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字城市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空间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基本概念,讨论了空间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分析了空间信息科学与数字城市的关系,展望了数字城市在网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工程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挖掘和综合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和其他专题信息的系统工程,是一门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管理科学与经济人文科学的广泛交叉学科.数字城市是数字工程的典型应用.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城市的认识误区;结合数字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数字城市的总体工程结构,提出了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是武汉大学直属的 ,集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与学院平行的独立机构 ,由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知名专家边馥苓教授任主任 ,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兼任副主任 ,我国著名的遥感信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心主要致力于在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人文科学及其边缘学科交叉渗透、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着眼于地球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开展数字城市、数字农业、数字公安、数字水利、数字…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城市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地理空间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如何实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是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以往的数字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往往作为城市某些职能部门的“私有”信息,其共享性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数字城市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阐述的公共平台的系统设计主要分为公共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环境的设计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技术平台设计3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城市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地理空间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如何实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是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以往的数字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往往作为城市某些职能部门的"私有"信息,其共享性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数字城市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阐述的公共平台的系统设计主要分为公共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环境的设计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技术平台设计3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数字北京及空间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宝青  王新 《测绘科学》2003,28(1):51-53
首都信息化的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是建设“数字北京” ,目的是使城市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为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等空间信息资源在数字北京总体框架中的地位 ,以及整合并开发北京市空间信息资源达到信息共享、服务首都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网格技术与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网格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空间信息网格及其关键技术,重点讨论网格技术在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及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前景。作者认为,网格技术的应用及空间信息网格建立,将使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得到突破,对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公众空间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等重大应用目标产生全面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宜春"空间信息服务框架建设为例,研究了框架的技术体系和人员组织体系,给出城市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了宜春市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数据资源、系统集成的方法以及基于框架的城市管理、警务等服务应用,指出"数字宜春"城市建设中的不足,建议宜春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面向"数字城市"的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字城市的兴起,城市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处理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因其分辨率高,在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和更新上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本文对适应"数字城市"的航空遥感信息模块化获取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机载三维成像仪的数据获取,说明航空遥感在数字城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田茂义  张燕  卢秀山 《测绘科学》2006,31(3):50-51,88
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全面的信息共享服务。传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平台的封闭性和自身服务器的性能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网格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访问透明、一体化应用服务、计算吞吐量极大。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网格计算的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平台框架,并对数据网格中的单个计算节点作了基于J2EE三层体系结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空间信息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数字城市发展的数据基础,本文结合空间信息数据管理和BIM项目的经验,提出了基于项目网格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介绍了网格信息平台,通过与BIM数据的结合,展望了空间信息数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峥 《东北测绘》2012,(10):159-160,16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数字城市"应运而生。当前以"数字城市"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本文以任丘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设计与应用.平台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当地地理空间信息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为其他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本文以任丘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设计与应用。平台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当地地理空间信息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为其他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6):50-51
080601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李德仁(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9).-881~885提出了新一代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共享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技术特点,设计了基于SOA架构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空间数据共享模型,实现了基于Arc  相似文献   

16.
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空间信息向全社会服务为目标,提出了新一代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共享的理论框架,并且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设计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基于SOA的空间数据共享模型.基于ArcGIS Server开发框架,实现了城市多源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小琴  束炯  唐琳  孙娟  李莉 《测绘工程》2003,12(1):31-33
针对数字城市提出了一种空间信息模型及结构框架,并依照该模型以大城市为例,对数字城市中的数字环境部分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服务共享是当前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探讨了基于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数字泰州建设为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服务架构的数字城市共享服务平台,为空间信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共享服务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小琴  束炯  唐琳  孙娟  李莉 《四川测绘》2002,25(4):163-166
本文针对数字城市,提出了一种空间信息模型及结构框架。并依据该模型,以大城市为例,对数字城市中的数字环境部分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近年来新增的测绘类目录外专业,属于新兴交叉学科。以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课堂育人体系,制定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种经历"的本科教育改革模式,形成了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的复合型、强实践、善应用特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和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