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WEB的地震速报信息自动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黎辉  叶应树  洪星 《内陆地震》2009,23(3):368-376
如何第一时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地震信息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基于福建省地震局互联网门户网站,使用网站脚本、数据库和软件编程技术,通过扫描和采集由福建地震台网监测到的最新地震速报数据,实现在网站上自动发布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的震情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2.
针对重庆市测震台网地震速报与震情信息发布现状,基于VB.net技术设计了重庆市震情信息自动发布软件。该软件实现了与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EQIM)的连接,从EQIM系统的Mysql数据库中获取地震数据,根据相应的发布规则,并依托电信运营商短信代理服务器,实现震情信息自动、快速、准确的发布。   相似文献   

3.
笔者研发了地震速报信息快速提取和WEB信息发布的功能程序模块。利用EQIM平台和山东省地震局门户网站,实现了基于百度矢量地图的全球、全国和山东及邻省地震速报信息的自动发布。改变了原来手工录入信息慢、信息发布时效性差的局面,以便于公众通过山东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站及时掌握震情动态,对于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新疆测震台网地震速报现状,基于新疆地震信息互联网门户网站,使用网站脚本、EQIM地震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库和软件编程技术,通过扫描和采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测震台网中心测算的最新地震速报数据,实现在网站上自动发布新疆行政地区的震情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5.
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侯建民 《中国地震》2015,31(2):456-460
微博已成为当今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最佳自媒体平台,将地震速报信息及时发布到微博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民众及时获取地震消息,提高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能实时读取EQIM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并将共享服务系统中的地震数据发送到指定微博账号,同时发布具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LOGO标识的震中位置图;在读取EQIM和发送微博时充分考虑到震级、台网代码、震中中文地名等多种过滤条件。该系统已运行近3年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朝鲜核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事件中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无锡市地震速报信息智能发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地震速报信息智能发布系统,是把EQIM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地震信息自动发布平台、发布子平台等实现一体化集成。系统建成后,实时获取各类地震速报结果、自动规范生成多种类型的地震信息,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规范、实时、多手段智能发布。通过扩展发布服务、对接地震信息数据,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震信息网地震速报信息对外快速发布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结合陕西省地震信息网地震速报信息对外发布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地震速报信息在门户网站上对外发布时间滞后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在发布流程和软件上进行一些优化,为进一步缩短地震速报信息对外发布时间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监测中心主要是以手机短信形式向有关人员发送地震速报信息,需要查看震中的详细位置或震中距只能手T在地图上查找测量.地震速报实时显示系统,可以以电子地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地震三要素使用户除了能用手机短信获取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实时获取地震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9.
地震信息是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震中参考地名等信息。地震信息的快速准确发布,可以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反应能力,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地震信息的了解。地震信息的快速发布和获取能有效提高防震减灾效果,介绍基于NetSeis/IP协议地震信息自动发布方法及地震信息自动发布软件Autosms,对系统时效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NetSeis/IP协议的信息发布软件延时小,发送速度快,尤其大批量短信发布,时效性更高,可实现震情的快速发布。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形势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地震科普、地震速报数据等地震信息已经成为地震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建立地震微直播信息发布平台窗口,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和地震产品,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本文意在充分发挥地震微直播媒体资源服务多元化优势,多渠道获取地震信息,谋划专业栏目,科学梳理地震应急信息,研究可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意义的地震微直播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震应急启动响应,实时提供最新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信息服务,完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锐  冯义钧  张翼 《中国地震》2011,27(3):327-334
回顾了我国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研究,优先制定基础性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的重要性,分类时除应遵守分类基本原则,还应发掘信息本身特性,提出分类的个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为达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及为科研和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目的,提出了建立山西省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设想。叙述了建立山西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思路、方法步骤、收录范围、分类方法、著录细则以及检索系统的功能等,指出该系统服务于山西防震减灾事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香港天文台提供全球地震资讯服务,以满足各界对全球地震消息的需求。目前该服务使用的地名源自地震监测机构普遍采用的Flinn-Engdahl(F-E)区域化方案,这方案虽能提供概括的地名,然而在边界的精确度上仍有局限。为使全球地震报告内的地名更精准和具体,令公众更容易理解地震信息的内容,天文台研发一套地理资讯系统,结合F-E区域化方案、全球国家及一级行政区地理数据、中国气象局近海海区天气预报分界、天文台华南海域天气预报分界、以及香港一带地理区域,建立协调双语地理信息数据库,帮助天文台不断提升全球地震资讯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介绍模糊信息分配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模糊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原理,以地电手段为例,将模糊信息处理法应用于地震的三要素预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在地震预报的各种手段中均有推广价值,方法本身具有客观、自完善功能,并可用于其它领域的模糊关系处理上。  相似文献   

15.
“已知地点信息”指根据华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征,将华南地震活动区划分为老震区、水库区和小震活动区。本文分析了华南地区以上3种区域1980年以来22次已知地点信息的ML≥5.0地震事件前的地震活动现象,总结探讨了各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水库区表现为震中的地震平静—增强,老震区和小震活动区则为区域的地震增强—活跃—平静。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提出了华南已知地点信息的地震预测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震信息系统为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和趋势分析提供了必要和及时的客观和科学的依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现今地震信息系统种类与发展状况基础上,探讨地震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我国地震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向:准确完善的源数据、网络化建设与规范化、高效实用的应用、多专业信息综合集成、GIS及SDE功能的应用以及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思想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本文从信息整合的概念及面临的形势阐述了地震政务网站信息整合分类体系构架和面向公共服务的构成,提出了地震政务网站信息整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斌  董翔  刘钦 《中国地震》2024,40(1):234-241
地震信息可视化表达可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产品与信息可视化平台基于JavaEE开发,后端采用Spring MVC,前端采用REAT框架,业务信息通过ActiveMQ消息中间件传输,实现了多个地震信息产出平台的数据自动汇集。面向不同用户对象时,通过内容重构形成用户所需地震信息产品,并采用匹配的可视化手段,实现各类数据资源面向不同用户对象的可视化集成展示,提升了地震产品与信息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9.
单项资料异常变化信息提取的一种新方法:多点组信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点组信息法,包容了以前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以4点组斜率信息法为例,做了系统的论述,并以小水峪垂直基线资料为例,给出了初步的处理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应用中有较大的价值,最后给出了标准化信息流,对多项不同量纲的异常信息合成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0.
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类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收集并整理了多次地震后的灾情信息,结合各类灾情信息的特征和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的要求,重点关注地震前灾区的基础信息和震后的地震现场信息,以服务和服从地震应急指挥和抗震救灾为重要目标,将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为震情信息、震区背景信息、灾情信息和应急响应与救援四大类.信息分类结果便于灾情的快速分析与处理,对提高应急决策、救援效率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