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Trous小波的影像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修国  高伟等 《地球科学》2002,27(3):338-340
基于Mallat小波算法的影像融合,由于存在抽取和插值运算,其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位失真。Trous小波算法通过有限滤波器内插近似,实现对影像数据的无抽取离散小波变换,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阐述影像数据融合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Trous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处理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中,认为基于Trous小波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能保持参与融合影像的信息特征,从而获得较好的融合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2.
遥感图像融合可以发挥多源遥感数据的优势。但由于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数据所采用的融合方法也应不同。文章探讨了ASTER多光谱波段与SPOT全色波段数据融合的方法,通过对PCA融合、IHS融合和基于小波的IHS融合方法的对比研究,得出基于小波的IHS融合法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地物的多光谱信息。  相似文献   

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自控垂钻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在军事和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过程,针对自控锤钻检测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系统的顶角和方位角检测方案,给出了基于多传感器算术平均值与递推估计,多传感器算术平均值与分批估计二种数据融合计算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自控垂钻检测系统,抗干扰能力,以保证参数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的多光谱遥感影像与低分辨率的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地质体识别效果,可以为地质填图和找矿提供重要参考。从多光谱遥感影像及航放数据特征出发,建立了基于Curvelet变换的线性融合方法,实现了高分一号多光谱数据与航放数据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对融合结果的地质解译效果评价表明,在融合系数为0.7时,多光谱数据与航放数据的融合图像所反映的地质信息最丰富,表明所提出的基于Curvelet变换的国产卫星影像与航放数据融合方法对实现此类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降水产品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源降水数据融合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实现无资料地区的数据融合,本文在不使用任何先验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站点插值、卫星遥感和再分析的降水产品,基于贝叶斯三角帽(Bayesian-Three Cornered Hat, BTCH)法,融合多源降水数据,探究不同输入数量的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影响以及每个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贡献率,并在黄河源区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优于原始降水产品;在日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明显高于卫星遥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但低于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HM_PRE;2套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N05.1和CHM_PRE对于融合数据有最大的贡献率。在黄河源区的应用表明,该数据融合方法确实能够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可应用于无实测降水资料地区,为数据融合分析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现状、层次类别、融合原理及融合的算法,并以新疆策勒绿洲一荒漠交错带的Landsat TM与SPOT-HRV为源数据进行基于像元级融合.实验中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分别进行IHS、PCA和Brovey3种变换.得出结果并对3种融合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及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以其特有的成像机理和对地物信息的属性描述及其全天时、全天候作业能力,形成了对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的互补。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优化遥感信息资源,实现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互补,使遥感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为地学研究中的各种模型方法和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信息的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具有相对应的信息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钱静  纵博  黄阳 《江苏地质》2023,47(2):159-165
通过对徐州煤矿地质资料的标准化整理,归纳并探讨多源数据融合的原则和标准,形成统一的空间坐标参数和数据格式,达到多源数据统一融合的目的。基于ArcGIS平台,建立涵盖基础地质、矿山开发利用、钻孔、采空区、塌陷及已治理区5大专题的煤矿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成果纳入徐州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中,服务于矿政管理、矿地融合研究、工程建设新项目规划选址、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ASTER数据的自组织神经网络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的遥感数据分类方法大多基于统计学的参数估计,假设数据分布服从高斯正态分布。神经网络方法无需参数估计和统计假设,因而,近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遥感数据分类之中。介绍了基于聚类分析的自组织特征映射分类方法。ASTER卫星数据是新型遥感数据,包括 3个15 m分辨率波段和 3个30 m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选择北京地区的ASTER数据作为方法实验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小波融合,然后进行了土地覆盖类型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分类研究,把研究结果同最大似然判别法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分类精度比最大似然判别法总体提高了9%。  相似文献   

