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小华 《探矿工程》2009,36(5):72-74,80
格构梁与锚杆(索)复合结构是治理滑坡的一种有效措施。系统阐述了格构梁与锚杆(索)复合结构的作用机理,格构梁简化为受多个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梁进行计算的原理与步骤,锚管注浆加固裂隙岩体的设计实施过程,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例的边坡治理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滑坡治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格构梁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唐辉明  许英姿  程新生 《岩土力学》2004,25(11):1683-1687
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是滑坡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中应用广泛。在钢筋混凝土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格构锚固的力学模型,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并按无限长梁和有限长梁上受一个集中力和多个集中力作用,分别推导出变形和内力分布表达式,讨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以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太矶头滑坡为例,系统介绍了该滑坡治理设计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字交叉格构梁内力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格构锚加固边坡工程的特点,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对格构梁的内力进行分析,针对目前设计中将格构梁拆分为单片梁计算的不足,讨论十字交叉格构节点处荷载分配方法,按有限长梁受多个集中力作用推导其内力公式,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通过工程实例讨论间距、截面尺寸和悬臂长度对梁内力的影响,用于指导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格构梁设计可取较小间距和较小的截面尺寸,且两端应留有一定的悬臂长度。   相似文献   

4.
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解析解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格构锚固结构受力的基础上 ,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 ,提出了格构锚固结构的力学模型 ,利用 Winkler弹性地基上梁的解析解对格构梁进行了内力和变形的分析 ,发现格构梁的受力状况受弹性特征λ、梁格间距 ls以及悬臂长度影响 ;建议梁长 l与λ宜满足 lλ≥ 2π;采用较小间距的格构梁以及小吨位锚索 ,间距宜满足 lsλ<π/ 2 ,悬臂长度取 (0 .3~ 0 .5 ) ls,并将分析结论应用于三峡库区巴东太矶头东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深基坑复合喷锚支护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工程实践表明,复合喷锚支护是一种有效的深基坑支护型式,它可用于土层条件差、安全性要求高、变形控制严格的基坑工程中。复合支护中锚杆为主要受力构件,竖向花管为辅助受力构件,可起到限制、减小土体变形的作用。由于竖向注浆花管的加入,花管及注浆体抗剪作用加强,使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得以大幅度提高。探讨了复合喷锚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建议将滑动区域分为加固土和原土两部分,将锚管注浆形成的注浆体等效为一层加固土,按喷锚支护模型计算复合喷锚支护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锚杆格构梁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格构梁的受力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在坡体后缘加载,通过在格构梁上布设压力盒得出了格构梁底部土体压力的分布规律及锚杆上粘贴的应变片测试了锚杆的受力情况,并采用半无限体弹性地基梁理论对锚杆格构梁的内力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7.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长期服役的格构梁通常会产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影响边(滑)坡长期稳定性,而贴附碳纤维布是修复格构梁缺陷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槽填筑黏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10的格构梁,通过千斤顶施加滑坡推力,开展碳纤维布用于格构缺陷修复技术的模型试验,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分析碳纤维布修复前后格构梁和碳纤维布两者的荷载分担比、钢筋应力改善情况和格梁弯矩的前后变化规律。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碳纤维布和格构梁荷载分担比得到了改善,滑坡推力作用在碳纤维布和格构梁复合体时,碳纤维布先于格构梁受力,并且受力远远大于格构梁,碳纤维布所承受的荷载分担比约为83%;格梁破坏首先为受拉破坏,然后为受压破坏;模型试验中,在钢筋表面粘贴了应变片,监测到钢筋的应变情况,碳纤维布修复后钢筋受力得到改善,修复后的最大钢筋应力比修复前降低了8倍多;对修复前后,格构梁弯矩变化进行了研究,碳纤维布修复后格梁弯矩显著降低,约为修复前的1/10-1/3。鉴于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碳纤维布用于修复、加固缺陷格构梁工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曾勇辉  刘亚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1):12-15,43
格构梁作为一种新型的边坡防护体系,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已广泛应用。然而工程设计中往往将格构梁拆分为单片梁计算,忽略了格构梁作为整体框架的特点,且设计主要采用手工计算和手工绘图,设计质量和设计速度都难以令人满意。基于以上考虑,利用十字交叉基础设计方法,对纵横梁的荷载分配情况进行讨论,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对格构梁的内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格构梁内力计算、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集于一体,构建格构梁设计计算系统流程图,利用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结合CAD二次开发技术,开发相应的设计计算程序,实现了格构梁设计的智能化和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王新建 《探矿工程》2018,45(5):71-76
格构梁的锚索张拉大多采用多束张拉工艺。在甘肃陇南消防支队后山不稳定斜坡锚索格构梁防护施工中,遇到钢绞线外露工作长度不足,多束张拉难以进行的问题。提出了单束张拉工艺与多束张拉工艺联合应用治理不稳定斜坡的方案。详细介绍了施工工艺以及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某一滑坡防治工程实例,对预应力格构锚索工程提出了适合该工程布置方式的格构梁设计计算模型,并将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常用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倒梁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此计算模型更加符合格构梁实际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1.
