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地磁转换函数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电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朱忠杰 《地震学报》1995,17(3):335-339
以兰州地区视电阻率yx曲线与该地区地磁转换函数变化和中强近震的分析研究为例,从震磁效应的观点出发,发现可用地下电导率值将兰州地区自地表向下分为异常层、过渡层、无异常层和异常层4层,只有异常层中转换函数的模|A|、|B|,磁方位角均值P及其均方差P,以及总方差Z随时间的变化在地震前有明显异常.由此可推测,异常层与地震活动区地下介质电导率的非均匀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此现象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内涵和规律,还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1973—1977年北京、红山、昌黎、青光地磁台2206个急始型与湾扰型的短周期变化事件,以及80个磁暴的资料。在周期与视周期为1分钟至24小时的频率域内,分析了各台△Z/△H 及其随周期的变化,以及 Wiese 矢量的变化,比较了各台地磁短周期变化的 H、Z、D 分量相对于红山台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唐山震区周围的渤海地区确实存在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频率特性相当稳定,似乎不受唐山地震的影响。(2)从各台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发现,只有昌黎台地磁短周期变化持续时间为1—5分钟的(?)在唐山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唐山地震前,昌黎台的 Wiese 矢量及其偏差矢量的变化较大,可能反映了在唐山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电导率的变异,上述昌黎台地震前后1—5分钟(?)的显著差异,也许与地震前后地下电导率变异有关。综合考虑异常的时空特性、频率范围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上述差异性可能是唐山地震短周期地磁效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是反映地下电性结构的一种参量,利用它们求出的帕金森矢量(或威斯感应矢量),指示出地下电性结构横向差异性。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或是由于扩容一膨胀引起地下水渗入震源区,或是由于地下高导层的隆起,或是由于地下热流活动的加强,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地下电导率和电性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足够大时,将引起转换函数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成都地磁台资料的处理,探索松潘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转换函数异常变化及其正常的年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对太原基准地震台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研究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9年以来山西及周边地区的5次Ms5.0以上地震前后太原基准地震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可能伴随的地电导率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短周期地磁变化转换函数的时间变化,以探索可能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电导率异常。结果表明,在离余震区5km和60km的两个台站,转换函数A有明显的负异常。但在余震区以西145km的另一台站,A的异常变化不明显。如果存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那么变化最大的深度是与周期为14—20min对应的深度。在昌黎台,地下导电体界面的倾角可能减小了约2.7°。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长春台1957年至1978年观测的短周期地磁变化资料,研究短周期地磁变化参量△Z/△H、转换函数A及威斯(H. wiese)矢量?随时间变化特征.指出:榆树地震(Ms=5.8)、范家屯地震(Ms=5.2)之前有△Z/△H及A值明显的下降异常.wiese矢量的方位角逐年由北东东(NEE)向北北东(NNE)演变,其中矢量指向1962-1967年背向范家屯地震震中区;海城唐山震后日趋垂直并背向伊舒断裂带.感应矢量倾角较小,地下导体介石为缓解倾斜,近似水平分层.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我们曾研究过短期地磁扰动△Z/△H在唐山地震和隆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进一步研究包括菏泽5.9级地震在内的华北三次地震前后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随时间变化情况,以便更广泛地考察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地震之前异常变化特征。地磁短周期是指磁暴急始、瞬时扰动及湾扰等,这些磁扰的幅度在三个分量Z、H、D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震区及其附近存在着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这可能是唐山地震孕震构造特征之一,而地震前后的地磁场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Wiese矢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震源区地下电导率变异的反映。震前地磁总强度在宁河、东堤头等测点存在8—10nT的变化异常,在北京测区显示了地磁总强度统计参数的异常信息。地磁垂直分量的变化异常,唐山约为-12nT,昌黎约为10nT。此外,在地磁垂直分量的功率谱、相关系数、日变幅、日变低点时间等方面均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9.
刘翔 《高原地震》2000,12(4):12-18
把研究区划分为孕震区和外围区 ,按层次分析地震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的方法 ,分析研究 2 0 0 0年 1月 1 5日云南省姚安 6 5级地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中等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小震群活动、地震危险度D及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前兆手段异常变化 ,得出了姚安 6 5级地震孕育过程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其主要特征为 :1 .孕震区地震活动演变方式为活动增强 -异常平静 -发震 ;2 .孕震区外围附近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平静 -活动增强 ,当地震孕育进入中期阶段 ,地震活动形成地震密集区 ;3.地震孕育发展中短期阶段 ,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多项前兆手段出现同步异常变化 ,至短临阶段 ,这些异常大多出现转折或恢复  相似文献   

