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在未知点P上设测站,观测两已知点A、B间的水平角θ及垂直角α、β(图1),按解析法求得未知点P的平面座标及高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 引言在大地测量中,假设有n个固定点P_1(ξ_1,η_1),P_2(ξ_2,η_2),…,P_n(ξ_n,η_n)。如果将补充网看做自由网,以P_1、P_2为起算点,按观测角度依次推出了其它n—2个点的坐标(ξ_3~0,η_3~0),(ξ_4~0,η_4~0),…,(ξ_n~0,η_n~0)。于是,对于这些固定点就分别产生有坐标误差:(△ξ_3,△η_3),(△ξ_4,△η_4),…,(△ξ_n,△η_n)。现在假定,依起算点P_、P_2的坐标又推导出m个新点的坐标为(α_1~0,β_1~0),(α_2~0,β_2~0),…,(α_m~0,β_m~0)。那末,如何从刚才的已知误差来算出这m个新点的坐标误差(△α_1,△β_1),(△α_2,△β_2),…,(△α_m,△β_m)呢?在第1卷第2期的测量制图学报上,佟沉从热传导理论的观点,提出了解决上述平差问题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给出了如下的基本公式(只就ξ坐标论之):这里的A,B,C,…满足误差方程组  相似文献   

3.
下面介绍一种用线性方程组直接计算测边交会点坐标的方法。如图所示,设已知A、B、C三点坐标分别为:(x_A,y_A),(x_B,y_B),(x_C,y_C);今测得距离PA,PB,PC分别为α_1、α_2、α_3求P点坐标(x_P,y_P)。  相似文献   

4.
已知四个已知点的座标,在所求点观测非相邻的二角,可以求得未知点的位置。如图1,A、B、C、D为四个已知点,在未知点P观测α,β非相邻的二角,由几何关系,可以通过A、B、C、D四点作二个外接圆,联结二个圆的圆心EF。  相似文献   

5.
(一)按间接平差如图1,设A、B、C为已知点,P为待定点,S_(AP)、S_(BP)、S_(CP)是等精度的三个观测值(图9)。现以未知点坐标x_p、y_p为未知数,用间接平差得误差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利用三星在十几分钟内连续通过同一时圈(等时角)瞬间,测定其间水平角,即可同时确定经纬度和方位角,而不需要知道测站经纬度、方位角的任何概值。如果只测方位角和纬度,则仅要秒表或普通手表,而不需天文表和收报机。从理论推导和实际观测结果,都证实本法用于方位角观测特别有利,其精度高、观测易、原理和计算简单。拱极星方位角θ_3公式有:ctgθ_3=K·ctgβ_1+(K-1)ctgβ_2式中:系数K=(tgδ_1+tgδ_3)/(tgδ_1+tgδ_2),而δ_i为三星赤纬已知量;β_1、β_2为三星间两个水平角观测量。天体方位角与水平角间误差关系式,有mθ_a=±1/(60)mβ。观测试验成果列于文末,算例见附表,从而清楚地见到本法精度及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7.
如图所示,已知点A、B,在点A上放样P点。设AB=α,AP=1,∠BAP=β,仪器对中误差为e。为讨论问题方便,设AB方向即为纵轴x的方向(如AB方向不是x轴方向,可用坐标系的换算处理),那么,因为e的影响使角顶点由A点移到了A′点。但在放样时,是由在A′点的仪器瞄准固定点B后,设置已知角值β的,故仪器的对中误差并不影响放样的角值,但它却影响了待定的方向,使欲放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二维后方交会有3个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两个水平角以求得未知点坐标,或有两个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一个方位角也可求得未知坐标。本文所要叙述的是在未知点上向两个已知点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两个垂直角,就可计算出它的三维坐标。下面将给出它的几何原理和计算过程,并对误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后方交会是加密控制点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未知点上向三已知点先量测角度α及β,然后再根据三已知点的坐标来推算未知点坐标的一种方法。在以前这种方法的计算系采用对数公式来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械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已出现不少适合于计算机计算的公式,但有许多公式却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二维后方交会有3个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两上水平角以求得未知点坐标,或有两上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一个方位角也可求得未知坐标。本文所要叙述的是在未知点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两个垂直角,就要计算出它的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11.
从两个已知点出发,求得另外两个未知点平面坐标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大地四边形或前方交会。但是,如果未知点只能与一个已知点通视,且未知点与已知点之间的距离丈量很困难,则可用本文提出的无对角线四边形法。  相似文献   

