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根据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对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CMOC)中国中心的具体要求,采用分层架构、B/S与C/S相结合等方式设计并研发CMOC/China门户网站和后台数据库管理工具,实现CMOC中国中心面向国内和国际用户发布和共享海洋水文气象数据和产品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海洋元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球海洋界的认可。文章介绍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海洋和海洋气象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发起的海洋数据获取系统(ODAS)元数据服务计划发展始末,及其在新的海洋气候数据系统(MCDS)框架下的未来展望,详细给出了ODAS元数据的标准格式以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作为ODAS元数据管理中心所制作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海洋元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球海洋界的认可。文章介绍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海洋和海洋气象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发起的海洋数据获取系统(ODAS)元数据服务计划发展始末,及其在新的海洋气候数据系统(MCDS)框架下的未来展望,详细给出了 ODAS 元数据的标准格式以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作为ODAS元数据管理中心所制作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国际海洋资料与情报交换系统(IODE)是开展海洋资料与情报交换系统的联合国成员国海洋资料中心和组织的总称。在这里,所谓资料是指属于海洋环境观测的数字资料或模拟记录;所谓情报是指各资料中心的库存目录、纸介文字目录、资料产品、分析资料、选择书目、报告和出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当前改革开放新局面,更好地发挥国家海洋局系统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观测)资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局业务主管部门委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於最近在天津市组织召开了本系统海洋资料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就近十年来局系统资料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畅谈了自第四次全局海洋资料工作会议(1987年)以来取得的瞩目  相似文献   

6.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matio System,GIS)是一种先进的用于存储、处理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多种信息的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近年来,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我国各个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在海洋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我单位承担的“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基于GIS技术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过去两年来,美国国家海洋资料中心(NODC)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对沿岸和深海海洋资料的管理进行了平衡。1996年7月,物理海洋学家亨利·弗雷博士被任命为NODC主任,受命为NODC的沿岸与深海海洋资料管理进行更好的平衡,使资料保管人员更易于存取重要的沿岸资料。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1997年3月由NODC和NOAA沿岸服务中心、NOAA沿岸海洋规  相似文献   

8.
映海 《海洋信息》2000,(3):12-13
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的下属机构之一,其任务是管理和传播美国本国和全球的环境资料,包括海洋环境资料。该中心现存资料档案中,有50多万份磁带、120万份缩微胶片和2亿篇记录,并有150年的可用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1 主要业务范围1.1 资料和情报的收集 印度国家海洋资料中心(INODC)从以下单位和机构中获取资料和情报:(1)全国各团体机构,包括国家海洋研究所;(2)政府部门;(3)其他国家海洋资料中心。 1.2 资料处理 对所收集资料的质量和精度进行检查,并处理成适合计算机存贮的标准格式。  相似文献   

