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橄榄石是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组成矿物,但也经常以斑晶和捕虏晶的形式出现在玄武质岩石中。结合近年来在地幔橄榄岩的主要元素(如Mg和Fe)组成特征以及Li、Mg和Fe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橄榄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旨在加深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的理解。现有研究表明: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能够很好地指示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克拉通地区的地幔橄榄岩来说,橄榄石的Mg#通常可以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古老、难熔的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一般具有较高的Mg#(>92),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则具有较低的Mg#(<91)。因此,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Mg#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年龄意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也可以明确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及其所经历的演化过程,正常地幔的δ7Li、δ26Mg和δ57Fe组成相对均一,如果上述同位素组成偏离正常地幔值,则说明岩石圈地幔经历了熔体/流体的交代作用。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来源的熔体/流体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思泰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合带的西南段,对剖析华南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思泰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 Pb年代学分析表明,辉长岩的侵位结晶时限为(445±1)Ma,属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特征;其铝饱和指数为0.95~1.99,属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岩石具有中等偏高的Mg#值(0.43~0.51)。锆石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0.39~5.84之间,其一阶段模式年龄为1 181~855 Ma,暗示其源区主要为中-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综合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思泰岩体是在陆内碰撞造山期后伴随岩石圈局部伸展-减薄,软流圈高温地幔物质上涌,从而导致中-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随后岩浆发生上升侵位固结成岩,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受到少量的地壳物质的混染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克拉通是世界上典型的稳定克拉通之一。雅库特地区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东北部,有大量的金伯利岩产出,也是世界上金刚石的重要产出地之一。前人研究表明该地区仅在年龄为360 Ma的金伯利岩中有金刚石的产出,而在年龄为160 Ma的金伯利岩中没有金刚石的产出,暗示着雅库特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在160~360 Ma之间可能发生了变化。总结并对比了雅库特地区不同时代喷发的金伯利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确定了该地区360 Ma与160Ma的岩石圈地幔在时代与厚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一不同可能与西伯利亚克拉通1.9Ga碰撞拼合事件有关,而与西南部约250 Ma的超级地幔柱事件无关。  相似文献   

4.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可以反映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介绍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参数选取和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其他类型岩石圈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结果受地壳分层结构、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以及地表热流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壳分层结构要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得出;地表热流较低(42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结果最高变化40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15km;地表热流为60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每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3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5km;地表热流增高1mW·m-2,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约增加3km;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岩石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略有差异,其差异取决于流变边界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规模巨大,成岩时期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岩石类型复杂,基性一酸性火山岩均有大面积出露。通过大兴安岭北段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域地质调查,笔者认为该区晚侏罗世基性火山岩与早白垩世基性一酸性火山杂岩的成因机制、构造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玄武岩(150.7Ma)岩石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山东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刚石形成于地幔深处,含金刚石的岩石只是一种运载和保存"工具",凡是来自上地幔的岩石均有可能携带早已形成的金刚石而形成金刚石原生矿床.世界上已知金刚石原生矿除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型外,尚在橄榄岩、橄榄玄武岩、千枚岩、科马提岩、榴辉岩等岩石中发现了金刚石,可能存在金刚石原生矿新的岩石类型.山东位于华北地台的南东部,鲁西、鲁东基底属A型克拉通,幔源岩浆活动强烈,具备良好的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已获得的大量的成矿信息和找矿线索表明,除已发现的蒙阴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外,应该存在着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加强金刚石原生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地震波速不均衡性反映南岭中段(湖南段)处于裂谷构造环境。深源包体显示,其上地幔为二辉橄榄岩,下地壳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石英岩等混有幔源基性岩的中深变质程度的长英质沉积变质结晶基底。上地幔局部熔融前曾遭受过富挥发组分、富K流体的交代作用,形成富集地幔。受富集地幔局部熔融的控制和参与,在源于"岩石圈地幔-下地壳花岗质岩源"的燕山期成矿花岗岩浆沿深断裂上升过程中,含F酸性流体更易于同化混染,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形成成矿物质多源性的富碱、尤其富K的钾质花岗岩,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厘定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东段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 UGPb年代学及 Hf同位素研究.LAGICPGMS锆石 UGPb年代学的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奥陶世(444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具有类似于 C型埃达克岩的高Sr及Sr/Y 和(La/Yb)N,低 Y 和 Yb地球化学特征,176Hf/177Hf和εHf(t)分别介于0.282397~0.282497和-3.7~+0.1之间,富含暗色微粒包体以及高 Mg# ,指示其具有一定的幔源岩浆印记,可能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过程中加入一定程度幔源物质,在角闪岩-榴辉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具壳-幔混源特征的富钠、钾 C型埃达克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铁克里克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早第三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生代频繁的岩浆活动是辽河盆地重要特征之一,东部凹陷作为各时期岩浆活动的中心,下第三系火山岩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受构造运动差异影响,东部凹陷各地区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强度不同,房身泡组火山岩分布最广,从沙三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岩浆活动具有自中部向南、北转移的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主要火山熔岩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岩石化学组成上具有高碱、高铝和镁,较富集轻稀土元素,Eu异常不明显(δEu为0.70~1.05),弱亏损Ti、P、Sr、Ta元素的特征.