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汉惠  俞善贤  顾强民 《气象》1986,12(9):24-24
电接风速仪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测风仪,但它只能自动记录平均风速,瞬间极大风速必须依靠人工及时读取才能得到。这不但不够方便,而且极大风速漏测的可能性极大;而达因风速仪却能可靠地记录瞬间极大风速。本文从分析电接风速仪的最大风速与达因风速仪的极大风速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一个由电接风速仪的最大风速推测极大风速的简易计算方法。经实际验证,效果较好。 一、基本资料与对比分析 玉环县坎门气象站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拔海高度96.2m。该站装有EL型电接风速仪和达因风  相似文献   

2.
我省的测风仪器,目前除了省台及九江台仍保留达因测风仪外,其他台站使用的测风仪都是电接风向风速仪,此外各台站配有小气候观测及备用的测风仪有轻便风速表(DEM_2型三杯风速表及磁感应风速表)。较之轻便风速表来说电接风向风速仪具有精度高、直观,稳定及可连续自动记录等优点,故从60年代后期起一直被国家气象局指定为气象台站使用的测风仪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接风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是起动风速太大(1.5m/s),易造成小风速情况下风速,风向误差。二是测量范围小(2.0~40m/s),无法进行强风测量。三是测  相似文献   

3.
用“三重制约法”研究三类测风仪的误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三重制约法”研究LSFH(螺旋桨)、EL(电接)、Dyne(达因)三类测风仪的误差标准差。结果表明:LSFH型测风仪误差准标差最小,仅为0.05—0.12之间;Dyne测风仪误差标准羞最大,其值为0.34;EL型测风仪误差标准差在0.16—0.23之间。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测风仪与气象业务用风向标测风仪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可为气象业务中风向风速观测急需解决的较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促成超声波风速仪尽早在气象部门业务应用,同时解决资料同化等问题,研究和选择适用于超声波测风仪的风速平均(平滑)算法显得极为重要。为此,从超声波测风仪测量原理出发,介绍了超声波测风仪获取数据的特点;利用台站获取的超声波测风仪风速的秒数据,采用不同时段、不同平均(平滑)方法,计算风速多种形式的平均值,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获得了标量和矢量不同算法下风速平均值的特性差异及其之间的误差,进一步验证了标量平均大于矢量平均的结论。通过对超声波测风仪的风速算法研究及其误差分析,对减小因算法带来的风速测量误差提供方法,同时探讨了超声波测风仪在气象业务使用的可能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戴铁丕  林有恒 《气象》1989,15(8):16-21
用LSF1-1型测风仪测量一分钟一次瞬时风速记录分析表明,该测风仪可以粗略测量比较长周期的风速脉动变化,但精度较差。FL和Dyne测风仪由于它们灵敏度低,精度不够,不太合适测量小尺度风场的脉动变化。  相似文献   

6.
超声测风仪因启动风速小、无转动部件、不破坏风场、测量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多种行业的测风需求。超声波测风的相关检定规程当前在国内尚未正式制定。本文借鉴风杯检定规程所选择的风速测试点,在HDF-720低速回路风洞中,对超声测风仪在不同角度下进行了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测风仪可以安装在工作段面较大的风洞中进行测试,由于超声探头存在阴影效应,对于同一风速,不同角度上的测量结果稍有差异,而且不同风速对应的差异也不同。利用超声测风仪进行风速实时测量时,必须结合上述测试分析,按照超声传感器的安装角度,对测量值进行相应修正。  相似文献   

7.
达因风速的空气密度订正,现台站仍采用人工订正方法,显得较为繁琐,尤其在预审.审核等集中订正时更为突出。为减轻人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特设计出《达因风速空气密度订正程序》。  相似文献   

8.
陈锦冠  李国森 《气象》1996,22(4):2-2
EN型测风仪与EL型风向风速计并联使用的方法目前我国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以下简称EN风仪),不能自动记录正点以外的风向风速实况,而且瞬间风向风速观测不够直观。因此,不少使用EN风仪的气象台站希望同时使用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相似文献   

9.
达因仪测定的极大风速除经基线订正外,尚需进行空气密度订正。我们制作了达因仪极大风速空气密度订正表,变乘法为加法,查表容易,计算方便。用本站气压、气温和风速自记数值(已经基线订正,下同),从表中查得订正值后,可按下式算出风速的正确值。即: 风速(米/秒)=风速自记值 订正值例(1)风速自记值为8.3m/s本站气压1036.0mb气温-2.5℃,从表中查得订正值为  相似文献   

