological backgrounds in Qingdao. Taking the Qingdao area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depth condition of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apply 4-8 stacking folds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to get the exploration results with high-resolution and high-SNR. Preliminary results reveal that selecting a proper surveillance layout is one of the keys to acquire authentic exploration results in ultra-shallow P-wave reflection exploration.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ultra-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in detecting faults in the Qingdao area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