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从军  赵逸  贾鹏  颜佩丽 《地质科学》2013,48(4):1234-1245
针对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的不足,在考察鄱阳湖现代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和解剖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古代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卫星照片、岩心、测井等资料,建立了浅水湖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湖盆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上部曲流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下部顺直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3种砂体类型,曲流型分流河道主要为侧积的点砂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心滩坝沉积构型模式,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垂积的分流砂坝沉积构型模式。同时从沉积亚相、砂体几何形态、夹层倾向及倾角、废弃河道、决口扇、粒度分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判别标志,为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构型及地质建模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三  杨博  李廷艳  王慧玲  张振红  汪伶俐 《地质通报》2015,34(10):1964-1970
志靖安塞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以钻井取心观察为基础,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等因素,对长9油层组2个层段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发育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北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在南部发育浅湖沉积。长92沉积期,湖盆范围较小,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湖岸线向北推进,湖域面积增大。从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沉积水体由浅变深的过程,并在长91顶部发育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高阻泥岩。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较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11口岩心资料和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将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确立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由成熟度较高的中细砂岩组成,发育反映较强水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以及间断正韵律,分支河道砂体发育,累计砂体厚度达数十米,分布范围广,向湖盆中央方向延伸数十公里。三角洲前缘可细分为內前缘和外前缘。三角洲內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好、延伸远;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差,被改造后形成前缘席状砂。基于浅水三角洲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干旱和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刻画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枝状形态和大面积分布特征,指出近油源和临近断层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利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7.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偏西部地区,晚三叠世主要受北东、北西及南部三个方向的物源控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长8沉积时期姬塬地区地形平缓,河流作用较弱,主要发育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方向控制明显,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为:①湖平面上升期,湖岸线快速向物源方向迁移,以发育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②下降期以发育三角洲平原为主,来自不同物源方向的前缘砂体在研究区中部交汇;③湖平面上升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席状发育以及岩性遮挡条件更好,因而比湖平面下降期发育的砂体更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立武 《沉积学报》2012,30(6):1053-1060
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古地形背景、水动力学特征、平面形态、微相类型及三角洲内部结构等多个方面与正常三角洲有着极大的差异。姚一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古地形平坦并不具备明显的坡折带,水体浅、面积小并且湖泊能量较弱,湖岸线不稳定并常常发生大范围的迁移,为典型的浅水沉积湖盆。浅水湖盆的沉积充填主要以浅水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主,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浅水三角洲砂体是湖泊砂体的主要类型。根据供源水系的不同,松南的浅水三角洲可以分为浅水型扇三角洲、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和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等。浅水型三角洲主要有以下特点:1.具高建设性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平面上呈鸟足状,前缘相带延伸较远,形成了大规模的湖盆中心砂体;2.浅水三角洲前缘主要以分流河道为主,河口坝极不发育;3.前缘分流河道呈网状展布,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种类型;4.不具备典型三角洲的三层式沉积结构及向上变粗的反序列特征。松南姚一段沉积时期,总体表现为基准面上升的湖侵过程,I、II砂组低位和湖侵域的砂体为成藏提供了的有利储集空间,III砂组的湖侵为区域性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期发育近百千米长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形态和展布既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湖岸线的控制,又与典型三角洲形态不符,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沉积动力学角度,应用流体力学上的射流理论分析了三角洲前缘特别是河口地区水动力特征及沉积作用;运用河床底面形态控制原理分析了长8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长8期不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的水动力条件,湖泊不可能长期大范围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水下分流河道可能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湖退河流进积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别是湖盆底形和水体深度的差异是延长组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太原组是在北隆南倾的古地形背景下形成的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充填沉积。携带沉积物的河流进入海水后,由于河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密度差异、侧向扩散较少,其三角洲前缘沿着海底继续向前快速推进,使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研究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浅,三角洲平原向前推进并进一步降低了地形坡度,从而减弱了携带沉积物的流体的动能,使得大部分沉积物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中沉积下来。同时因水体浅,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物常遭受进积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冲刷和侵蚀而难以保存。研究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极为发育,前三角洲相对不发育,三角洲前缘也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常对下伏沉积物强烈冲刷,切割先期的沉积物乃至包括海相沉积物在内的深水沉积物。在三角洲废弃期,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常被潮汐作用改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带状分布,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西山窑组中段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湖退过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的研究表明,在长8组油组沉积时,湖盆分别经历了强烈下降和缓慢下沉两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湖盆层序的演化明显控制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有利相带的发育和分布.在长8油组沉积早期,湖盆缓慢下沉,沉积物供给充分,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强进积层序,其分流作用及侧向迁移能力强,区内平原亚相覆盖面广,有利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预测其将成为区内进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在长8油组沉积晚期,湖盆强烈下降,沉积速率减小,以退积层序发育为特征,退积过程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向湖岸退缩,导致西峰油田主要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之中.  相似文献   

14.
川口油田长6段油层组储集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李文厚  柳益群 《岩石学报》1998,14(1):117-127
在分析陕西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对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的环境演化代表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历史,曲流河道砂体是区内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浊沸石、方解石、绿泥石的胶结、化学压实作用和浊佛石、长石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孔隙的演化与盆地的演化密切相关。长6油层组及其上下层位构成了一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长61和62段是川口油田的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 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油田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规律控制着主要有利储层的分布,因而油田开发调整方向可根据这些规律来综合考虑。镇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该油田长6油层组属于浅湖背景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及前三角洲泥。该区三角洲分布主要受控于两个大致平行分布的南西-北东向主河道,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三角洲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初始发育期、繁盛发育期、间歇发育期、活化发育期等4个演化阶段,其中繁盛发育期与活化发育期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力含油储层。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展布与演化的特点决定了今后油田开发的重点在西南部河道带两侧及东北部三角洲前缘的前端;而垂向上应以优先考虑三角洲繁盛发育期与活化发育期的叠加砂体厚度较大为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沉积物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沉积构造与生物化石特征、单井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志靖—安塞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在首次湖侵期长9期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浅湖亚相。长92期研究区北部大面积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西南部发育小面积三角洲前缘沉积,浅湖面积较小,呈喇叭状向东南方向开口。长91期沉积格局基本上继承了长92期的特点,但浅湖的范围有所加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整体上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长9期湖侵过程形成了具生烃潜力的泥岩,主要分布在吴起—志丹—安塞一带,在志丹东南部区域最厚,可达20m,并呈现向东南方向继续变厚延伸的趋势。储集空间的存在和烃源岩的发育使得研究区长9储层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的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山口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沉积亚相。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类型由三角洲平原亚相渐变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由半深湖-深湖亚相逐渐变为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青山口组沉积早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晚期。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从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晚期,研究区湖盆发育总体表现出规模由大到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