韩冬冬  门玉明  胡兆江 《岩土力学》2020,41(4):1189-1194
通过滑坡防治格构锚固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土质滑坡格构锚杆体系在坡顶荷载下的变形和位移,揭示了格构锚杆的抗滑机制,探讨了锚固力与坡体位移及锚杆变形的关系,提出了极限锚固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滑坡滑动时,格构梁与坡体整体发生旋转滑移,锚杆在滑面处发生了弯曲变形,处于弯曲和轴向拉伸组合变形状态;格构锚杆的抗滑作用表现为锚杆在滑面处的抗剪抗滑和锚杆格构梁的挡土阻滑;格构锚杆的极限锚固力由初始预应力、锚杆弯曲变形引起锚拉力、坡体位移引起锚拉力三部分组成,可通过公式 计算。该研究结果可为格构锚固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滑坡形成往往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充分利用既有成熟工艺防治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尤为必要。以四川蓬安高屋基隧道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将常规钢管与全黏结锚杆相结合形成复合加固体系:利用大直径钢管的护壁能力,有效控制无套管跟进钻孔时的塌孔问题,降低了超长锚杆的施工难度;钢管作为受力构件共同参与工作,改善单一锚杆筋体强度不足的缺陷;通过管内劈裂渗透注浆,改善滑带土体性质,进一步约束滑体变形。加固后边坡整体稳定、坡体变形可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格构锚固结构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格构锚固是边(滑)坡工程常用的防治技术之一,为了研究格构锚固结构实际支挡碎石土边坡的受力特征,利用现场大比例尺物理模型试验,填筑粘土方式模拟滑坡体,设计相似比为1:2.5的格构梁,通过后缘加载模拟了格构锚固体系承载受力直至失稳破坏的全过程,监控格构梁后部土压力、格梁应力、格梁位移等参数,并分析了格构梁受力、位移特征和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格构边界处锚固点处变形较内部更为明显,跨梁呈"拱桥式"变形,最终在锚固点附近折断破坏;各横纵梁受力特征类同,梁交叉锚固点处应力集中,梁中部受力最小,应力呈近倒三角形分布;模型中锚固点受力和位移自顶到底呈现线性递减的应力分配现象。上述研究可以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辉  施召云 《探矿工程》2013,40(3):75-77
两河口水电站公路边坡开挖后揭露的局部地质情况为强风化、强卸荷反倾薄层~中厚层砂板岩,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裂隙张开,松动卸荷较强烈,设计对该边坡增加框格梁及无粘结钢绞线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强支护。主要介绍在地质情况差的区域进行预应力锚索灌浆施工时的超灌浆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双滑块边坡锚固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昌富  成晓炜 《岩土力学》2012,33(1):197-203
考虑锚杆锚固段从岩体中拔出、拉杆拉断、拉杆从注浆体中拔出等失效模式,利用系统可靠性原理和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基于Monte-Carlo抽样原理提出双滑块岩质边坡锚固系统破坏概率的直接求解方法。同时考虑锚杆钢筋的腐蚀与软弱滑动面抗剪强度c、? 的时变性,建立了考虑锚杆多失效模式双滑块岩质边坡锚固系统的时变可靠性模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软弱滑动面上的强度参数c、? 的时变性和注浆体与围岩之间的抗力时变性对锚固系统的破坏概率的影响较大,而锚杆的腐蚀对锚固系统破坏概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吴学震  姜杰  李大勇  蒋宇静 《岩土力学》2022,43(10):2707-2716
海洋能源开发不断向深海迈进,大型深水海上平台对锚泊结构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鱼雷锚承载比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深水注浆锚。锚体带动连接其尾部的注浆管贯入海床,然后在外部注浆设备驱动下向海床注浆,浆液挤压土体并在锚体周围形成注浆固结块,从而大幅增加锚体抗拔力。采用自主设计的海洋锚注浆和拉拔试验系统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注浆量对浆液扩散特性以及锚体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浆液可以较好地包裹锚体,浆块呈倒锥形与锚体紧密黏结为一体,共同承受上部荷载,浆块承载比可达 24.6,远高于传统鱼雷锚的 2.4~4.1,从而验证了深水注浆锚的可行性。随注浆量的增加,浆块端部截面积和整体高度增加,注浆锚整体承载力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