10.
1996年7月,沿岸物理海洋学家Henry Frey博士接任美国国家海洋资料中心的主任后,就致力于平衡沿海与深海的资料管理,并使用户能更加容易地获得沿海方面的数据。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家海洋资料中心于1997年3月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海岸服务中心、沿海项目办公室及罗得岛大学海洋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及我们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 O O S- the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是一个新型的、根据用户需要对海洋资料进行获取、收集、质量控制和分发的全球性业务化系统。它由气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健康、海岸带环境和海洋服务等五个模块组成。 G O O S 计划目前已由概念设计阶段进入到地区性示范阶段,东北亚 G O O S 计划和欧洲 G O O S 计划已取得一些进展。 G O O S 计划已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 G O O S 计划的背景、目标、任务和 G O O S系统的构成,简述了迄今取得的进展,讨论了我们从参与 G O O S 计划可获得的效益,并对我国实施 G O O S 计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13.
LOESS四维客观分析在中国近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和世界大洋数据库(WOD)资料,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法(LOESS)四维客观分析方案对中国近海的温度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将散布在空间中的温度资料点插值到均一的网格中。在分析中充分考虑了中国海曲折复杂的海岸特点,将底深调整系统(TAR)和障碍调整系统(BAR)整合到四维插值系统中,使得资料点空间权重的计算更为合理。计算结果显示,LOESS客观分析方案充分考虑了空间因素(经度、纬度、深度)和时间因素,能客观反映出中国近海一年四季的温度时间-空间结构。通过与Kriging插值方法的对比,发现LOESS方法能更精确地把中国近海温度结构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1957~2002年南海—北印度洋海浪场波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崇伟  李训强  潘静 《台湾海峡》2012,31(3):317-323
利用ERA-40海表10 m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得到南海—北印度洋1957年9月至2002年8月的海浪场,并分析其波候(风候)特征.研究发现如下主要特征:(1)该海域的波高波向、风速风向受季风影响显著;(2)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海表风速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约0.01~0.02 m/(s·a),南海线性递增的区域则较少,有效波高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纬度中东印度洋(约0.003~0.006 m/a)、索马里附近海域(大约0.002~0.005 m/a)、南海大部分海域(约0.002~0.004 m/a),线性递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海域(约-0.002 m/a);(3)Nino3指数与南海—北印度洋的海表风场、浪场存在密切的关系;(4)南海—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与有效波高存在5.2a左右的共同周期,南海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还存在2.0a左右的共同周期,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还存在26.0a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新购置System II型海洋重力仪的静态观测实验,分析了重力数据的变化情况,检测到该仪器单日记录数值较为稳定,但伴随有小于±0.1mGal左右的震荡。同时分析了该设备对固体潮的反映,静态观测重力值所展现的变化特征和周期性与固体潮相一致。鉴于其能明显反应固体潮对静态观测重力值的影响,可认为其静态观测精度优于0.2mGal。并测定了重力仪月漂值小于国家标准3mGal/月。同时比较讨论了与KSS31M型重力仪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静态观测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7.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每年获得大量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其中生物种类名记录存在书写不规范、格式不统一、同物异名、学名和中文名缺失、拼写错误等情况,对数据的质量和使用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对这些分类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构建质控数据库.以2011、2012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实测生物分类数据为原始分类数据,以《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海洋生物分类代码》、《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的物种数据为标准生物名称,采用计算机程序匹配与人工匹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原始分类数据与标准生物名称的对应关系,完成匹配分类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并入库,形成质控数据库.基于质控数据库,结合质量控制程序,使得需要进行质控的生物名数据与质控数据库中"实测中文名"或"实测学名"相匹配,返回质控数据库中的"标准中文名"、"标准学名"、"标准类群"的值以及"记录处理",并作为新增列插入到原数据中,从而实现对分类数据的一站式批量质控.基于质控数据库的生物名质控方法为生物分类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海洋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路经南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的年代际变化。在1951–2017年期间,路经南海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12月,其中发生RI的热带气旋集中在7–12月,且RI呈现年代际变化,这种变化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显著相关。在正PDO年,RI频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和南海北部;而在负PDO年,RI频数较多且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东部的大范围区域。路经南海热带气旋RI的年代际变化与PDO对大尺度海洋大气变量的调制有关。回归分析显示热带气旋潜热对路经南海热带气旋RI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影响最大,而相对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垂直风切变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胶州湾2016年夏季6月末和7月初两个航次调查得到的碳酸盐数据和相关水文参数,探讨了两个航次下表层海水pCO_2分布的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6月末表层海水pCO_2处于478~1 043μatm之间。其中在湾东北海域,处理后污水DIC直接输入和好氧呼吸使得DIC明显盈余,这是造成这一区域pCO_2最高的主要原因。而在湾西部和湾中海域,初级生产和碳酸钙沉淀引起DIC明显亏损,但由于碳酸钙沉淀释放CO_2强于初级生产消耗,该区域pCO_2最低仍高达500μatm左右,表现为CO_2的源。而到了7月初,降雨过程发生后,湾内初级生产显著增强,pCO_2下降至298~570μatm。但由于同时伴随的碳酸钙沉淀释放CO_2,使得CO_2的汇区主要出现在DO%大于140%的李村河口和湾西部部分区域。7月初初级生产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湿沉降带来的营养盐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多波束水体数据是水下物体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旁瓣干扰对水体数据的影响,发现接收旁瓣干扰是影响多波束水体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平坦海底情况下旁瓣干扰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坦海底的多波束水体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在保留最小倾斜距离(Minimum Slant Range,MSR)内水体数据的基础上,可有效剔除MSR以外接收旁瓣干扰。通过模拟水体数据处理验证以及实测水体数据处理分析,发现该方法提高了水体数据中目标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