10.
EN型数据测风仪是目前部分基本观测站采用的自动记录风向风速的仪器,传统的EL型测风速是通过风杯转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来测定风速,而EN仪的风速记录是通过感应器风杯带动发动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作为主机的风速信号,通过不同的频率来测定风速值,并自动记录;而风向的测定基本与EL型一致,是通过风向标带动的接触器与固定方位块组成的开关信号作为风向信号.  相似文献   

11.
美国航天局有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风仪,它能测出高达每秒100英里的风速。这种测风仪装有一个放射性物质的摆锤,;在摆锤下方的基座上又装有一个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探测器。当风吹动摆锤时,放射性探测器就记录下摆锤运动的幅度和方向,然后换成风力和风向。这种仪器对测定台风的风力很有帮助。放射性测风仪~~  相似文献   

12.
翟开富 《广西气象》2007,28(A01):99-99
EN型数据测风仪是目前部分基本观测站采用的自动记录风向风速的仪器,传统的EL型测风速是通过风杯转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来测定风速,而EN仪的风速记录是通过感应器风杯带动发动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作为主机的风速信号,通过不同的频率来测定风速值,并自动记录;而风向的测定基本与EL型一致,是通过风向标带动的接触器与固定方位块组成的开关信号作为风向信号。  相似文献   

13.
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是山东省能源研究所研制的,1989年通过产品定型鉴定,其后于1990年底根据试用意见对仪器功能又作了几次改进.1991年3月,中国气象局发文,将其正式列为气象业务用仪器,以取代原用的EL型指示器和记录器.EN型测风数据处理仪与EL感应器配套,构成EN型自动测风仪.与原EL型相比,虽然两仪器传感器相同,但是使用方法和原理不同.EL型测风仪利用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后指示阵风风速,而EN型测风仪则利用了发电  相似文献   

14.
李帆  王志超  晏天  李庆超 《气象科技》2021,49(3):336-341
为确定新型夹具固定点的位置,保证阻塞比降低到最小同时风杯组处于最优均匀性的范围内,在试验测试出试验风场最优均匀性区域的基础上,运用CAD建立三杯测风仪三维模型,计算三杯测风仪旋转过程中的最大迎风面积,最后进行阻塞效应测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基于CAD计算迎风面积修正了传统估算约5.8%的误差;优化后的试验风场阻塞比为0.04,降低了42%;试验风场的指示风速与自由风场的指示风速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风速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4-2005年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的风速资料对比分析.以了解两种观测仪器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换型后资料的连续使用。结果表明:人工气象站与自动气象站风速存在系统偏差,风速较小时自动气象站所测风速大于人工站,风速较大时则反之;两种测风仪风杯质量不同导致所测风速不同仪器安装高度不同是造成二者风速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EL风感应器的维护与检定目前,我省所有气象台站使用的测风仪器都是EL型风向风速计。风向风速仪感应器多安装在观测场中的风向杆上,高度比较高,安装后若没有故障,多年使用也无人问津,致使不少台站测得的风速值比实际值偏小,启动风速偏大,有时实际风速达2~3m...  相似文献   

17.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中,发生故障最多的是电接风仪。因仪器故障使记录缺测,影响测报质量,是观测员最头痛的事情,电接风仪是由数百个零部件组装成的遥测仪器。发生故障的部位较多。根据统计表明:平均风速和风向自记电接点的故障占全部故障50%以上。如果能消除这两个电接点的故障,不仅能提高测报质量,还为观测员减轻负担。  相似文献   

18.
EL型电接风仪常出现记录器风向或风速笔尖不跳、漏跳或连跳的现象,人们常常着眼于仪器的本身寻找故障原因,有时将仪器全部换新,故障仍不能排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几年来的临场修理实践说明,这些故障除了一部分属于机内各节点接触不良或元件损坏外,还有一部分属于非机器自身故障。反映在风仪记录器上主要是外界供电电压不稳定所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风仪出现故障,记录纸上出现不正常记录的形式,大致有11种。(1)风向未划线且风速拉平线,多为停电或电源故障;(2)风向在同一时间垂直线上有三根划线且风速笔尖不跳或漏跳,多为十二线插头座进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QDF型热线微风仪在农田植被内进行了水平风速脉动的观测。初步认为,植被内水平风速脉动具有比裸地湍流度大、脉动强度小、短周期振动强、湍流积分尺度小的特征,且随时间变化平稳,其时间结构函数基本符合“2/3”幂律(τ≤16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