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通过收集某地区地磁台记录的磁场,和当天另一地区地磁日变场数据,以某地的地磁台记录磁场作为参考地磁场,以另一地当天地磁日变场作为主要地磁场,采用傅立叶变换对时变地磁异常进行频谱分析。计算出二地的地磁场水平导数和某地磁响应参数及视电阻率,并对其进行了一维电磁测深反演,与在同一测深剖面施测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反演结果对比分析,效果基本一致。采取这种计算方法,可有效地提取磁异常深部信息,为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增加一种新的解释手段。  相似文献   

2.
2.1 要精确计算正常地磁场为使地磁场正常梯度改正的精度与高精度磁测的精度相适应,必须精确计算正常地磁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用高斯球谐法计算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它包括一个主要场模式,有120个系数(n=m=10),以及一个长期变化模式,有80个系数(n=m=8),每5年公布一次新的系数,表2.1中列出了自1960年至1990年公布的IGRF高斯系数。利用IGRF作正常场校正时存在的问题是,可能校正不足,因IGRF一般取n=10,而n>13时才代表全部地壳场,所以尚有相当一部分地核场的影响未消除。弥补的办法是采用n=m=13的地磁场模型,或作了IGRF校正后再作某一阶的趋势面较正。地矿部航空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地磁正常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0年中国地区的实测地磁3分量数据,分别选用Taylor模型和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M4计算并绘制出正常场分布图.由于2种正常场分布较为相似,为了进一步比较研究,分别将实测值减去2种正常场模型值以得到2种磁异常值,并利用曲面Spline模型绘制各地磁分量磁异常图,结果显示:2种异常图分布基本一致,以CM4模型作为正常场与国界外的地磁分布结合得较好,适合进行大尺度的磁场研究,计算的磁异常分布在国内以负异常为主;以Taylor模型作为正常场适合进行局部区域的磁场研究,获得的磁异常图正负分布较为均匀、合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磁场分布规律可知,地球磁场正常场的垂直分量Z,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而地面磁测是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它所寻找的磁异常总是以地球磁场为正常场的相对测量.由于地球磁场是随纬度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对测区面积较大或磁测基点联测时,为消除地球磁场随纬度变化的影响,必须进行正常梯度改正(也叫纬度改正).本文根据地球磁场的构成,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如何选用正常梯度改正值,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磁场分解为分量场。我们对总的地磁场的统计性质作了分析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将地磁场分解为分量场。在全球范围内研究总磁场时,需要划分出正常场;在研究区域磁场时,则需要把异常分成不同级次。  相似文献   

6.
郑洪波 Rolph  T 《第四纪研究》1996,16(4):329-337
环县剖面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层古土壤S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存在两个地磁场异常。通过剖面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地磁场变化的时间序列。S1上部记录的地磁场异常,年龄与挪威-格陵兰海及大西洋中发现的地磁异常年龄相当。S1下部的地磁异常,以磁偏角方向强烈摆动,偶极磁场强度明显下降为特征,其年龄与报道的布莱克事件的年龄相当,也与索马里海和地中海所记录的大幅度偶极磁场减弱相吻合,但与西宁剖面的记录不同的是,环县剖面记录的地磁场从没有达到完全的倒转,VGP曲线表现为围绕采样点旋转的经过南半球低纬地区的大环。这些特征表明,在偶极磁场减弱期,具有强烈区域性的非偶极磁场的变化可能对地磁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初步解释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心、测井与VSP资料来标定地震反射体,大大提高了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地质构造解释的可信度。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其下方正常的中下地壳波速结构反映了中新生代地壳的拉张与伸展。孔区三维地震拱形反射由榴辉岩及切穿它们的晚期破碎带共同形成的。在CCSD主孔东南方深部重力高部位有多个这样的拱形反射,预示在地表陡倾榴辉岩的延伸方向还有多个一定规模的隐伏榴辉岩体。孔区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产生强反射的主要机制是韧性剪切复合岩套,由糜棱岩和经剪切错动产生的表壳岩片互层组成。三维地震调查提供了三维的反射地震波场,使揭示孔区三维的地质构造成为可能。450ms以上的时间切片与地袁地质构造和地磁异常相关,而1000~1200ms的时间切片与深部重力异常相关,主要反映由隐伏榴辉岩体产生的反射波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编制了沿三维地震主剖面的推断地质构造图。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磁异常的提取对于研究地壳区域的、深部的情况是很有益的。为此,采用地磁台站的多分量磁场强度,经过处理获得了区域地磁异常,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相似文献   

10.
傅敖云 《物探与化探》1984,8(6):352-361
在研究磁异常时,习惯将正常地磁场从测得的地磁场值中消除,以便突出上地幔和地壳内的各种磁异常。正常地磁场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磁异常的认识及地质现象的研究。对于大面积的航空磁测编图,正常地磁场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克鲁奇霍夫斯卡娅的《乌克兰地盾地壳磁模型及构造》一书,是迄今利用区域磁异常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较为系统、而又全面的一本论著。它对我国开展这方面工作无疑有较大参考价值,并对有关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作者着重讨论了地磁场与地壳深部带构造的关系,以及按作者制定的区域磁异常解释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面分析地壳上部磁性体  相似文献   

