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CHAMP、GRACE和GOCE三颗重力卫星,评述了卫星重力数据在恢复地球重力场模型,测定陆地水储量变化,研究大地水准面变化、弹性厚度、地壳厚度,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地壳运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认为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相对传统的重力测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重力测量数据的融合处理,是地球重力场模型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调和分析方法推导了由GOCE卫星SST和SGG数据构建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谱组合公式及对应谱权的具体形式,给出了多种类型重力测量数据联合处理的谱权及谱组合的通用表达式.结果表明,SST数据能够有效改善SGG数据解算模型在低阶部分的精度,从而提高了解算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质量和可靠性并拓宽了其频谱范围,使其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重力卫星五年运行对求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勇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7):661-666,T0001,T0002
对近年升空的CHAMP和GRACE和将于2007年升空的GOCE卫星在测定地球重力场方面的技术特点和初步成果进行了回顾、比较和评估。并对它们今后在静态和动态的地球重力场构模方面可能的进展作一展望。现在只用一颗重力卫星的轨道摄动数据,就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来求定地球重力场的长波和部分中波。如CHAMP重力卫星的33个月数据所求定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相对于曾利用多颗卫星资料所推算的GRlM5-S1重力场模型,在长波方面的精度和可靠性都有很大改善。而GRACE重力卫星的110天数据所导出成果的空间分辨率,又优于CHAMP的33个月的数据成果。GRACE卫星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测定重力场非潮汐的短期性或准实时的变化。还介绍了新发表的一个联合地球重力场模型EIGEN-CG03C,360完全阶次,分辨率约30′。CG03C同CHAMP/GRACE以前的重力场模型比较,在400km波长的精度方面改善了一个量级,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改善了3cm,重力异常的精度改善了0.4mgal。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升空的CHAMP和GRACE和将于2007年升空的GOCE卫星在测定地球重力场方面的技术特点和初步成果进行了回顾、比较和评估。并对它们今后在静态和动态的地球重力场构模方面可能的进展作一展望。现在只用一颗重力卫星的轨道摄动数据,就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来求定地球重力场的长波和部分中波。如CHAMP重力卫星的33个月数据所求定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相对于曾利用多颗卫星资料所推算的GR1M5 S1重力场模型,在长波方面的精度和可靠性都有很大改善。而GRACE重力卫星的 110天数据所导出成果的空间分辨率,又优于CHAMP的33个月的数据成果。GRACE卫星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测定重力场非潮汐的短期性或准实时的变化。还介绍了新发表的一个联合地球重力场模型EIGEN CG03C, 360完全阶次,分辨率约30′。CG03C同CHAMP/GRACE以前的重力场模型比较,在400 km波长的精度方面改善了一个量级,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改善了3 cm,重力异常的精度改善了0.4 mgal。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的Offiee of Space and Te rretrial Application,最近公布了关于利用地球资源观测卫星(Land sat)—3号反速光导摄像管(RBV)相机,对全世界大陆区进行系统摄像计划。地球资源观测卫星装有多谱扫描仪(MSS=Multi Spectral Scanner)和反速光导摄像管(RBV=Return Beam Vidicon)两种传感器(Sensor)。这次公布的计划是利用后者短时期内,系统地拍摄全世界大陆区域的计划。地球资源观测卫星反速光导摄像管(Land sat—3RBV)是具有可见近红外(0.505—0.750μm),地上分辨能力为40m,观测宽度为185km  相似文献   

6.
张昌达 《物探与化探》2005,29(5):377-382
描述了三颗引力卫星CHAMP、GRACE和GOCE的工作原理, 介绍了重要的以及最新的利用GRACE数据建立的全球重力场模型EIGEN-CG01C、GGM02。  相似文献   

7.
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研究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仅带动了大地测量学本身的发展,也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应用.以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的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该领域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当前研究现状、近年来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关于卫星重力和地球重力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逐年上升,2016年以来维持较高的水平,其中美国、德国以及中国的发文量位居前三位;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国在卫星重力及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对集中,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数占中国总数的75.36%;利用GRACE数据和球谐函数构建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反演局部质量变化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得益于卫星重力观测数据,全球重力场模型得到了实质性改进.  相似文献   