10.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技术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先进的多元数据融合技术,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技术的目的在于能从原始的遥感图像中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和提取实际需要的蚀变信息.文章首先研究了几个典型的遥感与化探融合的算法(如PCA、ISODATA、MLC等),然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使用了专家系统的基于3个层次(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的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招远金矿区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方法较之传统的遥感与化探融合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遥感找矿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成熟发展,如何提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利用效益和使用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其应用效果的瓶颈问题.针对QucikBird-2高分遥感数据光谱分辨率不足等问题,结合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引入3种融合方法:主成分分析(PCA)融合、小波PCA融合和基于小波的IHS(色度、亮度、饱和度变换)融合,实现了对多光谱图像和高分辨率图像的融合,得到了多光谱高分辨率影像,使得在增强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影像的多光谱信息.最后对3种融合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张婉  张玄杰  李筱  佟晶  范子梁 《地质学报》2020,94(8):2545-2555
海陆过渡区是海洋与陆地复合与交叉的地理单元,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将航空重力与地面重力有效融合,形成连续的重力场资料,对海陆过渡区资源与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日照—连云港海陆过渡区为示范区,开展了航空重力数据与地面重力数据的融合研究。通过数据整理与对比分析,总结了数据间系统差的确定方法,提出了空地重力数据间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评估方法,并分别采用剖面和平面两种形式对数据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在数据量化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平面均方根误差法分别对混合法与缝合法的数据拼接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为数据融合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定量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日照—连云港海陆过渡区航空重力与地面重力数据间剖面上的一致系数为0. 81~0. 99,平面上的一致系数为0. 95,数据间一致性较高,具备较好的数据融合基础;对比试验表明,缝合法对于海陆过渡区空地重力数据融合效果更佳,采用缝合法融合后的重力数据与原始空地重力数据间的均方差分别为2. 63×10 -5 m/s 2 、0. 98×10 -5 m/s 2 ,取得了较好的融合效果。日照—连云港海陆过渡区空地重力数据的融合,为同类地区开展多源重力数据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时空分辨率的自然资源指标数据对大尺度自然资源动态观测与趋势评估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多源数据为数据高效融合利用提供了可能。以重构汉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为例,搭建了PostgreSQL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处理底层架构,集成了数据级融合法、特征级融合法和决策级融合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一套面向自然资源信息提取的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融合技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高效利用与特征空间优选。同时,重构了2000—2019年汉江流域NDVI 1 km逐年数据集,全面反映了汉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地球科学时空大数据的高效提取与模拟分析提供科学参考,为定量核算林草资源禀赋规模、探究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一种更精准、更便捷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Multi-sensor approach to settlement analysis of earth da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a fusion method for the settlement study of the earth dams based on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data is developed. The developed method can be algorithmically explained as follows: (a) interpolation of the geotechnical data to the epoch of geodetic observations by four degree polynomial fitting, which serves as a low-pass filter. (b) Conversion of the initial observations into time series of the dam heights at the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stations. (c) Fusion of the data from the two sources at different fusion levels. (d) Final decision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fused data. The significant innov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 centered upon its ability to incorporate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observation types into a one integrated solution through fusion. The method is numerically tested for the Karkhe earth dam by using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data from 1997 till 2009. The numerical evaluation at 229 check points indicates more than 70% improvement in the settlementmodeling based on the fusion of the 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data, as compared to the settlement modeling based on geotechnical data alone.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滑坡监测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滑坡监测中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融合算法。该算法将影响滑坡变形的温度、湿度、风力、云量、单日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等多环境因子变量作为输入变量,以滑坡位移变化量数据作为期望输出数据,并利用各环境因子变量和滑坡位移变化量的相关性及显著性进行环境因子变量筛选,以提高算法的预测精度。论文采用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党川滑坡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数据融合算法适用于具有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的滑坡变形预测;在进行环境变量因子筛选后,BP神经网络数据融合算法的决定系数达到0.985,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4787 mm,从而有效提高了变形预测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Classical 3D/4D variation fus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that error follows Gaussian distribution. When using minimization iteration, the gradient of objective function is involved, and the solution of which requires the continuity of data. This paper adopted the extended classical 3D/4D variation fusion method, and explicitly applied the prior knowledge, which was based on L1-norm, as regularization constraint to the classical variation fusion method. Original data was firstly projected into the wavelet domai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new fusion model was adopted for data fusion in wavelet space, then inverse wavelet transform was used to project the result to the observation space. Ide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linear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as four-dimensional prediction model, which made a hypothesis of the discontinuity with the data between background and observation, and that meant the derivativ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 were not equal on some points.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method adopted here was practicable. A further research was also done for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fusion. Firstly, CMORPH inversion precipitation data were corrected through PD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GAMMA fitting function. Then corrected data was fused with the observation one.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ference fiel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can keep some outliers better, which might represent certain weather phenomenon. The L1-norm regularization variation fusion in this paper provided a possible way to deal with discrete data, especially for jump point.  相似文献   

17.
地学数据融合技术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将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理论引入到地学数据的处理中,在分析地学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给 学数据融合的一般模式;对空间数据融合处理的特点、优选方法、需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最后简要说明了地学数据融合与GIS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矿井导水构造精细刻画与三维地质模型灵活继承中存在的陷落柱内部岩石结构刻画不精细、多源数据融合不准确等技术问题,开展了矿井导水构造多源数据融合实体模型构建方法、精细模型构建过程与模型转换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数据融合分布式结构理论,采用地质数据耦合、实体模型耦合和构建模式耦合3个层次的耦合策略,建立一套水文地质勘探多源数据融合为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多源异构地质数据标准化预处理、跟踪与分类、数据配准、关联与融合等4个关键步骤,构建矿井导水构造多源数据融合实体模型。在地质统计学研究的基础上,以陷落柱为例,提出“矿井精细导水构造模型”与“广域概略模型”的基本概念,同时构建了陷落柱广域概念模型与精细模型。根据SURPAC和FLAC3D2种三维模型的属性与数据结构特点,提出了矿井导水构造SURPAC和FLAC3D模型转换方法,利用JAVA语言和TCL语言研发了SURPAC-FLAC3D模型转换系统,该系统同时支持本地、网络操作与多用户多台机器的远程控制,最终实现了导水构造实体耦合模型转换为FLAC3D计算模型的目标,为矿山地质条件精细勘查与融合构建、矿山水害精准预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