12.
地磁场源于地核流体的运动,至少已有约35亿年历史.地磁场的起源及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它既是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探究地球系统各圈层联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围绕保留在岩石中的"深时"古地磁场记录,分析在地球内部磁场的形成与维持、地磁场极性倒转、以及地磁场强度变化等古地磁场研究三个方面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F)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分别为10.45′、8.08′、112.85 nT  ;东北、华北与新疆地区模型的精度为13.07′、8.90′、130.89 nT ;华南、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模型的精度为7.07′、6.65′、81.84 nT;其精度是受模型有限的截断阶数、各区域的磁异常状况和磁测数据的误差等因素共同影响的。EMM2010模型的精度在我国大陆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与磁异常的分布形态及其复杂程度、梯度密切相关,异常越突出,形态越复杂,模型的精度越低。与世界地磁模型(WMM2010)、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1)相比,EMM2010模型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50%,主要原因是模型不仅包含了地球主磁场,同时还包含了地壳磁场。EMM2010模型应用于我国大陆的实例及精度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有其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大陆的地磁场信息,鉴于模型的精度,建议在EMM2010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的各部门的高精度磁测数据,构建我国高精度的地磁场模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磁测的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胜华  周智  欧进萍 《岩土力学》2013,34(10):3033-3038
现有边坡深部变形监测仪器易受雨水、泥石流、滚石等环境的影响,仪器布设较繁琐,且无法监测边坡深部滑移的中后期变形。基于磁场定位理论,采用磁性物质制作智能石头,在边坡深部布置智能石头,通过智能石头和全张量磁力梯度仪建立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系统。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缩并定位对智能石头进行三维定位,实现边坡深部的中后期大变形监测。针对全张量磁力梯度仪的精度和地球磁场梯度的影响,由三维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梯度的分析,其有效监测距离为35 m;在磁场定位试验中,监测精度为0.06 m。可为磁测在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质子旋进式分量磁力仪设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利用质子旋进原理测量地磁分量的原理 (一)局部补偿法(见图一) 当不加补偿磁场时,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测量的是地磁场总强度T值。 T~2=H~2 Z~2 (1) 为了测量H或Z值,需加补偿场。我们以补偿H方向的磁场为例:设该补偿磁场为  相似文献   

16.
刘全稳  王威  李臻 《地学前缘》2012,19(6):260-268
粒子起电问题是解决地球磁场起源中固体地球内部电流形成问题的关键之一。通过引述电化学领域二相流起电机制,建立了有利于分析地球磁场起源的固体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双电层模型结构,即液/液界面双电层模型和液/固界面双电层模型,分析了地球外核物质流动及流动起电问题。在地球运动动力和运动定律作用下,地球外核物质的定向移动是形成地下电流、产生磁场的直接原因。研究了形成地磁场电流的一般算法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静电”的“动电”本质,讨论了双电层模型的适应性、起电电荷电性变化、局部气旋电流、磁异常等问题。指出固体地球内部物质起电电荷电性的改变是地磁场极性倒转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磁场总量异常△T近似为调和场的误差进行了讨论,给出了△T近似为调和场的误差值估算式.同时指出△T近似为调和场的误差与磁异常强度的模量Ta、正常地磁场强度T0的方向变化值ψ呈正相关,与正常地磁场强度的模量T0呈负相关.当磁异常强度Ta与正常地磁场强度T0的夹角θ值接近π/2或3π/2时,误差为最大值.根据工区磁场特征,利用误差估算式估算△T近拟为调和场的误差值,合理地确定出磁测资料解释推断精度和磁测精度,避免了磁测资料的“过度”解释推断和磁测精度的“虚高”,这在高精度磁测工作中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斌  张贵宾  贾正元  张刚  陈涛  张昌榕 《地球科学》2019,44(6):1797-1808
地壳结构是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了结合功率谱分析的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i-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BEMD)位场分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冈底斯带重磁异常分离中.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分离叠加异常,并可获得场源平均深度的可靠估计值;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化磁极异常均可分为由浅到深的3个等效层场源产生的异常组合.其中深部重、磁场以南北分区、东西分块为特征.证明了青藏高原是南北地体的拼接,并且在形成之后持续受到印度板块不均匀地向北推进,使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的深部物质属性在东西方向上以约88°E和93°~95°E为界存在显著的差异;推断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中下地壳的低密度体东西向是不连续的,且在研究区中、东部,南北向低密度体被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切开.   相似文献   

19.
地磁无源导航是利用地磁场信息来限制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增长,满足潜艇自主性、隐蔽性和高精度的要求。笔者介绍了地磁无源导航的发展,分析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①潜艇无源导航必须利用小尺度的、实测的地磁图,而不能直接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②利用地磁场导航必须考虑地磁日变的影响。阐述了利用卡尔曼滤波进行地磁无源导航的原理和算法,同时作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达到了用地磁场辅助惯性导航的效果,并叙述了地磁日变特征,讨论了消除日变影响的方法,在无连续磁暴日出现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均值日变校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日变干扰,最后以小尺度的东海某区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地磁异常数据库资料对潜艇无源导航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修正了潜艇的导航定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汤普森(Thompson)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IGRF模型,计算了1600-2000年期间的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和地磁功率谱等反映主磁场变化的主要参数,分析了各个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400年来地磁场的偶极子磁矩持续减小,1800年以来磁心的位置快速离开地心向太平洋方向移动了291km;西向漂移有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非偶极子磁场异常中,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是160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 3个大型磁异常,东亚正磁异常和北美正磁异常是1700年后逐渐形成的,17世纪北太平洋地区存在强的正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