8.
卫星重力资料在恢复地球重力场方面具有全球高覆盖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和高时间重复率等优点,为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了卫星重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四种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三颗重力卫星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卫星重力在地球科学中的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9.
刘振兴 《第四纪研究》2002,22(6):500-509
本文论述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空间暴(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其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8台探测仪器。近地赤道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左右,远地点60000km左右,倾角约28.5°;近地极区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700km,远地点40000km,倾角约90°。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ClusterII卫星相配合,赤道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12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II卫星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本文概要讨论了双星计划与地球系统各圈层的关系,包括与大气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各圈层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西南部勐海地区,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恶劣,Landsat8卫星影像信息丰富,尝试将Landsat8卫星影像遥感解译应用于云南勐海综合找矿实践。通过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多种手段相结合,综合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遥感影像解译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1.
卫星遥感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的各种遥感技术系统的统称。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包括气象卫星、资源(陆地)卫星、海洋卫星和雷达卫星等。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毅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980-989
对地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是获取空间对地信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柱。长期以来,人们就期望着对自己居住的地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研究这种从几十年到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依赖于观测系统和观测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对地球整体的观测系统,利用空间优势,获取有关地球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数据或信息。 近50年来,世界对地观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NASA针对全球变化研究对建立长期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际需求,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规划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并于90年代初实施。它包括一系列卫星、自然科学知识组成和一个数据系统,支持一系列极地轨道和低倾角卫星对地球的陆地表面、生物圈、大气和海洋进行长期观测。地球观测卫星系列是EOS计划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EOS卫星系列计划在今后的10年内陆续发射一系列的太阳轨道环境遥感卫星,构成连续15年的数据采集系统,其规模在地球观测卫星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EOS计划的基础上NASA规划了ESE战略计划,将继续发展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迄今为止,Terra、Aqua和Arua卫星已经发射成功,引起地球遥感科学界的瞩目,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地球观测数据卫星分发系统(GEONETCast)借助通信卫星,把从地面站点、航空和航天平台获取的观测数据、产品传送给广大的用户。GEONETCast当前由CMACast,EUMETCast和GEONETCast Americas 3个区域系统组成,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提出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的全球地球观测数据和信息卫星分发系统,旨在满足9个社会受益领域的用户需求。GEONETCast建立在现有区域系统之上,利用GEO的协调机制,共同确定GEONETCast系统的整体计划和要求。各区域系统在科研项目和业务建设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完善。未来要保障GEONET-Cast健康、良性和可持续的业务运行,还需要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①区域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②保持GEONETCast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发展更多的数据提供者提供地球观测数据;③发展更多的数据使用者;④数据政策。  相似文献   

14.
科技动态     
勘测利器——地球资源卫星探测、普查地球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专为这一用途而设计的卫星称之为“资源卫星”.资源卫星为什么能对地球了如指掌呢?主要是它携有叫做遥感器的“火眼金睛”.现代遥感器有4种:第一种是可见光(0.4~0.77微米)遥感器,它能把人眼可见的景物洋细、直观地再现出来;第二种叫红外(3~14微米)遥感器,其主要用于探测物体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遥感信息,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鄂东南地区成矿有利地段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线性、环形构造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揭示了某些成矿规律,并阐述了在成矿预测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20世纪地球科学进步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人类开始脱离地球从太空观测地球(Earth Observation from Space),并将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以地理信息系统形式存储、管理、分发、流通和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述过程的若干关键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未来计划。重点介绍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制图卫星、EOS计划以及我国航空航天遥感的主要成就;GPS全球定位系统及在我国的应用、卫星测高技术、我国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卫星激光测距;GIS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我国GIS的发展概况与现状等,最后提出“Geo-Information for all”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南部隐伏地质构造研究与金刚石源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玉林 《现代地质》1999,13(2):177-183
在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钻孔、地震、地热和重力、航磁与卫星磁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重力、航磁资料的定量反演与严格对比,深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隐伏地质构造。并且,根据金刚石找矿的基本理论和作者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和田出土的金刚石颗粒的矿源区位置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力卫星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估算固体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时通常采用的PREM(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地球模型不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基于考虑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结构的地球模型计算了新的负荷勒夫数,探讨了地壳结构差异对GRACE卫星RL05观测数据估算中国大陆地表垂直负荷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地壳结构差异对GRACE估算中国大陆地表负荷形变的影响较为明显,90阶垂直位移负荷勒夫数的相对差异接近11%;前90阶垂直负荷形变差异的极值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相对差异达到10%左右,均方根相对差异为4%。建议利用GRACE卫星RL05数据估算中国大陆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时,应该使用更加趋于真实的区域地壳结构替代PREM模型的相应部分。  相似文献   

19.
空间信息技术即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及数字地球在内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随着计算机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已逐渐应用于防震减灾领域。本文通过实际震例分别对目前基于GIS、RS技术的地震灾害监测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字地球平台可视化展示了综合多源数据空间信息技术方法进行的震害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