10.
马陵山台地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继红  陈忠民  李波  周萍 《地震》1999,19(3):303-308
用一阶差分法分析了马陵山台与泰安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的变化,用转换函数法分析地磁场3个分量ΔZ、ΔD、ΔH的变化,用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地磁场极值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马陵山台的地磁场值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此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换函数的方法,分析武汉地震台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地磁短周期T=9-200 min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并对周围500 km范围内的4次Ms4.0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转换函数的方法对临汾台1988年1月至1998年12月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考察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8年以来发生在临汾台周边地区的3次Ms4.0以上地震前后临汾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杨杰  李琪  袁伊人 《地震学报》2021,43(2):215-226
利用有界影响估计地磁转换函数,分析了2013年3月3日云南洱源MS5.5地震前后滇西北地磁台阵各测点的地磁转换函数及地磁实感应矢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震前1—2个月云龙测点和洱源测点多个周期的转换函数实部绝对值存在变大—转折—恢复的过程,异常变化幅值超过1倍标准差,其余震中距较大或距离余震区较远的测点震前转换函数无明显异常变化。该结果表明洱源MS5.5地震前地磁转换函数异常范围小于50 km,可能与余震区空间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前的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来很多学者报道强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地磁观测台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L=8地震前约37天的地磁场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前地下电磁感应磁场的相对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震之前,成都台(CDP)观测到地磁日变化的形态与其他台站相似,未见与地震相关变化;2)CDP的Z/H高于周边台站,在4月20日Z/H出现一个最大峰值(2.5);3)以4月20日为分界点,成都CDP台站的Z/H与恩施ENS台的Z/H的比值RCDP/ENS先增加后降低,周期越短变化趋势越明显.这些结果间接反映了震前CDP台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Δ调制型A/D转换技术是Δ-ΣA/D转换技术的基础.本文阐述了Δ调制型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对信噪比和Δ-ΣA/D转换器的噪声成形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推导,深入探讨了Δ-ΣA/D阶次、信噪比及采样率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当代遥测地震仪采用24位四阶Δ-ΣA/D转换器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精度的基本要求(瞬时动态范围或信噪比为120dB).  相似文献   

16.
朱燕  巴克 《内陆地震》1997,11(2):178-181
地磁场包含有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探索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磁的前兆异常,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场及较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伴随着地下电导率的某种变化,从而使变化磁场的感应场产生一定的异常而反映到地磁日变化上来。这种异常日变化一般在地磁垂直分量Z上反映最为明显。地震前Z分量日变化的异常可表现为幅度上的变化或是相位上的变化。一般垂直分量Z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即低点时间,只随经度变化。根据统计,各台低点时间的出现均在北京时间13点前后。若低点时间偏离了该台低点出现的正常规律就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广州地磁台1961年4月至1963年3月记录到的连续磁扰变化,经过模数转换、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得到了大量不同短周期的磁变事件,再将周期相同的事件取三个月滑动组合求得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广州台不同短周期的磁扰矢量△B在球极坐标上的投影均趋于同一水平面;转换函数A、B及帕金森矢量(Parkinson)长度CP随时间的异常变化与广东省河源县1962年3月19日Ms6.1级地震有关。本文还讨论了该台转换函数A、帕金森矢量长度CP及倾角I与地磁周期的关系,得到周期为9至40分钟时的A、CP、I之年均值与磁变周期呈线性相关。故认为研究广州台地磁周期小于40分钟的转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可获得以电导率异常为标志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用电磁感应方法研究局部地球电导率结构时经常引用转换函数的概念。转换函数反映了地磁变化的源场与感应场之间的线性关系。由于地磁短周期变化的源场在中低纬度地区是近似均匀的,而其感应场又是由地下感应电流产生,因此转换函数反映了地下电导率分布的某些特证。所以,分析转换函数的空间分布及随频率的变化,可做为研究局部地球电性结构的  相似文献   

19.
地电中期前兆异常特征及其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7级以上强震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特征及其与孕震过程的相关联系.地电早期快速下降和其后缓慢发展的稳定形态特征是强震地电趋势异常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般早期下降和缓慢发展变化的平均持续时间之比约为1∶4;此外,还研究了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地电趋势异常发展变化的扩散特征,以及唐山地震地电前兆信息量的时空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地电前兆趋势异常的扩展速度分别为90 km/a和100 km/a.地电趋势异常变化特征为强震趋势背景判定和中期预报提供了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20.
华北北部6级地震前后的地电阻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河北张北等3次6级地震前后地电异常的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6级地震的地电前兆能显示出0.5a左右的趋势异常变化,但台项少,强度弱,分布零散,远不及7级强震前的异常显著。发现个别地震前地电正常年变化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完全破坏了原年变规律,出现了可辨认的异常变化。认为用地电方法在目前实现中强地震的准确预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