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9年以来,泗阳县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黄河故道滩区洪涝沙碱旱的综合治理和滩区三荒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创立了黄河故道滩区综合开发模式,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益,为黄淮流域季节性沙土河道滩区的治理开发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3.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丰  宁远 《地理译报》1997,16(1):37-43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江苏黄河故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法,分析了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粮食安全、水利安全、生境变化、人口密度的变化。结合该地区景观格局度量参数和景观阈值,定性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度量参数和阈值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Delphi经验统计判断法模型公式,对区内10个县的生态安全综合因素量化解析,从而为黄河故道及相似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整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6.
高文华  高抒  王丹丹  赵秧秧  朱冬  许振 《地理科学》2015,35(12):1631-1639
在全新世时间尺度内,沉积记录主要受控于沉积物供给、输运和堆积过程等因素。对废黄河沉积记录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演黄河南流夺淮过程中沉积物的“源”-“汇”关系。基于废黄河故道沉积记录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并结合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对比,揭示废黄河沉积记录中物质来源的信息。结果表明,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重矿物平均含量为0.19%,种类多达15余种,以稳定矿物为主,不同矿物的时空变化差异较大。废黄河故道泥质和砂质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随深度递增元素含量可分为降低、稳定和增加趋势。对比现代黄河沉积物,发现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稳定和极稳定矿物相对含量较高,泥质沉积物中更多地富集Zn,Ni,Al,Ba,Cu,Li,K等元素。这一差异性反映出其它不同河流物质补给而产生的影响,淮河沉积物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为该论断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鲁西北平原黄泛区防沙治沙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典范。当前关于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的研究多为定性表述,缺少定量研究;且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重要生态功能评估不应只局限于定量化的现状评估,更应从时间尺度上分析其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迁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定量化评估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着重从系统结构演化及功能变迁角度对古桑树群的生态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系统内古桑树在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生态效益显著。在时间尺度上,得益于桑树种植,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生态系统结构方面:以桑为主的耐贫瘠立地条件的先锋树种改善了局地环境,使得种植其他农作物成为可能;多树种的混交林以及林农复合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丰富了生态系统结构,又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且其主要功能已由产品供给转为休闲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前兆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07-113
豫北延津沙地,原为半湿润区黄河故道的风沙化土地,属半湿润区旱地季节性荒漠生态系统,在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干旱气候波动下,极易发生沙漠化。通过1988年以来进行的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采用建设以井灌沟排的水利系统,提供了沙地有效水分;建立完善沙岗林地和林带防护系统,控制了区域风蚀沙化;实施沙地土壤的培肥系统,稳定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还通过建设成片的果园经济林子系统,沙地农业种植子系统和草食畜牧业养殖子系统,以果、农、林地之比为3:4:3的结构,建立了110 hm2的沙地农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初步取得了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沙荒地的经验;通过12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沙地林果业生产系统,特色农业种植生产系统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沙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平面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河下游河南段河道特性 现行黄河下游河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盂津至沁河口是禹河故道;沁河口至兰考东坝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埠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在黄泛区内形成的河道;陶城埠以下鱼山至黄河入海口原系大清河故道,铜瓦厢决口后为黄河所夺,现分段描述如下: 孟津白鹤至郑州铁桥河道长91公里,河宽4~10公里。左岸为邙山,右岸为黄土低崖和大堤。河身宽浅散乱,多沙洲边滩,主流摆动频繁。  相似文献   

10.
前言 黄泛区是指黄河在1938年蒋匪在花园口决口时起,到1947年堵口重归故道时止九年间在豫东皖北黄河泛滥所及约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 黄泛改变了原来的土壤及其肥力,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作者等于1950年9月  相似文献   

11.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李元芳 《地理研究》1991,10(4):29-39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相似文献   

12.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黄河的现状,作者认为黄河决口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推断北岸决口的可能性为大。根据溃坝原理,采用水力学方法对北岸决口的最大淹没范围作了模拟。指出若从沁河口—原阳段决堤,淹没面积约2.21万平方公里,从原阳—高村段决堤,则约为2.12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的阶地与水系变迁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杨达源  王云飞 《地理科学》1996,16(2):137-143
黄河上游于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中有7级阶地,再往上游方向存在阶地级数递减的趋势。共和盆地中还有3级古黄河阶地,黄河上游水系是通过一级级河流袭夺相继贯通的,共和盆地与贵德盆地间的黄河古道始于中更新世末期,龙羊峡河段始于60ka B.P.前后,玛多与唐乃亥 间的峡谷河段是20ka B.P.才贯通的。  相似文献   

14.
I.TheTerracesoftheUpperYellowRiverTheterracesoftheupperYellowRiveraremostlydispersedalongthewidercoursesinseveralMesozoicCenozoicbasins(Figure1).1.TerracesbetweenNgoringLakeandGyaringLakeThesurfacelayersofthesedimentinthewideandshallowbasinswheretheYell…  相似文献   

15.
高邮湖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廖高明 《地理学报》1992,47(2):139-145
高邮湖地区古为古潟湖浅洼平原,局部浅洼地段有小湖泊。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治河者多采用在黄河北岸筑堤南岸分流以保漕为主的政策,把大量黄水引泻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使高邮湖诸小湖的湖面不断扩大,曾一度发展到五荡十二湖,到了明代后期,才基本上汇为一湖。  相似文献   

16.
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区资源开发模式及开发战略,并就经济蛆内各区域非平衡开发及开发时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是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该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灾害严重,给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hydrological extents delimited, four principles are identified, as the bases for delineating the ranges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climate conditions,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hydrological features, the source region ranges for eco-environmental study are defined. The eastern boundary point is Dari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watershed above Dari hydrological station is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hich drains an area of 4.49×104 km2.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jor topographical types of plateau lakes and marshland, gentle landforms, alpine cold semi-arid climate, and steppe and meadow vege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astern boundary point is the convergent site of the Nieqiaqu and the Tongtian River in the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watershed above the convergent site is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a watershed area of 12.24×104 km2. Hills and alpine plain topography, gentle terrain, alpine cold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 and alpine cold grassland and meadow are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存在的两大分流,各在其下游段形成九河分流系统,即冀州九河与兖州九河o《尔雅》释九河,实属兖州九河即《汉志》河下游分流水系,在今高唐、黄骅、利津之间。《禹贡》河所播冀州九河,在今深县、黄骅、天津、容城之间。古白洋淀消亡的关键因素是《禹贡》河泥沙的长期堆积,其消亡过程即为《禹贡》河九河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