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河中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等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探讨了今后本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系统动力学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兴鹏  戴芹 《干旱区地理》2002,25(4):377-382
水土资源承载力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在系统论述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模型,并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对其水土资源承协力作了系统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该地区提高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川西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加之该地区少数民族数目众多,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四川乃至全国的稳定大局和可持续性发展。但该地区经济发展却长期受制于区位、投资、产业结构等诸多不利因素。结合分析制约因素后,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加强政府投资力度,抓住汶川地震后亟需重建的发展机遇;鼓励居民消费;促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等。以期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川西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4.
杨良琳 《自然资源》1995,(5):83-84,82
根据晋陕蒙接壤区的水,土,农牧,能源,环境,人口等篇论文的阐述,认识到该地区的区位与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为此,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晋西北地区11个县区为样本,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视角,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了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影响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耕地面积和非农业产值比重,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但人口分布与其自然环境很不协调,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桂山 《地理科学》1998,18(6):510-517
开放开发长江,建设强大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区域发展的差异扩大以及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收集湖北省各市州1994~2000年经济发展数据及其相关数据,利用GIS常用多层面复合分析和大样本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近6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规律。其结果显示:湖北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的组合方式及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一定经济发展原则将湖北省17个市州近6年的经济发展分为劳动效益促进发展型、结构效益推拉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等3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在计算其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各市州的3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与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并没有很好对应的这一事实。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将人均GDP和综合指数的各自地域分布作了关联分析.其得出的关联度较大.表明此种研究可行性较强。此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地域开发及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粤闽赣客家地区区域演化特征及区域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粤闽赣客家民系、客家经济区域的时间演化特征,及客家区域空间演化、环境演化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演化规律,剖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成因,指出了粤闽赣客家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加强3省及地方政府层面的协作,促进企业与珠三角地区、闽南三角地带、潮汕地区在产业上的对接与合作,提高企业对区外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对区外市场的开拓能力,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生态系统脆弱性有助于改善该区域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调的状况,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矿业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生态系统协调度,并设定了其脆弱性和协调性分级标准。结果表明:2005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处于亚稳定状态,主要限制因子为资源匹配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间处于亚协调状态,其中本溪略低于亚协调,处于低度失调状态。鞍山的资源匹配指数处于较失调状态,抚顺、本溪的资源匹配指数处于失调状态,抚顺、本溪的经济发展指数处于较失调状态,是限制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该评价模型较真实的反映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协调性状况,并且提出了制约其发展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张芬  张裕凤 《西部资源》2012,(4):186-188
基准地价是政府法定的公示地价之一,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价水平。基准地价不仅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规划发展方向、土地需求、相关部门对土地市场活跃程度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中心城市的基准地价为例,探讨分析土地价格与经济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同一时点不同地区的基准地价和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为依据,采用SPASS软件分析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研究得出一个城市的地价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张跃  刘莉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991-1004
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借助重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方法,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东西方向的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式递减格局,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②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总体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③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④收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对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区,污染型制造业在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选取83个直辖市、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对 2005-2015年污染型制造业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时序变化特点表现为污染型制造业在下游地区呈衰减趋势的同时,中游却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由沪宁杭沿长江向安徽皖江城市带、九江、荆州、长沙等中游地区扩散的态势;②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是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对污染型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要素成本、基础设施、市场因素等传统产业区位因素呈负相关关系;③分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是中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拉力,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对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的衰减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0,20(3):284-290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是距上海市距离和到最近长江港口距离2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可由江苏沿江地区人均GDP的分布状态而反推出上海市市区的人均GDP值。近10年来该地区的长江南侧形成了一条新的发展轴线,表明苏南的区域空间结构已 基本成型。就港口与区域的关系而言,该地区的长江南北两侧,均遵循港口与区域与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这一发展规律的揭示,对轴线尚未成型的江北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  相似文献   

15.
贺灿飞  任卓然  叶雅玲 《地理研究》2021,40(8):2119-2140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节点上,探究中国出口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对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有深刻影响。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三种主流复杂度指标计算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与出口经济复杂度发展演化,并运用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 全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点状起伏的空间格局,且城市间产业集聚水平差异逐渐缩小。② 城市出口经济复杂度空间分布格局与产业地理集聚分布具有一致性,高复杂度地区主要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城市间发展差距随时间缩小。③ 主流经济复杂度测算方法中的经济复杂度指数并不适用于中国城市尺度,而适应性复杂度和新经济复杂度的测算效果更好。④ 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地理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和生产要素共享产生的积极影响超过了竞争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出口经济复杂度提升;且通过促进高复杂度产业进入与低复杂度产业退出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及其转换能力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31-33,37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转换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在其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文章首先利用可达矩阵的概念,提出了地区产业结构分类的一般方法,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对18个地、市进行了分类,并比较其产业结构之异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中国286 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 研究了中国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 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 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 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 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 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 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 劳动力持续减弱, 资本稳步增大, 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 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银行业结构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更为国内经济学家所关注。选取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作为研究样本,把银行业结构变量引入通常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京津冀经济圈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将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降低京津冀经济圈银行集中度将会给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最后,提出优化京津冀经济圈银行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日益推进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使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1993-2008年16年来长三角及其各次区域31个制造业行业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长三角次区域的产业同构还将继续保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产业同构将迫使上海率先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加速上海与江苏和浙江之间的产业异化过程。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将在沿着从同化到异化的路径行进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  相似文献   

20.
基于SSM的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得文 《热带地理》2005,25(3):238-242
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地区1996~2002年经济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信息,分析了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视角提出推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