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宪民 《地质通报》2003,22(11):886-888
中国地质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质工作调查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地质学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也扩大到满足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提出了大地质工作概念。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符合国际地质工作的现代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下面从国土开发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对地质工作谈3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质工作调查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地质学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也扩大到满足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提出了大地质工作概念。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符合国际地质工作的现代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下面从国土开发整治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对地质工作谈3点看法。1地质工作与国土开发整治的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1981年4月2日,中共中央第97次书记处会议决定中国要搞国土工作,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明确国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  相似文献   

3.
福建物探、化探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地质工作者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在区域地质,深部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医学地质,农业地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水平和扩大应用领域,对今后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21,(1):131-132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专业队伍,没有开展专门的铀矿勘查工作,也就没有探明任何铀矿床。但是,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江西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南延宗在广西调查锡钨矿时首次发现的铀矿物及留下来的宝贵资料,为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开拓者采集到第一块铀矿石标本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方向。人类在1789年发现铀元素,西方国家铀矿开采始于19世纪。与之相比,我国检测到铀元素及发现铀矿物较晚,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5.
卡休他他铁矿床是20世纪70年代由甘肃省地质六队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发现的一处中型磁铁矿床,并伴生有钴和金.该矿床由南北2个矿带组成,已由内蒙古庆华集团开采多年.目前正面临资源短缺的局面,为扩大矿山潜在资源,在矿区开展了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测,突出异常细节,可弥补矿床勘探阶段工作比例尺偏小之不足,对提高矿山生产效益,扩大潜在资源量意义重大.文章着重介绍了野外观测技术和室内数据处理方法(磁异常化极、化极向下延拓和交互式二维剖面反演),探讨了地质解释成果在矿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6、“2020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研究报告通过评审验收 据21世纪中国地质分会报导,2005年5月2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专家对“2020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综合研究报告评审验收.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直流电法使用范围虽然逐渐扩大,但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尚远远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因而影响到这一方法还不能获得满意的地质效果.本文拟通过实际工作的总结来说明扩大该方法地质效果以及提高技术水平的可能性,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庆生  蔡以评 《福建地质》2000,19(3):161-174
福建物探、化探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地质工作者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在区域地质,深部地质,矿产,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医学,农业地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水平和扩大应用领域,对今后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初,李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二六一大队,来到了工作区相山。几十年过去了.他从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成长为工区地质组长、大队副总工程师、大队总工程师。1998年。李老退休了,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相山的铀矿地质工作.那里对他来说太熟悉不过了。  相似文献   

10.
戴长寿 《江苏地质》2001,25(3):146-149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江苏的环境地质工作经历了寻找地下水资源及区域性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城市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全省市、县地下水资源评价,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走向市场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发展阶段.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矿为一小型多金属矿山.建矿初期,河三采选能力为150吨/日,C_1+C_2级矿石储量仅能维持生产六年,投产伊始就面临资源不足.但是,由于矿山重视地质工作,不断总结成矿规律,培养矿山地质队伍,实行地质、采矿、选矿紧密配合,使矿石储量不断增长,矿山生产能力日益扩大. 自1968年投产到1982年,生产规模扩大到500吨/日;年产值由17万元增至近700万元.累计年平均金属产量达5000多吨,上缴利润已达千余万元.与此同时,争取并配合地质勘探队对佛子冲矿点进行勘探,在该区段建成600吨/日采选能力的选厂和坑口,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序(代前言)     
李廷栋 《地质学报》2011,85(11):前插1-前插2
纵观全球地质科学发展历程,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地质工作大多是探索原理、提出假说为主的话,那么21世纪的地质科学则步入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新时代,步入了验证假说的新阶段,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专辑是从大地调成果“矿产资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600)中汲取精华部分结集而成.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20世纪下半叶建立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或出现了资源危机,都需要寻找接续资源.为此提出在成矿远景好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设想.“深部地质填图“是找寻隐伏矿和半隐伏矿的深部地质研究的战略性工作,“立体地质填图“则是其战术性工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为了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靶区“,或为“靶区“提供背景地质资料;后者是为了找到“新矿体“、“新矿层“,扩大矿床规模和矿山远景.“深部地质填图“要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少量钻探等综合手段,提交比例尺不小于1:5万的地表地质图和深部地质图;“立体地质填图“主要是按一定间距(100~200m)进行钻探,结合物探剖面,发现新矿体,提交立体地质图.当前应全面开展资源危机矿山外围的“深部地质填图“,积极慎重地进行“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地质工作纳入地质调查之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包裹体研究工作发展很快,在研究方法上和地质应用上均有了新的进展.其研究的范围已从矿床扩大到岩石,从地壳扩大到上地幔,在地质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地质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调查研究工作.地质工作的全部活动,是对地壳的地质情况及其产出的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对于一个自然地质客体由浅而深,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对工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和可利用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因此,地质工作必须服从生产建设,必须以获得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扩大矿产资源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缅甸联邦简称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部与中国相邻,东接泰国和老挝,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界,西靠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缅甸的地质工作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己开展,主要是在伊洛瓦底江西岸发现了石油,并进行了初始的路线地质调查。20世纪初,数批英国地质工作者在缅甸中东部地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并对  相似文献   

17.
地质部门的遥感地质工作是在一九七八年上海地质会议将遥感技术列为我部重点发展的五大新技术之一以后普遍开展起来的.几年来,在原地质部区调局和物探、石油、水文地质等专业局的领导下,不论在组织机构、人员培养、技术装备方面,还是在普及推广遥感技术、扩大应用效果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在一九七九年关于建立遥感地质站的决定、一九八○年遥感地质站工作汇报会、制订“应用遥感图象进行1:20万区调的技术要求(试  相似文献   

18.
<正>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矿床学专著《中国磷矿床》已于2012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889mm 1194mm 1/16开本,150万字,图版18面。书号ISBN978-7-116-07596-2。我国磷矿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注意磷块岩矿床的研究。以叶连俊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为磷矿床学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磷矿地质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当时的化工部专门成立了化工矿产地质研究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9.
《贵州地质》2009,26(2):F0004-F0004
2009年6月25日,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应邀到贵州省地矿局讲学,为来自全局各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做了题为“20世纪的中国化探”和。进入21世纪的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的精彩学术报告,贵州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贵州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王明章主持了报告会。谢学锦院士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中国化探发展简史、化探技术在地学各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①填图与勘查一体化,②不同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③多元素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20.
刘承祚 《地质论评》1982,28(3):286-289
数学地质是地质学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地质学分支。数学地质是在地质和数学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