12.
由图得χ_3=χ_2+h_2,或χ_3=χ_1+h_1,h_2=αsin(β+m),但α=c(sinα)/(sin(α+β)),代入之,得  相似文献   

13.
技术问答     
问:最近(1965年9月)出版的《斜视距高差计算用表》(国家测绘总局地形八队编算)的制表公式为:全丝截距时h′_2=(Kl_0sinαcos(α—34′))/(cos~217′)半丝截距时h′_2=(KL_0sinαcos(α—17′))/(cos~217′)全丝截距时负角改正数△h′_1=4Kl_0 sin~2αtg 17′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象片改化为水平象片,从而应用前方交会公式解算高差,就必须已知象片的倾角α_x~0、α_(y_0)~0而α_x~0、α_y~0应该是象片的绝对倾角在该象片所在的象对内的基线系统(即以垂核面作为XOZ平面)的两个分量。根据现有中测法的计算方法,最后算得α_x~0、α_y~0实际上是经过了两次改化:先将近似值α_x、α_y改化为整个航线的统一座标系统,然后再改化到各象对的基线系统中去。这样就绕了一个弯子,理论上被复杂化了,特别是在改化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符号δ_1α_(x_л)、δ_1α_(x_д)、δ△τ、δα_x象对等等。而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希望经过一次改化,直接求得基线系统内的象片倾角α_x~0、α_y~0。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将问题简单化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假定倾角的改化计算。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 在普通测量学中,计算导线理论右角之和用以下公式。 1.1 闭合导线右角(内角)之和在理论上应为: ∑β_理=(n-2)·180° (1) n—右角的个数 1.2 附合导线 ∑β_理=α_(ab)-α_(ef)+n·180° (2) α_(ab)—附合导线始边坐标方位角 α_(ef)—附合导线终边坐标方位角  相似文献   

16.
在精密导线中,常用视差角和基线来计算边长,如图1:CD为基线长S,与导线AB成对称,在A,B两点精密观测视差角α_1及α_2,则AB之水平距离L为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道路等工程的定线测量中,解算一个已知点到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直距离的问题是经常要做的。如图,假设已知点的座标为A(x_A,y_A),已知直线PQ上某一点的座标为P(x_p,y_p),已知直接PQ的方位角为ψ_0,则以往我们是按下列步骤计算的:  相似文献   

18.
由两个已知点到一个未知点的距离,即可确定未知点点位。由三个未知点得三段距离则提供了多余观测、较佳图形强度,并可以发现错误和便于精度估算。由三段距离可得未知点的三个参考位置,并由此计算最终的未知点点位平差值。  相似文献   

19.
钻孔的设计座标提出后,展到地形图上去。选择两个适当的已知点,与设计点组成三角形,并反标它们之间的方位角及边长。根据方位角计算三角形的三个夹角。并将这些数值填写到略图上去,如图1,A,B为两个已知点,P为钻孔位置。为了防止意外(比如已知点遭受了破坏或者方向不通视),可以  相似文献   

20.
单点双站三角形交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分别利用2个互不通视的已知点(称单点),2次架设仪器(称双站),观测同一高空目标点,构成2个三角形,交会待定点的方法,即单点双站三角形交会法。该法布测方便,计算简单,可同时获得3个待定点的坐标,是野外在已知控制点不足(2已知点相距甚远且互不通视)情况下,引测控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