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钱建平,教授,1953年12月17日生,安徽黄山人,1985年于中科院大地所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专业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桂林工学院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五、六届理事,广西矿业协会矿业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桂林工学院学报》和《矿产与地质》编委。曾长期兼任地质教研室主任,并担任区级精品课程《基础地质学》和院级重点课程《构造地质学》课程建设负责人。多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2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16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14项…  相似文献   

2.
《矿产与地质》2005,19(1):F003-F003
贾国相.男.1955年5月生.四川省梓潼县人,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地质勘探专业,2000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MBA研究生班,2002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攻读资源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依据《矿业文摘》等有关煤地质刊物和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评述了近3年来我国煤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以及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同时介绍了煤地质著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依据《矿业文摘》等有关煤地质刊物和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评述了近3年来我国煤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以及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同时介绍了煤地质著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2006,52(2):229-229
由于近期地质学优秀论文明显增多,自2006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改为月刊,《地质论评》虽仍为双月刊,但每期增至144页,两刊的刊文量均将有很大提高。欢迎广大地质学专家更多赐稿。  相似文献   

6.
依据《矿业文摘》等有关煤地质刊物和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采用文故计1学方法,综合评述了近3年来我国煤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以及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同时介绍了煤地质著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沈保丰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前寒武纪矿床专家,今年是他的70寿辰,从事地质工作50年,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他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顿涅斯工学院地质系,历任山西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助理,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铁矿研究队技术负责,地质矿产部(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矿矿床室副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前寒武纪研究进展》主编等。目前任天津市地质学会顾问、天津市宝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学报》编委等。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代矿床地质学的起源和解放前的发展概况现代矿业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国外地质学理论的引进是中国矿床地质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留学国外的最老一辈地质学家起了传播国外理论,发展我国地质学的作用,他们都是探讨我国矿床学的先锋。翁文灏(1920年)著《中国矿产志略》和章鸿钊的《石雅》都有创见,是应用现代地质理论并结合历史考  相似文献   

9.
青年岩石学专家──刘喜山刘喜山,1944年生,山东招远县人。196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现任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教授。自1969年以来一直从事于本科生的岩石学和研究生的专题课教学以及指导他们进行专题性科学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变质地质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24,70(1):250-250
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合办、协办期刊《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西北地质》《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质与勘探》《石油实验地质》10本中文刊物入编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第10版)之 “地质学”类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1.
《地质学刊》2009,33(2):I0001-I0001
征稿范围 《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技术性季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是1997年、1999年、2002年和2007年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收录期限至2009年。《地质学刊》主要刊登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成果。欢迎国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规划与整治、矿产开发利用、矿业经济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正>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行政区划属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管辖。该矿床是河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95-1999年通过化探异常查证和矿产资源评价等地质工作发现的多金属矿床;2000-2002年河南省地调院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重点评价了拉屋多金属矿区;2003-2011年先后有桂林工学院、西部矿业西藏资源投资有限公司、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  相似文献   

13.
张伯声     
张伯声,河南省荥阳县人,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学及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及地质学.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焦作工学院、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及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  相似文献   

14.
《地质学刊》2013,37(1):169
1征稿范围《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技术类季刊,是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会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多次被评为  相似文献   

15.
马翠凤  蔡秀华 《地质论评》2017,63(2):525-530
<正>章鸿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古代自然科学精华绝学的研究与继承者、学贯中西的哲学家、熟读诸子百家经典的文学家和精通诗词的作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从事教育和科研著述,先后发表了《三灵解》、《石雅》、《地质学与相对说》、《中国锌的起源》等重要著作。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质》2015,(2):176
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新疆地质》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地质学类"核心期刊。是《新疆地质》自2008年首次入选后的再次入选,这是对《新疆地质》几年来的工作认  相似文献   

17.
目次、封面     
《地质学报》2022,96(2)
封面说明:一排左起:丁文江,1922~1923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叶良辅,1923~924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翁文癫,1925~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杨钟健,1938 ~1939年、1951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黄汲清,1940~1942年、1944~1948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二排左起:李春呈,1943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程裕琪, 1948~1950年《中国地质学会志》主编,1979~2001年《地质学报》主编:孟宪民,1952~1966年《地质学报》主编;许杰, 1973~1978年《地质学报》主编;陈毓川,2002~2013年《地质学报》主编;三排左起:赵逊,2002~2012年《地质学报(英文版)》主编;莫宣学,2013~2018年《地质学报》主编;舒德干,2013~2018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刊主编;杨经绥,2019年至今,《地质学报》主编;侯增谦,2019年至今,《地质学报(英文版)》主编  相似文献   

18.
刘玉海,男,1933年1月25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61年硕士研究生 毕业 后留校任教,1982年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直至2000年11月25日去世。   刘玉海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10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和数以千计的 本科生。   刘玉海教授一生著作颇丰,先后完成了《延安城市工程地质》、《大同城市地质研究》、《 地震工程地质学》、《大同机车工厂及邻区地裂缝研究》等学术专著,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 《黄河大柳树坝址区工程地质研究》、《中小型水电工程地质》、《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 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在病重期间仍在主编《中国城市工程地质》 专著。   刘玉海教授曾是中国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地质研究会理事,西安地质学会常 务理事,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等。   刘玉海教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他为 我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为长安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刘玉海教授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9.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多维度育人功能是打通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地质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地质思维等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面对新时代高层次地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教学理念从单纯的传授基础知识、激发专业兴趣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开启《普通地质学》课程服务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门。充分利用“将今论古”思想和动力地质作用这两个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依托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庞大的地质时空观等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格局观和发展观,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地质学刊》2012,(4):457
1征稿范围《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技术性季刊,是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会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等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收录。《地质学刊》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国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规划与治理、岩矿分析测试与鉴定、矿产开发利用、矿业经济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