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有旱情北方沙尘天气过程频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殿秀 《气象》2004,30(6):62-63
3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时数接近常年,温高光足,有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提前和春耕春播农事活动;降水偏少,华北、东北、华南及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上半月南方大部地区多晴好天气,对春播春种有利;下半月,江南等地多低温阴雨天气,冬小麦、油菜开花授粉和早稻播种育秧受到较大影响.月内,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出现频繁,对交通和加速旱情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2,(3):I0001-I0001
2012年4—6月江西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降水虽然较常年同期偏多1.6成,但时空分布相对较均匀,未发生大范围的明显洪涝灾害,对春播春种、早稻生长发育、棉花苗期生长以及二晚播种育秧等比较有利;早稻分蘖前后田间高温高湿,造成稻飞虱、稻瘟病等的发生和蔓延,由于防治及时,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叶殿秀 《气象》2004,30(6):62-63
3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时数接近常年,温高光足,有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提前和春耕春播农事活动;降水偏少,华北、东北、华南及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上半月南方大部地区多晴好天气,对春播春种有利;下半月,江南等地多低温阴雨天气,冬小麦、油菜开花  相似文献   

4.
张建敏 《气象》2000,26(6):62-63
每月气候与影响3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北方地区降水偏少 ,黄淮中部和西部以及关中和陇东部分麦区旱象露头或发展 ,冬小麦返青分蘖和孕穗受到影响。西南东部、江南大部以及华南北部和西部上旬和中旬持续阴雨寡照天气 ,不利于春播春耕和越冬作物的生长 ,西南东部出现局地湿害。月内 ,北方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的大风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给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1 北方大部地区大风扬沙天气频繁入春以来 ,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温度偏高 ,除东北东部、甘肃南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有 10~ 40 mm降水外 ,大部地区降水…  相似文献   

5.
广州空气污染指数特征及其与地面气压型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根据1950~2000年50多年的降水资料,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把雨涝情况划分成4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雨涝发生的范围。通过研究雨涝范围覆盖率变化趋势和特征,诊断我国华南雨涝发生发展趋势和变化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华南地区近50年来雨涝覆盖范围有轻微的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半年雨涝覆盖范围有较大的增长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强烈;夏半年雨涝范围趋于减少,呈下降态势,但夏季的雨涝范围在扩大,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夏季雨涝范围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前汛期雨涝范围有减少的趋势,而后汛期雨涝范围有明显的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71—2014年甘肃省河东地区3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河东地区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全年干旱来说,甘肃省河东地区存在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干旱趋势带,干旱范围呈微弱缩小的趋势;春季和夏季河东大部地区呈变干的趋势,干旱范围分别呈扩大和缩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河东绝大部地区呈变湿的趋势,干旱范围亦呈缩小的趋势。1971—2014年河东地区年平均干旱发生率为30.0%,其中定西中北部和陇南北部、天水中北部等地区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除冬季干旱发生率呈减小的趋势外,全年及春季、夏季、秋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全年干旱多发生在1991—2010年,春季和秋季干旱多发生在1991—2000年,夏季干旱多发生在1971—1980年和2000—2010年,冬季干旱多发生在1971—1980年。  相似文献   

7.
马巧英 《气象》1988,14(6):61-63
3月,北方旱区普降春雨雪,大部地区旱情解除或缓和;南方雨水丰沛,春耕用水足。全国大部气温偏低,作物生长发育期推迟;江南、华南阴雨寡照,早稻播种受影响。中旬气温变化剧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部分省(市)受害重。  相似文献   

