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对研究区自1957年至2008年间的水资源利用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对研究区海子与地下水位演化历史进行数值模拟。直观的再现由于水资源开发及气候因素等对研究区当地居民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由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植被死亡,土地沙化,居民生活困难,环境破坏严重。要加大地下水管理开采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来源为港口码头岸线和自然岸线,新增岸线类型主要为城镇生活岸线和工业生产岸线。从具体区段来看,以鼓楼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岸段岸线利用的生活功能进一步加强而生产功能减弱,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要求、居民生活需求、生态环保及规划政策是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战略背景下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2)
豫东平原区某煤矿开采多年,形成大面积塌陷积水区,对原生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在分析当地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文景观的规划,采用挖湖建岛、堆山造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等多种治理方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治理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治理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全保障,对后续平原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起到“示范工程”效应。  相似文献   

4.
风景区泥石流防治特点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部分风景区位于山区,泥石流时有活动,破坏景观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危及游人安全,而风景区泥石流往往暴发频次低,多含有漂木。分析了风景区泥石流防治的需求和特点,提出了风景区泥石流防治以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灾害治理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基本目标。通过泥石流形成区源头治理、新型结构(梳齿坝、滤水坝、预制组合结构)和林内分散拦淤等措施,实现风景区的泥石流的治理目标,形成了以减灾工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和工程减灾与生态减灾功能相结合的风景区泥石流治理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对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的14条灾害性泥石流进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的发生和成灾,达到了保护景观资源、生态环境、游客与居民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淑艳 《世界地质》1997,16(4):87-91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许多自然资源被大量地耗费,环境被不同程度地破坏。这这一问题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资源环境危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探讨如何正确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陈琳 《地下水》2010,32(6):92-92,158
污水的治理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系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治理污水对改善县城水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保护地下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县城污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宣传、统筹规划、多方筹资等五项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焰新 《中国岩溶》2022,41(3):331-344
我国北方岩溶分布面积广,岩溶泉水资源丰富,是岩溶区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的优质供水水源。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采煤等强烈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下,我国北方岩溶泉水流量衰减,水质恶化,岩溶泉域生态环境功能下降。通过合理、适度的人工干预,强化岩溶大泉的自然恢复机能,并最终实现泉域生态环境修复,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重点领域。论文在分析研究晋祠泉断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并科学地评估了汾河二库强化渗漏补给、泉域岩溶水关井压采、煤矿区保水限采、近源生态补水和远源河道渗漏补给等一系列措施及预期效果,以期推进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该研究工作有望对我国北方岩溶大泉的生态修复形成示范效应,为遏制我国岩溶区生态恶化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贵州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贵州省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的分析,表明我省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规范人类生产生活行为,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和21世纪石油天燃气资源接续区,但是目前在油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已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油气田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新疆脆弱的干旱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其中管线及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大,除工程建设加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外,油田公路和管道伴行公路的建设,使更多的人群进入干旱荒漠区腹地,采樵、偷猎和旅游,加重区域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当前,各建设部门在油气田正式开发过程中,已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建设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但…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特征,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分类及其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类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与"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环境;植被的持水与蒸腾作用反过来改善空气湿度,促进区域降水,因而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体措施:一是封山育林,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率;二是保护湿地资源,修建水库和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三是"三江"并流区水电与矿产开发过程中要严把环保关,防止植被进一步毁坏.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和典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为了克服保护资金短缺境况,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资金支持的一条途径,而旅游业曾长期被认为是对生态环境影响微乎其微的产业,但自长白山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来,经济效益的实现似乎掩盖了原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本文在分析了长白山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在长白山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以期兼顾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发展和保护两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陈佩富 《安徽地质》2005,15(4):310-312
国土资源部“十五”计划纲要指出: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长期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使矿山环境污染状况基本得到控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使矿区、矿山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本文探讨了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与防治。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质资源环境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它的特点、规律,分析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本文在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尝试总结了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几个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晓丽 《地质与勘探》2021,57(2):457-464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不仅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而且是重要地貌景观、地质科普、历史文化等旅游观光资源。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态势分析,从而为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崆峒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保护的建议。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地质资源特征明显、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也具有地质公园品牌认知度高、人文历史悠久等后天优势。对比其资源利用率低、地质科普与基础科普设施建设薄弱等劣势,结合时代发展的重要机遇,建议在做好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把握全域旅游的时代命题,接轨5G先进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平台,将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既有自然景观旅游,又有科考、生态、文化的高层次旅游与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5.
冰川作为现存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其旅游活动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消融,冰川变化受到了全球政府部门和游客的广泛关注,冰川旅游价值也在不断升高。我国冰川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但一直以来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没有统筹规划区域内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缓慢,且同质化严重。基于此,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岗日嘎布米堆冰川为例,分析了米堆冰川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应坚持保护优先的旅游开发策略,立足"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开发思路,在妥善解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整合区域内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多元化旅游项目与产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应关注景区内旅游安全问题。研究旨在提升人们对我国冰川旅游资源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形成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地方经济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尹泽生 《地质论评》2007,53(B08):160-164
地文旅游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地学类旅游资源,它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文旅游资源的认定对区域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地文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资源调查程序和方法的建立,均与地貌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对这一关联展开的一些讨论,有益于更好地理解地文旅游资源存在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涉及地文的性质及其与地貌学的关系、地文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的地貌学基础、地文旅游资源认定的地貌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友宁  乔冈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25-2130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开发及战略基地,但同时又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由于以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高原植被生态影响严重,高山草甸植被保护与修复成为青藏高原矿山最主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基于寒冷、缺氧、少土、交通不便等制约性自然因素,提出了源头优先保护生态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提高青藏高原矿山准入条件、构建基于源头生态保护的机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基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矿山布局、建立勘查及合理开发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建立矿山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网、推广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等,为政府科学决策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SPSS,对1999-2013年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3年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逐年递增,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逐年不断加大,城镇化大规模的建设是土地利用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质量除了在2000-2004年生态环境指数呈“V”字型发展之外,总体呈上升态势发展;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由0.387 4(轻度失调衰退土地利用损益型)上升至0.754 0(中级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但2011年情况有所变化,土地持续利用指数首次低于生态环境指数,耦合发展基本类型由生态主导型转向经济主导型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由土地利用制约型演变为生态环境制约型,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于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土地资源总体利用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作用是耦合关系由失调发展转化为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应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并举,优化经济结构与技术创新齐下,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维系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运行机制,确保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休闲旅游和科学研究等独特功能。会仙岩溶湿地面积达120km2 ,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之肾,但目前已严重退化,仅及原湿地面积的20% ,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此,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这对于桂林市的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桂林国际山水旅游名城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20.
李如友 《江苏地质》2012,36(1):107-112
地质遗迹是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的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化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概念,分析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和途径,认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化是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产业转型、国家政策的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5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遗迹向旅游资源的转化需经过地质遗迹调查、地质遗迹评价、旅游产品开发、完善解说系统等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