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低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气的总温度实际上是描述大气热力状况的物理量,仔细分析产生暴雨的中尺度能量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波变换对暴雨过程中GNSS气象要素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波分解对地基GNSS获取的可降水量(PWV)、气压和对流层延迟(ZTD)等时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暴雨的实际降水量作为判别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h间隔PWV与ZTD的小波高频分解系数接近,均能够从中提取暴雨预报特征信息,可用高频ZTD代替PWV进行小波分析;频率在30 min-1h之间的ZTD,预报时间信息应在第1~3层级进行搜寻,30 min以下频率的应在第3~5层级进行搜寻;db4小波分解PWV的暴雨预报阈值可设为-1.2,db4小波分解ZTD的暴雨预报阈值可设置为-0.007,db2小波分解ZTD的暴雨预报阈值可设为-0.01。  相似文献   

3.
安顺区域夜间暴雨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顺区域夜间暴雨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寻找影响安顺区域降水范围和强度的预报指标,提高对强降水落区预报的准确性,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1980~2009年6~7月安顺地区夜间暴雨频次进行气候统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提取出安顺地区夜间暴雨日数和累计夜间降水量EOF的主模态。结果表明:安顺地区夜间暴雨的特征十分显著,且夜间暴雨对夜间降水量具有主要贡献;进入21世纪后,暴雨日数和降水量均明显减少,处于偏少期。选取安顺夜间暴雨多发区(普定站、安顺站、镇宁站和关岭站)同时发生夜雨大暴雨(70~140mm)的2个样本进行环流合成分析,发现当夜间暴雨发生前12小时内的14时至20时,安顺地区中部(105°E、26°N)地面偏南风维持(冷暖平流势力相当)、水汽辐合强、不稳定能量增强及高空次级正热力环流增强有利于出现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降水;当夜间暴雨发生前12小时内14时至20时,安顺地区中部(105°E、26°N)地面偏南风转北(冷平流南下)、水汽辐散、不稳定能量减弱及高空次级正热力环流减弱有利于出现范围较小、强度较小的降水。  相似文献   

4.
基于WRF模式的陕西两次区域性秋季暴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陕西秋淋天气明显且偏晚,通过WRF模式对秋淋期间的两次区域性暴雨模拟结果显示,暴雨雨带走向、强降雨中心位置以及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段等都与实况基本吻合,预报时效可达36-48小时;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和不同时段的风场演变变化.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式可以对不同类型暴雨进行机理分析和研究,能够作为未来客观预报陕西转折性天气和暴雨天气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以及MICAPS3.0系统软件计算的对流指数对2009年8月25~26日发生在成都的短时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度指数与此次暴雨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LI指数和IC指数在短时暴雨发生前达到最强,K指数和SI指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强降水发生前12小时达到最强;能量指数在暴雨发生前有一个明显的突变过程,峰值与强降水开始时刻对应;SSI指数与SHR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在强降水发生前也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这说明短时暴雨过程是强动力作用和强热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流指数具有的这种突变性可作为预报短时暴雨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80年以来长江上游10次洪涝过程的500hpa环流形势分析,并用车比雪夫多项式对500hpa高度场进行展开,研究了各类洪涝过程的中期演变特征,发现代表不同洪涝过程环流形势变化的不同的车氏系数值都有明显的特征变化,结合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告96小时500hpa高度场的车氏系数分析,可为洪涝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夏季长江继54年以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洪水,江淮流域暴雨持续发生,暴雨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的研究再次引起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学者在梅雨暴雨方面做过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梅雨的早期研究,东亚季风的进展,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等方面,指出东亚季风与中国梅雨期持续性暴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东亚季风异常着手,一定可以在梅雨暴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庆"9.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AR/NCEP逐日资料(一日4次)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研制的客观分析诊断系统对2005年重庆“9.5”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向南运动的高层北风急流下沉与低空急流上升支组成的西南低涡是本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桑达”台风移动缓慢可能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间接原因;特大暴雨出现在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正涡度中心下方和负涡度中心西侧;湿位涡高值带对应着降雨带,高值中心与暴雨中心基本吻合,对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陕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陕西区域性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利用实况高空观测、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1年7月28日陕西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700hPa及其以下的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大风速带和南海台风的远距离作用是暴雨增幅的重要因子;暴雨区具有强的能量锋和对流不稳定,降水产生在850hPa温湿能等值线密集区偏高值一侧;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台风外围;辐合、辐散中心下移是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信号,850hPa以下出现比湿猛增现象对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暴雨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动力学原理,从西风带系统、副热带系统、青藏高原影响系统和热带系统对影响广西低纬度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并给出相应的环流特征,为广西等低纬度地区的暴雨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17-05-22~05-23湖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结合气温、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此次降雨过程的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水汽条件充足的情况下,降雨的形成需要强烈的水汽辐合上升作用,可以结合热动力条件来预判降水时间和强度;PWV与实际降雨量平面分布图的对比分析表明,PWV高值区和实际降雨落区基本重合,PWV时空变化分析对预测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3.