8.
杨若子  周广胜 《气象科学》2016,36(3):311-318
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气象数据,结合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热量指数,利用SPSS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东北三省低温冷害分类标准,并对低温冷害频率时空特征和年代际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东北三省玉米(轻、中、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随时间呈减小-增大-减小变化趋势,1999年后东北三省出现低温冷害的范围显著减小,变化幅度均为中度> 重度> 轻度低温冷害。近10 a东北三省的轻度低温冷害仍时有发生,而中度和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较少。东北三省低温冷害频率呈由北向南呈减小趋势,轻、中、重度低温冷害频率高值区分别位于营口、哈尔滨和大兴安岭地区。各年代的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变化不大,中度与轻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变化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东北三省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 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4%和56.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陈习伦 《贵州气象》1998,22(3):25-26
1前言雨季早迟、雨季长短及雨季降水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雨季早春雨多,常引起油菜、小麦的病害,影响烤烟移栽和夏收;雨季开始晚影响春耕、春播和水稻的适时栽插。雨季过长结束期推迟,不利秋收秋种。只有雨季适时,雨季内降水量分布均匀,才对农业生产有利。本文以望漠县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大连地区种植的主要大田作物之一,它是一种春种秋收的喜温作物,适时播种是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为满足市、县领导机关及农业生产部门的需要,我们在1989年春播前及时地做出了玉米适宜播种期预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山西10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79—2018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应用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 (M-K)检验等方法,研究山西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山西极端降水出现在3—10月之间,发生频次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特点,平均强度表现为“北中部小、南部大”的空间分布特征。(2)山西极端降水持续时间以1 d为主,局地性特征明显,发生大范围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低。(3)近40年,山西极端降水事件呈明显增多趋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强度略有增强,没有突变发生。各区域极端降水的长期变化差异较大;北部强度显著增强,范围明显扩大且在1986年发生突变;中部极端降水日数和强度显著增多增强,并分别在2001、1992年发生突变;南部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微弱。  相似文献   

14.
丁一 《气象学报》1991,49(4):504-511
本文对1952—1986年期间我国几次特大严寒的环流背景及发生规律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严寒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现象,严重严寒往往涉及全国甚至欧亚范围,严寒的发生与大气环境的异常分布有关,导致严寒发生的前期因子是极地和赤道大范围热状况异常。  相似文献   

15.
《气象》2021,(4)
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偏高1.2±0.1℃,列历史同期第二高。海平面持续上升,且上升速率更快。2020年,海洋热容量创历史新高,北极年最小海冰范围为有记录以来第二低,7月和10月海冰范围均创历史最低纪录;南极海冰范围接近长期平均水平。超过80%的海洋区域在2020年经历了至少一次海洋热浪,海洋发生"强"海洋热浪的地区超过"中等"海洋热浪的地区。年内,非洲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印度次大陆及其邻近地区、中国、韩国和日本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南美内陆多地遭受严重干旱,欧洲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遭强热浪影响;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发生严寒和大雪;北大西洋共生成30个热带气旋,创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5年济南市区及历城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以及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统计了19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范围和强度特征,年际、月际变化特征,按照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分为切变线型、低槽冷锋型、西风槽型、冷涡型、台风外围型及无系统型6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范围短时强降水的关键环境参量。研究表明:短时强降水的强度与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7月中旬—8月中旬出现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切变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范围与强度分布最广,7、8月的低槽冷锋型过程极易造成大范围高强度降水;地面露点(Td)、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暖云层厚度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降水范围和不同降水类型环境参量箱线图与阈值表,可为济南市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江西省雨凇过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怀清  彭静  赵冠男 《气象科技》2009,37(3):311-314
基于江西省83个常规气象站近50年雨凇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雨凇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Gumbel分布函数,对全省历年雨凇过程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年雨凇天数等时间序列进行了重现期分析,并对2008年初江西省出现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评估。结果表明:①江西省雨凇主要出现在冬季,以2月为最多,春、秋季在高海拔站偶有发生;②全省雨凇发生概率以中部和北部鄱阳湖北段沿岸最多,赣东北、赣西北和赣南最少,山区多于平原和丘陵;③2008年初江西省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主要致灾因子是大范围、长时间的雨凇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之长均创近50年之最,雨凇过程持续天数之长超过100年一遇,影响范围之广超过3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26日,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率工作组在海东地区检查春耕春播工作。在海东期间,骆省长一行专程来到乐都县瞿昙镇河西村吴家台人工增雨作业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浚县各乡镇主要气象灾害调查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各种灾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及发生强度;根据灾情发生情况统计结果,将各个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分级,并利用地统计学插值方法进行风险等级区划.  相似文献   

20.
黄艳  裴江文 《干旱气象》2014,32(6):989-995
2012年5月23日午后到夜间喀什地区8县市19个乡镇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新疆喀什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冰雹发生的中尺度天气特征。结果表明:对流系统为中-γ尺度,下垫面热力不均匀和水汽分布不均匀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冰雹天气热力作用显著,热力参数CAPE和LI值的高低中心与冰雹天气的发生区域对应较好,且CAPE(LI)随时间增大(减小);弱的垂直风切变、垂直涡度与倾斜涡度发展是造成大范围雹暴的层结特征;线性多单体风暴、低层弱回波区、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是主要回波特征,VIL的跃增对新疆喀什冰雹的临近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