岩石εNd(t)和(N(87Sr)/N(86Sr))i组成分别为-2.8~2.8和0.704 6~0.706 7.综合研究表明,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而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可能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的分异,但辉绿岩受地壳物质污染较重;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反映出早第三纪辽河盆地处于拉张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金刚石形成于地幔深处,含金刚石的岩石只是一种运载和保存“工具“,凡是来自上地幔的岩石均有可能携带早已形成的金刚石而形成金刚石原生矿床.世界上已知金刚石原生矿除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型外,尚在橄榄岩、橄榄玄武岩、千枚岩、科马提岩、榴辉岩等岩石中发现了金刚石,可能存在金刚石原生矿新的岩石类型.山东位于华北地台的南东部,鲁西、鲁东基底属A型克拉通,幔源岩浆活动强烈,具备良好的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已获得的大量的成矿信息和找矿线索表明,除已发现的蒙阴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外,应该存在着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加强金刚石原生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EGM2008研究苍梧震源区及华南块体不同尺度重力场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探讨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及可能的动力学意义,为该区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深部依据。扬子克拉通重力异常横向变化相对较小,显示出其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结构特征;华夏地块上地幔存在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较为一致的重力正异常和相间分布的重力负异常,其高低密度体分布可能与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过渡带呈现显著的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和东西差异性特征,揭示了深部复杂构造变形的过渡带特征。本文研究区多尺度布格重力异常横向的复杂性和非均一性及在地壳和上地幔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深浅物质结构和动力学不平衡的差异相互运动的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地震孕育的深部动力学环境。苍梧地震位于重力正负异常的过渡带,与深部物质扰动和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卫星重力资料反演地壳及岩石圈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外部重力场由地球内部物质分布所决定,由于地壳与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存在着较大的物性差异,利用重力资料可以确定莫霍面和岩石圈底面深度。基于上述结论,利用OSU91全球重力位模型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和岩石圈厚度与地形相关,大陆地壳、岩石圈较厚,海洋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对前人提出的多种地球动力学机制特别是地幔对流说进行剖析,提出板块运动地球动力来源于地转离极作用和旋转半径变化造成的地转不同步作用,并受到刚性岩石圈板块应力平衡作用、惯性作用和弹性作用等内在规律的制约,另外规律性的固体潮作用和偶然性的陨石撞击作用是影响板块运动的附加应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s presented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diorites from Nancha gold deposit in Tonghua region,with the aim to constraining its formation age,magma source and tectonic setting.LA-ICP-MS U-Pb dating results of zircons from the diorites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were forme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171± 2 Ma,MSWD = 1.19).Geochemically,these rocks have Si O_2 concentrations of 52.52%--54.90%,K_2 O of2.14%--3.84%,Na_2 O of 3.17%--3.35%,Mg O of 7.43%--9.34% and high Mg~# of 68.57-72.57.Thes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uch as K,Ba,Rb and Sr)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relatively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uch as Ta,Nb,Ti and Zr),and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These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primary magma of th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ith miner crustal contamination,which may related to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by addition of sediment melt from subducting oceanic crust.Based on former and present studies,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Nancha ore deposit high-Mg diorites were formed in compressional structural setting which is similar to volcanic arc.I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幔软流圈不断产生高温气体的事实和气体压力随密度和温度而变的特性,提出:洋板(海洋岩石圈部分)随其下高温气体积聚增压而逐渐上隆,最后会从弯张应力最大的中部断裂并弹性回缩;熔岩随气体喷出楔入裂缝,使洋板保持拱隆状并使其下气体压力骤降;洋板因自重下沉并产生巨大推力,使相邻大陆向两旁分离或将洋板边缘推入软流圈而熔融;楔入的熔岩形成新洋板和密闭条件使高能气体又重新积聚,旧洋板向两旁推移。这一过程的往复进行即形成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并认为陆板(大陆岩石圈部分)薄化是使其分裂而开始海底扩张的原因。由概化力学模型进行验算所得的洋脊隆起高度、洋脊隆起形状、洋脊在水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海底扩张的运动规律等,都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8.
In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North-Asian craton, several ring basite-ultrabasite plut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with which the commercial placers of platinoids associate. Analysis of the known geodynamic models of the region formation and materials of seismic tomography showed that the subduction processes, that actively manifested themselves in the Asia-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in Mesozoic, were responsible for initiation of the stagnated oceanic slab. Its NE and SW boundaries appear to coincide with the transform faults. Projection of the transform fault, bordering the above mentioned slab in the NEN, coincides with the Konder-Feklistovsky metallogenic belt distinguished earlier and its Aldan (Inaglinsky) member. Higher platinum content of ring massifs of the belt is controll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lower mantle derivatives on the ascending upper mantle plume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四川盆地、江南造山带、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华夏块体)为例,利用地形、大地水准面、地表热流、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方法,给出了该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显示,华南块体东部岩石圈较薄,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橄榄岩为主,太平洋板块由东往西的平俯冲作用可能是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结合现今岩石圈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石圈结构成像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岩石圈结构成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