Pearson-Ⅲ曲线分布在气象、水文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概率密度函数包含形状参数(α)、尺度参数(β)和起始值(α0)3个待估计参数。应用Pearson-Ⅲ分布来估算强度的关键在于这3个参数估算的精度。由于原有最小二乘法在估算参数时未考虑各参数的有效区间,参数α0可能小于0,并导致估算强度出现负值,从而使雨强、水速、水位等强度估算出现异常值。经理论推导证明,若Pearson-Ⅲ概率密度函数中的参数α0非负,则估算出的强度值不会出现负值。以该推导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earson-Ⅲ分布三参数估算算法。首先根据最小二乘法估算迭代计算一系列参数组合;然后按离差平方和的大小排列各组参数;接着利用各组参数分别计算α0值,过滤使α0小于0的参数组合;最后在剩下的参数中选取离差平方和最小的一组作为最优参数。以估算暴雨风险值作算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模拟得到的α0值始终大于等于0,估算出的暴雨风险值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对比改进算法与传统算法的参数分布拟合检验结果,发现改进算法能使更多的气象站点通过了置信度为0.05的分布拟合检验。因此,利用改进后的算法估算出的Pearson-Ⅲ概率密度函数参数更合理,且强度估算结果更准确,对编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暴雨预测准确率和降低城市暴雨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使用大气探空和自动气象站1次份钟的观测资料,以“信息确定性”和“时间不占有物质维”的观点,采用非规则信息数字化分析方法,对城市暴雨预测进行实用性分析。结合2004年6月29日至30日成都地区的暴雨实例,通过将复杂的数量信息转化为方位角的相空间结构信息,对暴雨发生前后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分别进行相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相空间图配合V-30结构图能够对城市暴雨进行细化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描述暴雨多变量特征,构建以GPD为边缘分布的泊松-二维Copula复合极值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成都温江站暴雨雨量和暴雨雨峰的联合概率分布计算,研究表明该模型:理论联合频率与经验联合频率吻合较好,能用于暴雨联合分布的计算;考虑了暴雨过程出现的频次,增加了概率模型的物理内涵,选取独立的暴雨过程极大值作为样本,克服了GPD阈值选取的随意性;可以推广应用于连续分布为其他的Copula函数的情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大地震和特大暴雨等特大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和特大暴雨的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近20~30年来国内外科学家明显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多角度探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机制及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集中讨论了这些方法及其综合集成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新方法对特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绝大多数新方法仍处于萌芽的探索阶段,其预测预报的机理和综合使用的途径和前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使这些方法成为成熟的预测预报方法并努力使其成为成熟的业务预报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暴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问题,结合葫芦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逐日监测资料与葫芦岛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法,分析了葫芦岛市空气质量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影响葫芦岛市空气质量的主要3种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PM10为首要污染物;3种污染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夏季污染最轻,冬季污染最重,春秋两季居中;暴雨与污染物浓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4次暴雨过程所在日3种污染物浓度都较低,且在强降水过后第一天污染物浓度继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